分手後我們還能做朋友嗎?
結束親密關係,通常是一段痛苦難熬的經曆。既然人們總是舊情難忘,且越想忘記越是記住,那麼分手後我們還能做朋友嗎?羅賓·埃克特(1998)要求344名男女大學生進行分手過程的體驗問卷。按照他(她)們在分手過程中的責任程度進行了群體劃分。表示自己在決策關係中承擔更多責任的參與者被稱為“終結者”,承擔責任較少的被試者稱為“承擔者”,承擔責任相當的雙方被稱為“共謀者”。研究者發現,在分離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感受到的負性情感的程度也不同。“承擔者”感到非常糟糕——他們報告高度的孤獨感、抑鬱感、不快和憤怒,並且幾乎所有的“承擔者”都報告在分手後的幾周內體驗到各種軀體症狀。對“終結者”而言,分手的沮喪程度、痛苦程度和能夠引發焦慮的程度都是三者中最低的。盡管“終結者”表示出內疚和不快樂,但他們體驗到的如頭痛、胃痛以及進食和入睡困難的軀體症狀最少。而對於“共謀者”來說,由於承擔的責任是相當的,他們報告的負性情緒的程度和軀體症狀處於前兩者之間。無論扮演何種角色,女性比男性報告體驗到了更多的負性的體驗。“分手之後還能做朋友嗎”,對於這個問題,埃克特也進行了研究,結果是:無論是處在“終結者”還是“承擔者”的角色,男性較女性都更肯定地表示不會與前任女友成為朋友,隻是在雙方都扮演著“共謀者”時,兩者在該問題上的答案才趨於一致。
我們常說服自己,要大度一些,雖然不能做情侶,至少我們還能做朋友,可見,分手之後要想做朋友還真不是心胸寬不寬廣的問題,至少得考慮雙方在分手中所承擔的責任,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為什麼越想忘記卻越容易想起
王家衛的電影《東邪西毒》裏,男主人公西毒歐陽鋒(張國榮飾)有句經典的台詞:“你越想忘記一個人時,其實你越會記得他。”詩仙李白也有經典詩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其實也是描繪了一種想擺脫、想忘卻,但無法釋然的感覺,比如說舊愛。戀愛是我們人生的重要經曆,白頭偕老的愛情是我們所憧憬的,可是現實生活中,戀愛的結局卻不總是完美,也因此使得我們有了戀愛外的另一種體驗——失戀,字典裏也多了個詞——舊愛。
既然是失去了,那意味著過去,“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自己”,我們就應該完完全全地忘記,可是為什麼總有那麼多癡情的人,歌神張學友痛苦地唱“忘記你,我做不到”,美國著名鄉村音樂家漢克·威廉斯也曾在歌詞中描寫道:“我不能從心裏把你忘記,當我努力這樣做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在浪費時間。上帝啊!我一直在努力,我一直在努力,我整夜都在哭泣,但我就是無法把你忘記。”這種舊情難忘僅僅屬於癡情者,還是存在著普遍的心理學意義呢?
心理學家韋格納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來證明思想抑製是否能加強對舊戀人思念的生理反應。他邀請了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70名大學生,其中38名男生,32名女生。他首先讓被試者完成一份思念舊日戀情的問卷,然後根據被試者在思念舊戀情程度上的不同反應,將他們分為“戀情強烈”和“戀情冷淡”兩組,分別有36人和34人。後麵的實驗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時間均為10分鍾。第一階段:讓所有被試者用一段時間去想象舊戀人,並要求被試者表達其想象到的人;第二階段:以抑製想象“舊戀人”和“自由女神像”將被試者分組。“戀情強烈”組中,16人分在抑製想象“舊日戀人”小組,20人分在抑製想象“自由女神像”小組。“戀情冷淡”組中,18人分在抑製想象“舊日戀人”小組,16人分在抑製想象“自由女神像”小組。在這一階段,要求被試者努力不想象舊日戀人或者自由女神像。第三階段:要求被試者再想象舊日戀人,並對想象的舊日戀人進行表達。在實驗的每個階段,均采用科學的儀器測量被試者的皮膚電傳導水平,作為被試者心理和生理反應的證據。研究發現,在第一階段中,“戀情強烈”組的心理、生理反應均明顯高於“戀情冷淡”組,尤其是第三階段,曾經被抑製思念舊日戀人的被試者的心理、生理反應呈上升趨勢,也就是說,抑製其對舊日戀人的思念反而增加了被試者的思念程度。既然抑製對舊日戀人的思念與情感隻是徒勞,那又何必強求自己呢?麵對失去和痛苦,坦然地接受它“那些原本我們以為不會忘記的事情,往往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過程裏,被我們忘記了”。
當再次想起的時候,會覺得一切是那麼美!
親密關係的最終形式——婚姻
婚姻的意義
婚姻是男女兩個人結成夫妻關係的行為,是家庭成立的標準和基礎。婚姻關係的本質在於它的社會性,即按照一定的法律、倫理和習俗規定建立的。夫妻關係是一種特定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
婚姻動機不僅是以社會認可的方式滿足夫妻雙方的性需要,繼而生兒育女,繁衍後代,而且包括經濟方麵的考慮。婚姻的動機有三種,即經濟、繁衍和愛情。有的學者認為,上古時代,經濟第一,繁衍第二,愛情第三;中古時代,繁衍第一,經濟第二,愛情第三;現代社會,愛情第一,繁衍其次,經濟第三。現代社會,由於婦女地位發生了變化,個人自由成為社會生活準則,愛情成為婚姻的主導動機,其次是繁衍和經濟。愛情是婚姻的基礎——這是當代中國社會心理的主導意識。據一項社會抽樣調查顯示,在30歲的青年中,有73.3%的人認為“婚姻是愛情的自然延續”;有58%的人認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婚姻是愛情的保障”。
婚姻的模式
愛情型
它有兩種亞型,一是由美貌與性吸引而結合,但潛伏一種危險,美貌及性魅力會逐漸減退,假如婚姻缺乏其他基礎,或不能過渡到以雙方人格相似性為基礎的愛情,那麼可推斷這種婚姻往往遲早出現危機。二是人格型夫妻,以人格的相似性或互補性為基礎的結合。由於人格具有相對穩定性,不像體型、性魅力那樣易變,這種結合一般能使婚姻平穩而幸福。
功利型
此型是以愛情之外的出身、學曆、財產、社會關係等條件為基礎而結合的。當雙方受益與成本基本平衡時,婚姻能持續,雙方感到滿足。其風險是,如雙方受益或成本不平衡,往往出現不滿,導致危機;其次,由於夫妻關係的理性色彩濃重,難以獲得愛情享受,因而往往雙方關係緊張時,一方會尋求婚外情,最終導致關係破裂。在無愛婚姻的模式中,為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實際利益而結合的婚姻是最脆弱的婚姻模式之一。
平等合作與分工型
前者夫妻雙方平等分擔家務;後者是雙方根據各自特點分工,料理家務。這兩種類型的特點是,雙方均進入自己的角色,又對對方有相應期待,彼此都認識雙方在家庭中的價值,有加強責任感,家庭生活較為和諧、穩定。“你織布來我種田……”應該是平等合作與分工的典範。
建設型
此型是雙方在共同目標下勤勤懇懇生活、工作的夫妻。他們有創家主業、教育子女等共同目標,並圍繞這些密切合作。在達到一個目標後又追求新的目標。生活中勤奮肯幹,能抑製家庭消費;在共同努力中感受生活的意義,使婚姻維持與發展。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精神生活不夠豐富;在達到目標後,一方可能變得滿足繼而懶散,以致出現裂痕。一般的工人家庭應該屬於建設型的。
惰性型
此型是迅速對婚姻失去熱情的夫妻。他們不能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不願進行新的嚐試,隻希望按老樣子生活。沒有緊張、衝突,也沒有樂趣,後者則對婚姻有渙散作用。婚姻關係是一種特殊友誼,兩個不同的人格構成一個共同的命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結婚不是靜態的結束,而是動態的開端,婚後夫妻人格在各方麵連續互動,交相反應無窮無盡的刺激。婚後夫妻如果不進行動態的調適,不進則退,便會釀成婚姻失調,可能繼續惡化而導致婚姻解體。
失望型
失望型夫妻在新婚時百般努力建立美滿的婚姻生活,有很高的期待值。但不久發現,婚姻生活中有種種不滿意,“現實不理想,理想不現實”,對方表現也非當初所料,因此感到失望。能夠正常運轉的婚姻不僅意味著丈夫與妻子的相互遷就,而且意味著理性與現實的互相妥協。因此,不要把婚姻生活想得很美,期望太高了就會失望。夫妻是要共同攜手走過人生的漫漫長途的,不要認為這條道路上鋪滿了玫瑰花,也要估計到有坎坷,有荊棘。
一體型
這種類型夫妻在較長時間的共同生活互相體貼、合作,在性格、愛好、習慣上彼此適應,融為一體。雙方均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相敬如賓,心心相印。此型關係穩定、美滿。其不足之處是較為封閉,如一方離去,另一方寂寞難忍。“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這樣的愛情一般被稱為天鵝般的愛情。因為天鵝是終生為伴的,一旦其中的一隻死去,另一隻也會很快死去。
測一測:我的依戀類型是什麼?
請仔細閱讀下列三段文字,並指出哪段內容最好地描述你與其他人親近的感覺?在段前打上記號。
我發現與別人親密並不難,並能安心地依賴於別人和讓別人依賴我。我不擔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別人與我關係太親密。
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現自己難以完全信任他們、難以讓自己依賴他們。當別人與我太親密時我會緊張,別人想讓我更加親密,這使我感到不舒服。
我發現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常擔心自己的伴侶並不真愛我或不想與我在一起。我想與伴侶關係非常親密,而這有時會嚇跑別人。
解釋:選擇第一項很有可能意味著你擁有安全型依戀模式。選擇第二項很有可能意味著你擁有逃避型依戀模式。選擇第三項很有可能意味著你擁有矛盾型依戀模式。
知識卡片:弗洛姆的《愛的藝術》
艾裏克·弗洛姆是一位國際知名的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愛的藝術》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
弗洛姆認為,愛是一門藝術,要求人們有這方麵的知識並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數人認為愛僅僅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曠神怡的感受,隻有幸運兒才能“墜入”愛的情網。人們產生這種錯誤的想法有三種原因:(1)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2)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3)人們不了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要掌握愛的藝術,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三是要把成為大師看得高於一切。
愛的要素
對人來說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和擺脫孤獨的監禁。而這隻有通過真愛才有可能實現。真愛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愛情的積極性除了有“給”的要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成熟的愛
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
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但無條件的母愛有其缺陷的一麵。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父愛的積極一麵也同樣十分重要。因為父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這種愛。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受我的控製和努力的支配。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
性愛
性要求的目的旨在達到結合,而絕不僅僅是生理上的要求和為了釋放折磨人的壓力。愛情毫無疑問會引起性結合的要求,在有愛情的情況下,這種生理關係就不會帶有占有或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滿了溫柔。如果生理上的結合要求不是以愛情為基礎,如果性愛不具有博愛的成分,那麼隻會造成一種純生理的暫時的結合。性的吸引力雖然在一刹那間會造成兩者結合的幻覺,但是如果沒有愛情,在這次結合後留下來的隻有陌生的感覺,他們之間的距離沒有縮小。他們仍是一對陌生人,他們不是覺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因為他們比過去更強烈地感受到在幻覺消失後留下來的這種陌生感。性愛的一個重要因素:即意誌的因素。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一個諾言。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愛一輩子的諾言就沒有基礎;一種感情容易產生,但也許很快就會消失。如果我的愛光是感——情,而不同時又是一種判斷和一項決定的話,我如何才能肯定我們會永遠保持相愛呢?
自愛
自愛不是“自私”,自愛是愛他人的基礎,對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長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愛的能力為基礎的,這就是說,看你有沒有能力關懷人、尊重人,有無責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創造性地愛,那他必然也愛自己,但如果他隻愛別人,那他就是沒有能力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