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愛情
愛要怎樣表達?
世界上沒有不吵架的情侶和夫妻,有研究表明:幸福的夫妻和痛苦的夫妻,他們在吵架的頻率和內容上是沒有差異的。你肯定很想知道,為什麼有人幸福有人痛苦呢?很大原因歸結於他們的溝通。
處理衝突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人們處理衝突的方式主要有四種:
攻擊性溝通富有攻擊性的人常常是易怒而粗魯,並試圖以別人的損失為代價來美化自己。他們常常對別人的感情毫不在意。
操縱性溝通具有控製性傾向的人試圖通過使別人對他們感到抱歉或者愧疚來從別人那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消極溝通消極的溝通者表現得拘謹、順從和不自信。他們甚至在從未表達過自己的想法或者尚未讓別人知道他們想要什麼的情況下,就被別人說服。
決斷性溝通有決斷力的人按照他們的興趣行事。他們站在他們的合法權利的立場上,公開、直接地表達他們的觀點。
很多文化背景中,女性更容易因社會化而變得很沒有主見,更容易使用消極溝通,而男性則變得太富有攻擊性。其實大家可以看到,決斷性溝通是最好的處理衝突的方式,我們對自己感到滿意和舒適而不必借助壓低別人來拔高自己。心理學家們也提出了一些讓我們變得更具有決斷力的策略:
估計你的權利。仔細考察你在特定情境下的權利。
指定一個時間來討論你想要的東西。你可能對地點的選擇很堅定,如果不是,就找一個雙方都方便的時間來與另一個人討論該問題。
按照問題可能會給你帶來的影響方式來進行陳述。清楚地表達你的觀點以使別人更好地理解你所處的位置。冷靜地對問題進行盡可能清晰的回顧。
客觀地描述問題。不要指責或評判別人。
表達你對該情形的感覺。讓別人知道在你情緒沒有失控的情況下你在想什麼。
要求你想要的東西。堅持己見的一個重要方麵是坦率、直接地提出你的要求。
良好言語的溝通對維持和促進親密關係起著重要作用,研究者們還發現:戀愛中的人,如果每天花20分鍾時間,用文字記錄下自己在約會時的浪漫感受,就可以更長久地享受這段戀愛關係。
研究者Richard B.Slatcher和James W.Pennebaker,向大學招募正處在約會階段的情侶擔任誌願者,並從中篩選86對合格的戀人。首先,他們在把性別比例控製為1∶1的前提下,從每對情侶中隨機挑出1人,要求他們連續三天每天都要保證用20分鍾的時間完成一份獨特的戀愛日記。然後,研究者將被要求寫日記的誌願者隨機分成兩組,對每組的日記提出不同要求。第一組誌願者需要像完成工作報告那樣,詳細記錄約會的各個事項,比如在什麼時間去了哪裏,一起觀看了什麼電影,晚飯吃了什麼等等;相比之下,第二組誌願者則不必記錄具體的約會內容,而是要在日記中著重寫清楚在約會時他們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如與對方一起吃飯聊天時內心的感受,以及心理和身體上的反應。除此之外,他們和約會對象不需要再做其他事情,隻需要像平時一樣去約會。3個月後,研究者發現,在那些用日記記錄下約會時各種浪漫感受的誌願者中,很多人與當時的約會對象的親密關係都有所增進,其中77%的人仍然經常和他們的另一半外出約會;而在那些隻記錄下約會活動的誌願者那裏,隻有52%的人還和他們當時的約會對象保持戀愛關係。為什麼隻需記錄下自己在約會時的感受,就能明顯地增進和愛人的戀愛關係呢?研究者推測:也許是因為人們在書寫浪漫感受的同時,更加清晰地確定了對方給自己帶來的快樂,並且把這種模糊的感覺轉變成理性的認識。
可見,愛不僅要用語言說出口,還可以用筆記錄下來。
讓我們這樣相愛
戀愛中的人都渴望與對方關係親密,相互依賴、相互支持,從而為自己提供安全和保護。可是,有時候,明明很想對方,卻表現出對他(她)無所謂,好不容易見到了思念中的他(她),說出來的不是甜言蜜語,而是一席冷言冷語,傷透了對方的心。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研究者發現,浪漫關係的質量與我們的依戀,即與撫養者的情感聯係(如我們嬰兒或幼年時期與父母的情感聯係)的特征緊密相關。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愛侶可以給我們一個安心的地方,在我們每每感到有壓力的時能夠回到這裏並感到舒適和安全。
Ainsworth和她的學生創立了一種實驗範式——陌生情境的技術,用以研究嬰兒——雙親依戀。在陌生情境中,對12個月大的嬰兒和它們的父母進行實驗,係統地安排分離和重聚,界定了三種嬰兒與撫養者的依戀形式:
安全型
在陌生情境中,當父母離開房間時大多數(約60%)嬰兒變得心煩意亂,但當父親或母親返回時,嬰兒主動尋找父母,並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靜下來。
矛盾型
這些兒童(約20%或更少)最初會不安,在分離後會變得極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當重新與父母團聚時,這些兒童難以平靜下來,並經常出現相互矛盾的行為,顯示出他們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懲罰”擅離職守的父母。
回避型
這些兒童(約占20%)顯得不會因分離而過於痛苦,並在重聚時主動回避與父母的接觸,有時會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玩實驗室地板上的物體。
基於這種三分類測量的結果,Hazan和Shaver發現,成人類型的分布情況類似於嬰兒。換句話說,在成人中,約60%認為自己是安全型(B)段,約20%把自己描述為回避型(A段),另有約20%把自己描述為焦慮-抗拒型(C段)。想要確定你是哪種形式的依戀模式,可以做知識卡片後麵的小測驗。
Hazan和Shaver指出,嬰兒-照看者和成人戀愛伴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都會在另一方在身邊和能夠響應自己時,感到安全。
●都有親密、私人性質的身體接觸。
●當不能親近另一方時都感到不安全。
●都與另一方分享自己的發現。
●都會撫弄另一方的麵部,並都顯示出相互間的迷戀和專注。
●都會進行“身體交淡”。
基於這些類似,Hazan和Shaver得出結論說,成人戀愛關係與嬰兒照看者關係一樣,也是依戀,並且,浪漫的愛是依戀行為係統和動機係統的特征,這些係統產生出照顧行為和與兩性相關的現象。既然這樣,那麼安全的依戀應該是我們發展親密關係最好的模式。也有研究者發現了嬰幼兒期的依戀類型和成人期依戀的關係模式之間的聯係。安全依戀型的人更容易接近別人,並且不擔心變得太依賴別人或拋棄;逃避型依戀者建立親密關係是困難的,他們更容易很快結束關係並且更容易發生沒有愛情的一夜情;矛盾性依戀模式的人不是很信任別人,他們有更強的占有欲和嫉妒心。
難道童年時與父母間的依戀模式決定了我們的愛情嗎?令人欣慰的是,依戀模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朝安全型依戀模式發展,這樣相愛會使我們的關係更親密。
別打翻你的醋壇子
古龍說過:“世界上不吃飯的女人或許會有幾個,而不吃醋的女人卻沒有一個。”身處戀愛中的人常常產生莫名的嫉妒之心是人生常態,嫉妒是覺察到可能失去某人的專一的愛的一種恐懼,它可能變成親密關係中的破壞因素,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戀人的嫉妒呢,僅僅是因為一位充滿魅力的情敵嗎?
2004年,Philip Broemer和Michael Diehl研究者對這個問題設計了很有意思的研究,邀請圖賓根大學的52名同學(女24名、男28名)來參與實驗。
實驗一中,研究者首先讓被試者完成了自己和戀人親密關係狀況的問卷,然後要他們回答“你感覺你的戀人之所以愛你,是因為他看重你身上的哪些特點和行為呢”,列出四個描述自我吸引戀人的特點或行為的句子。緊接著,讓被試者想象自己的戀人和別人約會,這個人具有他們前麵所列舉的所有特點,或者比自己還要好得多,或者比自己差得多,最後,讓參與者評定自己的戀人對這個人的欣賞程度,並想象此時自己的感受。結果發現,當人們覺得自己和競爭對手很相似,且如果競爭對手很優秀的話,人們就會感受到很強的威脅。有趣的是,當想象競爭對手根本不如自己時,參與者的嫉妒心也很強。這是為什麼呢,按理說,如果戀人感覺到的競爭對手的魅力有高有低的話,嫉妒心的強弱也應該有所不同,但不管“情敵”魅力如何,人們體驗到了很強的心理威脅。這種威脅是否不是源自“情敵”的魅力,而是源於個人的自我評價呢?研究者用隨後的實驗繼續對此問題做出了考察。
實驗二的程序和實驗一大體相似:首先,讓被試者想象自己的戀人和別人約會,而且戀人也非常喜歡這個人,已經被對方的魅力所吸引。然後,讓參與者將自己和這個競爭對手進行比較,並回答“你認為你的戀人有多大程度被對方所吸引”,緊接著讓他們回答一下自己對“情敵”的主觀感受,如“你能很容易地想象出對手的具體行為和生活方式嗎”,以及評定自我的自尊水平和嫉妒水平。最後,讓參與者評判自己和競爭對手間的相似程度,以及“情敵”對自己和戀人間關係的威脅程度。結果發現,嫉妒是人們自我評價高低的一麵鏡子,不管“情敵”對自己的戀人是否有吸引力,隻要參與者還認為自己與“情敵”是相似的,他們就會感受到心理威脅,貶低自我並產生嫉妒。研究者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戀人非常看重的獨特品質,如果他知道戀人看重的這些品質在另外一個人身上也存在,並且自己的愛人已經跟這個人開始約會了,那麼無論是戀愛中的男方還是女方,無論你的“情敵”是否魅力超群,這種情況的發生都會開始懷疑自己,自我開始貶低,並且“打翻醋壇”。
研究者發現自尊較低和沒有安全感的人特別容易嫉妒。有時在他們的親密關係沒有受到威脅時也會想象出威脅來。愛嫉妒的人通常認為他們的伴侶令人極度著迷,反過來懷疑自身的吸引力或性感程度能否綁住對方。甚至最有安全感的人偶爾也可能感到嫉妒,但他們不會讓這種感覺變得強烈到妨礙他們的創造功能或威脅到他們的關係。健康的關係不是建立在缺乏安全感的基礎上,伴侶應該共同增強相互信任來加強安全感。有時,嫉妒是非理性的,伴侶並沒有做任何威脅親密關係的事情。嫉妒的人需要檢視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是否符合實際。
要怎麼樣克服嫉妒呢?Guerrero等研究者認為減少不安全感和更理性地考慮關係可以克服嫉妒感。增強自尊可以減少親密關係中的攻擊性。
讓我們的愛天長地久
浪漫的愛情會一直持續下去嗎?“七年之癢”的詛咒會不會兌現?就像電影《一聲歎息》裏張國立的台詞所言:“牽著你的手,就像左手牽右手沒感覺,但砍下去也會疼!”伴侶在一起久了,情感會消退嗎?針對這個問題,許多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做了有趣的研究。
有研究者認為愛情既不是彼此的兩情相悅,也不是肉體的彼此吸引,隻是大腦中的腺體分泌。當男女陷入戀愛時,其大腦中的多巴胺、複合胺以及睾丸激素會大量增加。尤其是多巴胺的水平在大腦的幾個區域,包括和占有欲、上癮有關的區域內激增。對於愛而言,多巴胺可稱得上是決定性的激素。多巴胺在體內存在的時間一般在2到3年。因此,男女之間通常會覺得戀愛談了3年,彼此間逐漸就沒有激情了。現在,若知道這是多巴胺的因素,也沒什麼可埋怨的。他不再送花了,她也不再溫柔似水了,他不再甜言蜜語了,她也不再精心裝扮了……多巴胺逐漸消退,愛情也隨之淡而無味起來。而男女在長相廝守時,多巴胺和睾丸激素會保持在很低的水平,而抗利尿激素和後葉催產素則會大量存在。沒有這兩種激素,想要相伴終生可能是天方夜譚。在日常的戀愛生活中,大多是在戀愛時多巴胺活躍,而在多巴胺逐漸消退時,男女雙方步入婚姻,從而彼此體內的後葉催產素上升。兩環相扣,婚後生活可以平穩幸福。若後兩種激素始終無法增多,那麼婚姻很有可能會四麵楚歌。
讀到這兒,我們是不是有些失望?難道人跟動物沒有什麼區別了嗎?浪漫的愛情真的就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嗎?研究者Bianca
Acevedo和他的同事使用核磁共振技術探究了浪漫的愛情是否能夠持續下去。
研究的被試者是有長期穩定關係的情侶。在實驗中,Bianca Acevedo和他的同事給一方呈現其伴侶的照片,同時探測其大腦活動狀況。有一部分人雖然和伴侶在一起很多年,但是他們報告在看伴侶照片的時候,仍然能夠感受到戀愛初期的那種興奮。早期熱戀中的人的大腦某一區域會明顯被激活,Bianca Acevedo等人的研究顯示,持續20年仍然處於熱戀狀態的人和戀愛才幾個月的人在這一區域的大腦活動是很相似的。研究結果也表明,長期保持戀愛關係的人在看到伴侶照片的時候,他的那部分與平靜、抑製痛苦有關的腦區顯示出強烈的活動。而戀愛時間還不那麼長的人在看到伴侶照片的時候,他與困擾、焦慮有關的腦區有強烈的活動。新的大腦與愛情的研究看起來也令人振奮:愛情是可以長相廝守的,婚姻並不是愛情的墳墓。研究發現,墜入愛河不久的人,其興奮點體現在“負責與沉迷與熱望的大腦區域”;而結婚20多年的人則更多地利用“負責沉著冷靜和抑製疼痛的大腦區域”。費舍爾說,這表明,在長久的愛情中,“沉迷、狂熱和熱望”已經被“沉著平靜”取而代之。
但是,天長地久的愛情並不容易,需要我們小心維護,心理學家列出了長相廝守的十大要素:第一,你們彼此都是對方最好的朋友,不帶任何條件的,喜歡與對方在一起。第二,彼此很容易溝通、互相可以很敞開地坦白任何事情,而不必擔心被對方懷疑或輕視。第三,兩人在心靈上有共同的理念和價值觀,並且對這些觀念有清楚的認識與追求。第四,你們都認為婚姻是一輩子的事,而且雙方(特別強調“雙方”)都堅定地願意委身在這個長期的婚姻關係中。第五,當發生衝突或爭執的時候可以一起來解決,而不是等以後才來發作。第六,相處可以彼此逗趣,常有歡笑,在生活中許多方麵都會以幽默相待。第七,彼此非常了解,並且接納對方,你知道對方了解你的優點和缺點,仍然確信你是被他所接納。第八,從最認識你,也是你最信任的人之處,得到支持和肯定。第九,有時你們會有浪漫的感情,但絕大多數的時候,你們的相處是非常滿足而且自在的。第十,你們有一個非常理性、成熟的交往,你們雙方都感受到,在許多不同的層麵上,你們是很相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