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愛的藝術——婚戀心理(1 / 3)

了解愛情的人往往會因為愛情的升華而堅定他們向上的意誌和進取精神。——培根

心理學實驗:愛的發現

愛是千百年來文學作品裏少不了的經典主題,也是我們說不清道不明的一種神奇的感覺。也許你會納悶,心理學家們是不是走得太偏了,像“愛”這類問題怎麼可能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呢?但是心理學家亨利·哈羅用科學的方法發現了愛這種複雜的情感。哈羅的理論認為,嬰兒除了基本的饑餓、幹渴等生理需求外,他們一定還有一種要接觸柔軟物質的需求。由於直接用嬰兒做實驗,存在倫理道德上的不合理,哈羅用實驗室裏精心喂養的健康幼猴來做實驗,他和合作者還決定“製作”用於實驗的不同類型的人造母猴。

哈羅的研究小組製作了一隻代理母猴:用光滑的木頭做身子,用海綿和毛織物把它裹起來;在胸前安裝一個奶瓶,身體內還安裝一個提供溫暖的燈泡。然後他們又組裝了另一隻不能提供舒適環境的代理母猴。這隻母猴是由鐵絲網製成,外形與木製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這隻鐵絲木猴也安裝了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熱量。然後,研究者把這些人造母猴分別放在單獨的房間裏,這些房間與幼猴的籠子相通。8隻幼猴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由木製母猴喂養(用奶瓶),另外一組由鐵絲母猴喂養,也提供奶。哈羅把猴子放在籠子裏,並記下在出生後的前5個月中,幼猴和兩位“母親”直接接觸的時間總量。結果是令人驚訝的,經過最初幾天的調適後,無論哪隻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幾乎整天與木製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鐵絲母猴喂養的幼猴,它們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地離開木製母猴,吃完後便迅速地返回到木製母猴這裏。

在完成了這些最初的研究後,哈羅想進一步詳細探索“依戀”及接觸安慰的作用。哈羅在幼猴的籠子裏放入各種各樣能引發恐懼的物品,如上緊發條的玩具打鼓熊(這種玩具熊與幼猴一樣大,對幼猴而言是很可怕的)。研究者對這些情況下幼猴的反應進行觀察,並作了詳細記錄。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鐵絲母猴喂養的幼猴,還是木製母猴喂養的幼猴,其反應沒有差異:當它們害怕時,都會到絨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裏尋求安全感。

哈羅的另一項研究被稱為“曠場試驗”,他把幼猴放進一個不熟悉的小房間裏,裏邊放著各種各樣的物品(如積木﹑毯子﹑帶蓋的容器﹑折紙等)。在一般情況下,猴子喜歡玩這些玩具或擺弄它們。把兩組幼猴放進同一個房間,並設置三種情況:僅出現木製母猴,僅出現鐵絲母猴,兩者都不出現。哈羅的想法是要考察,母猴在場或不在場的情況下,這些幼猴適應和探索這種陌生環境的傾向性。研究者把幼猴放入陌生的環境後,所有幼猴立即衝向木製母猴,抓住它,用身體蹭它,並擺弄它的臉和身體。一會兒以後,這些幼猴“開始把木製母猴當做安全之源……它們在這個陌生的新環境裏探索和擺弄各種物品,然後返回到母親懷裏,循環往複”。然而,如果我們把這些幼猴放在同一間房子裏,但木製母猴不出現時,它們的反應就完全不同了。它們充滿了恐懼,出現情緒化的行為,如哭叫﹑縮成一團﹑吸吮手指。有時候,它們會跑向房間裏母猴曾出現過的某一特定地方,然後從一個物體跑向另一個物體,尖叫著哭喊著。在鐵絲母猴出現的情況下,幼猴的行為表現與它們在兩種母猴都不出現的情況下的表現是完全一樣的。所有幼猴都是這樣,無論它們是由誰(木製母猴或鐵絲母猴)喂養的。

最後,哈羅想探索幼猴與代理母猴之間形成的依戀是否在它們分開一段時間後還能保持。當幼猴長到6個月能夠吃固體食物時,讓它們與“母親”分開一段時間,然後再在寬敞環境中團聚。當幼猴們在相同的曠場環境中再一次與木製母猴重逢時,它們衝向母猴,爬在它身上,緊緊抓住它,用自己的頭和臉在它身上摩擦,然後與母猴玩耍,撕咬包裹在母猴身上的絨布。最明顯的變化是幼猴不再像以前那樣,離開母猴去探索和玩耍房間裏的其他物品。按照哈羅的觀點,這很明顯說明尋找安全感的需要比探求自然的趨向更為強烈。

哈羅的這一係列實驗表明,撫摸和身體接觸對嬰兒成長的重要性已遠遠超出了生理上的照顧,當然也可以推廣到我們整個人類。可見對愛的需要是我們人類的本能需求。

愛情是愛的一種形式,從古至今人們寫過很多動情的句子來表達愛情的感覺:“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願得一人心,白頭不相離。”“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實際上,愛情不僅是文學家和藝術家們所鍾情的創作主題,也是心理學家們所研究的課題,更是我們每個人都關注且必須經曆的特殊情感,因此,理解愛情、學會愛的藝術是我們幸福人生必修的一課。

什麼是愛情?

也許,我們也問過或被問過“什麼是愛情”,你是怎麼回答的呢?我得到的最多答案就是“那是一種複雜和奇妙的感覺,可是我實在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心理學家們是怎麼定義愛情的呢?

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an,1953)指出:“當另一個人的滿足和安全變得像自己的滿足和安全一樣重要時,愛情就存在了。”而弗洛姆(Erich Fromm)則認為“成熟的愛乃是保全個體的個性、整體性的結合。愛是人積極能動的力量,它打破了把他人隔絕的圍牆,使人和人和諧相融;愛使人克服孤獨感和分離感,然而又讓他仍為他自己,仍然佇立於其整體性中。故而在愛中萌生出這樣的二律背反:相愛雙方融合為一,但仍為二體”。

愛情的現代定義包括以下這些要素:第一,是在男女之間產生的;第二,是在個體心理達到相對成熟之時產生的,幼兒沒有這種狹義的愛情;第三,個體在生理上被喚醒,愛情包括性欲和性感;第四,愛情是一種對異性產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其中包括認知成分,不是一種低級的情緒。

總之,愛情,是在傳宗接代的本能基礎上產生於男女之間,使人能獲得強烈的肉體和精神享受這種綜合的——既是生物的,又是社會的——互相愛慕之情,是一種複雜的、多方麵的、內容豐富的社會現象。

愛情是個三角形

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Sternberg,1998)認為愛情是個三角形,三邊分別代表著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以及承諾(commitment)三因素。

親密

親密是指在愛情關係中能促進雙方親近、誌同道合和不分彼此的情感。它包括如下內容:①渴望能夠使被愛者幸福;②與被愛者在一起感到幸福;③尊重對方;④在艱難時刻能夠依靠對方;⑤彼此互相理解;⑥與被愛者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⑦接受來自所愛的人的情感方麵的支持;⑧對所愛的人提供情感方麵的支撐;⑨能與所愛的人進行親密的溝通交流;⑩珍愛、珍惜對方。

激情

激情是“意味著處於一種強烈的渴望跟對方結合的狀態”。激情主要是欲望和需求的表達方式,能引起浪漫戀愛、體態特征吸引、性結合完美,以及愛情關係中的其他有關現象,是在愛情關係中能引起激情體驗的各種動機性的喚醒源以及其他形式的喚醒源。在愛情關係中,性的需求是引起這種激情體驗的主導形式。

承諾

承諾在這裏有兩層含義:①在短期方麵,指一個人做出了愛另外一個人的決定;②在長期方麵,則是指做出能維持這一愛情關係的保證、投入、忠心、義務感或責任心。但是,這兩個方麵不一定同時具備。決定愛上某人不一定意味著承諾對這一愛情的責任;同樣,承諾也不一定意味著做出決定。

斯滕伯格認為激情是動機性的,親密是情感性的,承諾是認知性的。愛情關係的“熱度”來自激情,溫暖來自親密,承諾所反映的是人理性的一麵。因此,親密是“溫暖”的,激情是“熱烈”的,而承諾是“冷卻”的。他們所具有的特質也是各不相同的。

斯滕伯格的愛情模型是一個三角形,在這個三角形中,三角形的每個角代表了愛情的一個成分,通過這樣的模型將不同形式的愛概念化了。舉例來說,理想愛情的三個成分是平衡的,就像圖中的等邊三角形。

根據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形模型,愛情有以下幾種類型。

喜歡

當親密程度高但激情和承諾非常低的時候,會產生喜愛。喜愛發生在有著真正的親近和溫暖的友情之中,但它不會激發起激情,也不會期望與對方共度餘生。

迷戀

章迷戀中有強烈的激情,但是沒有親密和承諾,當人們被不太熟悉的人激起欲望時會有這種體驗,許多人的初戀或單相思都屬於這種感情。

空愛

沒有親密或激情,隻有承諾。這種情形在婚姻中可以見到,當激情燃盡,既沒有溫暖也沒有激情,隻有留在關係中的當初之決定。

浪漫的愛

彼此的關係很親密,激情高漲時,這時人所體驗到的就是浪漫之愛。浪漫的愛情是喜歡和迷戀的結合。人們常常會對自己的浪漫的愛情作出承諾,但是斯滕伯格認為承諾不是浪漫愛情的典型特征。

愚昧的愛

有激情和責任,卻沒有親密感的培養,這種愛會發生在疾風暴雨般的求愛中,在勢不可擋的激情中,兩個人閃電般的結婚,但彼此並不很了解或喜愛。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風險很大的賭博。

同伴的愛

親密和承諾兩種成分結合在一起就形成對親密伴侶的愛,這是一種夥伴式的愛。彼此在一起關係親近,可以分享和交流雙方的感受和思想,雙方還可以保持較深和長期的友誼。這種愛會集中體現在長久而幸福的婚姻中,雖然年輕時火熱的激情已經消失,但是雙方的感情已經升華,成為相知相依的一對。

完美的愛

當親密、激情和承諾都同時存在時,人們的體驗是“完美的、理想的”愛情。這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感情,但是斯滕伯格認為,這好像現代人減肥一樣,短時期做到是容易的,但很難持久。

無愛

如果親密、激情和承諾都缺失,愛就不存在。兩個人的關係也許僅僅是熟人而不是朋友,彼此的關係是隨便的、膚淺的、沒有承諾的。

斯滕伯格愛情三角模型中三個成分的平衡會隨著關係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在完美之愛中,三個成分的優化組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種理想的關係,也是最穩定的關係。你想知道自己所擁有的愛情類型嗎?可以做知識卡片後麵的小測驗。

探索愛的奧秘

男女間因什麼而吸引?

男人和女人能夠走到一起,是什麼使得他們彼此相互吸引呢?美麗的臉蛋,性感的身材,金錢,和善的性格,還是名譽和地位?針對這個問題,不少心理學家開展了有趣的實驗研究。

Peter Todd和他的合作者們在2007年9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在進行研究前,Todd曾要求46名參加這項速配活動的人填寫一份問答卷,描繪一下心目中理想的伴侶。這項小測驗顯示,人們都希望找一位與自己外貌、社會地位、家庭情況和健康情況相似的人做伴侶。實驗開始後,進行了情侶快速配對的活動,讓男士和女士在3至5分鍾的時間內從30個人中選出中意的一位,以確定人們在選擇情侶時最看重什麼。但是,在速配活動真正開始後,男士們卻被外表更美的女性吸引,而女士們則傾心於有錢且有安全感的男性。研究結果中稱:“雖然人類對其進化和創造的社會文明而感到自豪,不過人們在選擇伴侶時,還是逃不出石器時代原始人的模式。我們的祖先是這樣選擇伴侶的女人用美麗的外表吸引更優秀的男人,男人則追求可以接受自己的漂亮女人——這會讓他們有更加優秀的後代。進化心理學理論認為,男女在交往和結合中一直在互換有無。我們在進行研究時也發現了這一點,找到了證據。”

Peter Todd等人的研究似乎為人們經常所說的“男人重色,女人重錢”找到了科學證據,這樣多少讓我們感覺有點悲哀,可是其他心理學家的研究卻帶給我們一些安慰。

2008年第2期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發表了Paul W.Eastwick等人的研究。心理學家招募了163名本科生,其中包括81名女生和82名男生。在快速約會階段的6-13天前,研究者讓被試者在網上回答一個20道題的問卷,用於收集他們的個人信息。接下來,進入快速約會階段,研究者將這些被試者帶到一個封閉的畫廊中,給每個人一個姓名卡,寫著ID和姓名,並給他們照相。在畫廊裏,被試者可以四處走動,與某一異性被試者進行溝通交流,但每次交流時間隻有4分鍾,結束後被試者找下一個對象溝通,尋找自己中意的對象。活動結束後,被試者按要求在回家之後登錄指定網頁,上麵有速配對象的信息。被試者可以自由選擇,如果願意和對方進一步交流,點擊“是”,反之,點擊“否”。如果雙方都點擊“是”,那麼這兩個人被認為是“匹配”的,可以有機會進一步約會。在約會的第二天,被試者再次收到速配對象的個人信息。第三天,以及之後每隔3天,被試者都被要求回答關於速配對象的一些問題,並說出他們認為有吸引力的人的名字。研究結果發現,對於想象中的理想異性,被試者的回答正像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男人看重女人外表的吸引力,女人看重男人掙錢的能力。然而,當被試者真正和對方約會之後再談論對方是否具有吸引力,外表和掙錢能力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而且男女兩性之間也並不存在顯著差異。可見,人們並不如自己之前想象的那麼看重外表或掙錢能力,實際接觸後,選擇異性的標準發生了變化。

這個研究結果給我們帶來一些安慰:“男人重色,女人愛錢”也不是絕對的,沒有漂亮外表的女人和沒有錢的男人也有吸引異性的魅力。善良的品質,出眾的才華通常能改變我們對對方的最初印象,可見,內在的東西才是我們更看重的擇偶標準。

愛笑男生沒人愛,驕傲女生少人疼?

帥哥自然受歡迎,但你喜歡哪種類型呢?陽光派?憂鬱派?除去東、西方差異以及性吸引力和安心程度的區別不談,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證實北美女人普遍認為傲慢達西型和憂鬱奧蘭多型要比陽光大男孩更吸引人,該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看待性感的角度大大不同。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係的Jessica Tracy教授等邀請了1000多名誌願者參與評定性吸引力的一係列實驗。他們眼前會放過一張張不同表情的異性照片,用於評定其性吸引力。這些表情包括幸福(咧嘴笑)、驕傲(挺胸抬頭)和羞愧。這些女性對微笑陽光男普遍不感冒,反倒很容易被傲慢自大的氣場男和憂鬱羞澀的小白臉所迷倒。然而奇怪的是,男性參與者卻認為看起來開心的女性更性感,最沒有吸引力的反而是那些看起來驕傲自信的女性(頭微低及轉移視線)。研究人員表示對高興表情反饋的影響因子尚待商榷。但該現象很有可能是由於進化心理學原理以及社會和文化的性別準則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過去有實驗證實了微笑與缺乏支配力有關。也就是說,微笑與“附屬的,易受傷的”女性的傳統性別準則相符,而與“強壯,安靜的”男性準則不符。Jessica表示羞愧的表情與明理社會準則和隨即行為相連,而這種行為顯示出了對他人的信任。這也許解釋了為何羞愧的表情會驚人地同時吸引著兩個性別,因為很顯然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希望自己的伴侶值得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