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隻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依賴人際關係、處世技巧。軟與硬是相對而言的。專業的技術是硬本領,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交際本領則是軟本領。——卡耐基
心理學實驗:霍桑實驗
霍桑實驗是心理學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這一係列在美國芝加哥西部電器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心理學研究是由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梅奧主持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製度和養老金製度,但工人們仍憤憤不平,生產成績很不理想。為找出原因,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研究小組開展實驗研究。實驗最初期研究的是工作條件——與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包括外部環境影響條件(如照明強度、濕度)以及心理影響因素(如休息間隔、團隊壓力、工作時間、管理者的領導力)。
霍桑實驗共分四個階段:
一、照明實驗。時間從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當時關於生產效率的理論占統治地位的是勞動醫學的觀點,認為影響工人生產效率的是疲勞和單調感等,於是當時的實驗假設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於減少疲勞,使生產效率提高”。可是經過兩年多的實驗發現,照明度的改變對生產效率並無影響。具體結果是:當實驗組照明度增大時,實驗組和控製組都增產;當實驗組照明度減弱時,兩組依然都增產,甚至實驗組的照明度減至0.06燭光時,其產量亦無明顯下降;直至照明減至如月光一般、實在看不清時,產量才急劇降下來。
二、福利實驗(繼電器裝配測試室研究)。時間是從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實驗目的總的來說是查明福利待遇的變換與生產效率的關係。但經過兩年多的實驗發現,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變(包括工資支付辦法的改變、優惠措施的增減、休息時間的增減等),都不影響產量的持續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對生產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說不清楚。後經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導致生產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參加實驗的光榮感。實驗開始時6名參加實驗的女工曾被召進部長辦公室談話,她們認為這是莫大的榮譽。這說明被重視的自豪感對人的積極性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成員間良好的相互關係。
三、訪談實驗。研究者在工廠中開始了訪談計劃。此計劃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當局的規劃和政策、工頭的態度和工作條件等問題作出回答,但這種規定好的訪談計劃在進行過程中卻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綱以外的事情進行交談,工人認為重要的事情並不是公司或調查者認為意義重大的那些事。訪談者了解到這一點,及時把訪談計劃改為事先不規定內容,每次訪談的平均時間從30分鍾延長到60-90分鍾,多聽少說,詳細記錄工人的不滿和意見。訪談計劃持續了兩年多。工人的產量大幅提高。工人們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項管理製度和方法存在許多不滿,無處發泄,訪談計劃的實行恰恰為他們提供了發泄機會。發泄過後心情舒暢,士氣提高,使產量得到提高。
四、群體實驗(銀行電彙室研究)。梅奧等人在這個實驗中是選擇14名男工人在單獨的房間裏從事繞線、焊接和檢驗工作。對這個班組實行特殊的工人計件工資製度。實驗者原來設想,實行這套獎勵辦法會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報酬。但觀察的結果發現,產量隻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個工人的日產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並不如實地報告產量。深入地調查發現,這個班組為了維護他們群體的利益,自發地形成了一些規範。他們約定,誰也不能幹得太多,突出自己;誰也不能幹得太少,影響全組的產量,並且約法三章,不準向管理當局告密,如有人違反這些規定,輕則挖苦謾罵,重則拳打腳踢。進一步調查發現,工人們之所以維持中等水平的產量,是擔心產量提高,管理當局會改變現行獎勵製度,或裁減人員,使部分工人失業,或者會使幹得慢的夥伴受到懲罰。這一實驗表明,為了維護班組內部的團結,可以放棄物質利益的引誘。由此提出“非正式群體”的概念,認為在正式的組織中存在著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群體,這種群體有自己的特殊的行為規範,對人的行為起著調節和控製作用。同時,加強了內部的協作關係。
霍桑實驗表明:人不是經濟人,而是社會人,不是孤立的、隻知掙錢的個人,而是處於一定社會關係中的群體成員,個人的物質利益在調動工作積極性上隻具有次要的意義,群體間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是調動工作積極性的決定性因素。
亞裏士多德說過,“能獨自生活的人,不是野獸,就是上帝”。他將人稱為“社會性動物”,人離開了社會是不能獨立存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發現,心理健康水平高的“自我實現者”,都可以很好地接納別人,同別人的關係也比一般人要深刻,他們對別人有更強烈、更深刻的友誼和更崇高的愛。哈佛大學的一項調查,則從反麵印證了人際關係與個人職業命運的關係。該校就業指導小組調查了數千名被解雇的職員,發現其中人際關係不良的人比不稱職的人高出2倍。可見,良好的人際關係無論對企業管理還是個人成功、心理健康都有著積極的作用。那麼,你了解自己的人際關係嗎?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人際關係?怎樣才能營建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的發展
人際關係是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結成的心理關係。
人是社會動物,生活在一定社會文化環境中的個體,總是要和周圍的人發生各種各樣的交流和聯係,形成各種形式的人際關係。有人估計,我們每天除了8小時睡眠以外,其餘16小時中有70%的時間是在進行人際交往。我國著名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指出:人類心理的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於人際關係的適應,人類心理的病態主要是由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失調而來。可見,人際關係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基礎,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某某跟某某無話不說、親密無間;而某某跟某某之間則形同陌路。這就是我們對人際關係狀態的描述。人際關係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奧爾特曼和泰勒(I.Altman & D.A.Taylor,1973)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從交往由淺入深的角度來看,一般需要經過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穩定交往四個階段。
定向階段。定向階段包括對交往對象的注意、抉擇和初步溝通等多方麵的心理活動。大千世界裏,人與人之間發生關聯的可能是無限的,米爾格拉姆(Milgram)曾提出“六度間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又稱“小世界現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即在這個社會中,任何兩個人之間建立一種聯係,最多需要通過6個人。無論這兩個人是否認識,生活在地球上任何偏僻的地方,他們之間都隻有六度間隔。因此,我們幾乎可以和任何一個沒有聯係的人隻通過簡單的中介就發生關聯。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並不是同任何一個相遇的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是對交往對象及交往深度有高度的選擇性。通常情況下,隻有當對方的某些特征能引起我們情感上的共鳴時,才會引起我們特別的注意。我們選擇交往對象的過程反映了我們的某種需要傾向、興趣特征等個性心理特征。通常隻有那些在價值觀念等方麵與我們有共識的人,才可能成為進一步交往的對象。在選定某一交往對象之後,試圖與這一對象建立某種聯係的實際行動,希望對別人有個最初步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知道是否有必要與對方展開更進一步的交往。同時,我們也希望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可能形成的人際關係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情感探索階段。這一階段的目的,是為了探討彼此共同的情感領域,進行了角色性接觸,而不是僅僅停留於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隨著雙方共同情感領域的發現,雙方的溝通會越來越廣泛,自我暴露的深度與廣度也逐漸增加。但在這一階段,人們的話題仍未進入對方的私密性領域或隱私敏感區,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深層的方麵。盡管在這一階段人們在雙方關係上已開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交往模式仍與定向階段相類似,彼此還都注意遵守交往規範,彼此沒有強烈的吸引力,即使關係破裂也無所謂。
情感交流階段。人際關係發展到這一階段,雙方關係的性質開始出現實質性變化。彼此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經確立,溝通和交往的內容開始廣泛涉及自我的許多方麵,並有中度的情感卷入。如果關係在這一階段破裂,將會給人帶來相當大的心理壓力。在這一階段,正式交往模式的壓力已經趨於消失,雙方交往的行為表現已經超出正式交往的範圍,顯示出融洽的自發交往關係。此時,人們會相互提供真實的評價性反饋信息、提供建議,彼此進行真誠的讚賞和批評。
穩定交往階段。隨著交往雙方接觸次數的增加,人們在心理上的共同領域會進一步增加,並伴有深度的情感卷入,自我暴露也更深刻廣泛。此時,人們已經可以允許對方進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個人領域。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人達到這一情感層次的友誼關係。許多人僅僅是停留在第三階段的同一水平上。
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人際關係?
第一印象最重要嗎?
每當我們走進一個新環境,或者在與別人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往往會聽到這樣的忠告:“努力給別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那麼,什麼是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重要嗎?
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首因效應”,是指人們初次交往接觸時,對各自交往對象的知覺觀察和歸因判斷。在這種交往情境下,對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又稱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美國社會心理學家A.S.洛欽斯1957年對首因效應進行經典實驗,他杜撰了兩段文字作為實驗材料,內容主要是寫一個名叫吉姆的學生的生活片段。這兩段文字描寫的情景是相反的,一段內容把吉姆描寫成一個熱情並外向的人;另一段內容則相反,把他寫成一個冷淡而內向的人。
“吉姆走出家門去文具店,他和他的兩個朋友一起走在充滿陽光的馬路上,他們一邊走一邊曬太陽。吉姆走進一家文具店,店裏擠滿了人,他一麵等待著店員對他的注意,一麵和一個熟人聊天。他買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來和朋友打招呼,後來告別了朋友就走向學校。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個前天晚上剛認識的女孩子,他們說了幾句話後就分手了。”
“放學後,吉姆獨自離開教室出了校門,他走在回家的路上,陽光非常耀眼,吉姆走在馬路陰涼的一邊,他看見路上迎麵而來的是前天晚上遇到過的那個漂亮女孩。吉姆穿過馬路進了一家飲食店,店裏擠滿了學生,他注意到那兒有幾張熟悉的麵孔,吉姆安靜地等待著,直到引起櫃台上服務員的注意之後才買了飲料,他坐在一張靠牆邊的椅子上喝飲料,喝完之後他就回家去了。”
洛欽斯以不同的組合法將兩段材料念給兩組被試者聽,然後要求被試者回答對吉姆的印象。結果:先聽上段,後聽下段,78%的被試者認為吉姆是一個外向的人;先聽下段,後聽上段,卻隻有18%的被試者認為吉姆是一個外向的人。也就是說,有82%的人認為吉姆是一個內向的人。在這裏,兩組被試者聽到的材料是相同的,所不同的隻是“順序”。
可見,人際交往過程中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它是最重要的嗎?如果沒有給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還有補救的機會嗎?心理學家也研究了與“首因效應”相對應的“近因效應”,是指最後印象對個體以後的認知具有強烈的影響。
接著上麵的實驗,後來,洛欽斯改變了實驗的程序:在念完上段材料之後,讓被試者解數學題,然後再念下段材料,接著讓被試者說出對吉姆的印象。結果,多數人說吉姆是內向的人。先念下段材料,之後讓被試者解數學題,然後再念上段材料,接著讓被試者說出對吉姆的印象。結果,多數人說吉姆是外向的人。
你肯定會覺得納悶:“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豈不是矛盾嗎?”其實,不矛盾,它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人們在相識、交往過程中,第一印象固然很重要,而最後、最近的印象也很重要。一般說來,在對陌生人的認知過程中,首因效應比較明顯;在對熟人或對久違的人的認知中,近因效應所起的作用則更為明顯。近因效應所形成的最新印象,是對首因效應所形成的第一印象的補充或修正,所以,沒有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也是可以通過長期接觸,留下好的新近印象來彌補的。
別讓印象欺騙了你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狂熱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並且和她結了婚。娜坦麗貌美驚人,但與普希金誌不同道不合。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她總是捂著耳朵說:“不要聽!不要聽!”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遊樂,出席各種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台高築,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一顆文學巨星就這樣過早地隕落了。在普希金看來,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普希金這是典型的吃了暈輪效應的苦頭。暈輪效應,是指當認識者對一個人的某種人格特征形成好壞的印象之後,人們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麵的特征。這就像刮風天氣頭一天晚間的月亮周圍的大圓環(即月暈或稱暈輪)是月亮光的擴大化或泛化一樣,故稱之為暈輪效應。
蘇聯社會心理學家A
·鮑達列夫做過一個實驗。實驗者把同一個人的照片分別給兩組大學生看,但看照片之前有不同的指導語。指導語告訴第一組大學生,照片上的人是一個惡習難改的罪犯;告訴第二組大學生,照片上的人是一個著名的學者。然後主試者出示照片,要求每組學生口頭描述照片上的肖像。結果發現,兩組大學生對同樣的照片作了極為懸殊的描述。第一組大學生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顯露凶狠的神色,一副向外翹出的下巴顯示了他在幹罪惡勾當時“死不回頭”的決心,等等。第二組大學生認為這雙“深陷的雙眼”能流露出深邃的思想,而“向外翹出的下巴”顯示了他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克服困難的意誌力,等等。該實驗展示了背景信息使學生們在對照片人物進行判斷時出現了光環效應。在心理學家戴恩(K.Dion)等人的研究中,他們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相貌平平無魅力。然後讓被試者在與魅力無關的一些特點上評價這些人,結果有魅力的人在各個方麵都得到較高的評分,無魅力的人得到的評分較低。長相有魅力,也就被認為具有好的品質,這就是“暈輪效應”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