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卡片
恐懼與壽命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由於經常性地畏懼接觸新事物,由此而產生的恐懼壓力心理可能會導致壽命大大縮短。芝加哥大學索尼亞·凱維格利博士以老鼠為實驗對象,研究了“新事物恐懼心理”對於健康狀況的影響。
跟人類和其他物種一樣,剛出生不久的老鼠對於未知的新事情表現出了一係列的反應:或是恐懼畏懼,或是無所畏懼。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實驗老鼠的遺傳差別,研究者分別從14個不同的鼠窩中挑選出14對幼鼠作為實驗對象,而每對幼鼠中一隻天性膽怯,一隻天性勇敢。研究結果發現,在經曆過一次新體驗後,膽怯幼鼠血液中應激荷爾蒙的水平比勇敢幼鼠高出20%。而“新事物恐懼心理”對於老鼠壽命的影響也驚人:受試的膽怯老鼠平均壽命是599天,而勇敢老鼠的平均壽命是701天。研究還發現,在生命的任何一個時間點,那些對新事物有恐懼心理的老鼠的死亡率比那些勇敢接受新體驗的老鼠高出60%。
目前,“新事物恐懼心理”與壽命長短的關係是否也存在於人類,這點尚未得到證實。一個複雜的原因是,現在的兒童往往被鼓勵去克服恐懼,這可能從小就改變了他們對於新事物和陌生人的反應,難以進行控製實驗。
有趣的是,這種現象在老鼠中也存在。凱維格利及其同事發現,一些老鼠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失去了幼稚時對於新事物的畏懼心理。日前,研究者正在進一步證實這種態度的變化是否也能延長它們的壽命。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麥吉爾·米尼說:“這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研究。我們過去知道了許多有關個體對於新事物的態度對健康的影響,但還沒有一項研究是著眼於個體一生的壽命的。這項研究填補了該研究領域中的空白。”
眼睛:其實沒有表情
浪漫詩人和作家們聽到這個消息後一定很難相信:眼睛其實並不會笑,也不會哭。對著名的“蒙娜麗莎”畫像的最新研究表明,人的眼睛並不會表達喜悅和悲哀,表達這兩種情緒其實是嘴的功能。人類的麵部表情非常微妙複雜,想要精確地確定情緒是如何表達出來的非常困難。為了確定什麼因素能決定人對於表情的判斷,美國舊金山的史密斯-凱特威爾眼科研究院的兩位研究者泰勒和康塞維奇借助蒙娜麗莎的畫像進行了研究。
研究者首先在數碼化的畫像上增加幹擾圖案,使之看起來像一幅模糊的電視畫麵。然後,研究者用改變幹擾圖案的方法使畫麵上的人物表情呈現出從喜悅到悲哀的變化。為了確定表達人物情緒的究竟是眼睛還是嘴,研究者每次隻將這種變化呈現於畫像的上半部或下半部,讓被試者評定每幅畫麵上蒙娜麗莎的表情是悲還是喜。被試者對這些畫麵的感覺表明,變化的嘴會使被試者感覺到蒙娜麗莎的表情變化,而變化的眼睛卻沒有使被試者感覺到任何神情的不同。除了蒙娜麗莎的畫像,研究者還使用另一張女性的照片做了同樣的測試,並得出了完全相同的結論。
研究主持者之一泰勒表示,人們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實際上眼睛反映的可能隻是情緒的緊張程度,卻不能反映真正的表情。對蒙娜麗莎畫像的處理表明,嘴在情緒表達時起關鍵作用。
情緒影響認知的相關研究
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緒與認知過程中的變化有關。在某種程度上,情緒對認知的變化起著很大作用。焦慮的人對危險和威脅特別警惕,而悲傷或抑鬱的人傾向於回憶過去的消極事件。馬修斯等人(1985)研究了焦慮的人對威脅的警覺性。他們采用了Stroop任務,讓被試者盡快命名一些詞語的墨跡顏色。有些詞語是消極詞,有些是中性詞,要求被試者忽視詞語的意義,將注意力放在墨跡顏色上。研究的假設是,消極詞比中性詞更容易引起焦慮被試者的分心,因此,焦慮被試者命名消極詞的墨跡顏色的反應時間更長。此外,由非焦慮被試者組成的控製組,他們在命名消極詞的墨跡顏色時比焦慮組更快。研究結果有力地支持了焦慮被試者對威脅更警惕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