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做情緒的主人——情緒管理(上)(1 / 3)

做自己情緒的奴隸比做暴君的奴隸更為不幸。——畢達哥拉斯

心理學小實驗

為什麼險境更容易產生戀情

如何讓心儀的異性對你產生激動人心的戀情?這始終是青年男女感興趣的話題。公元1世紀時,羅馬詩人奧維德在他的《愛的藝術》中,就提到了年輕人如何去征服異性的方法。其中一個非常有趣的建議就是:將自己喜歡的女人帶到競技場去約會。這個辦法有用嗎?

著名情緒心理學家阿瑟·阿倫(Arthur Aron)曾經做過一個經典的現場試驗,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明了其中的緣由。實驗中,研究者找到一位漂亮的女性作為助手,由她到一些大學男生中做一個調查。調查的內容並不複雜,首先,讓這些被試者完成一個簡單的問卷,然後,根據圖片編一個小故事。實驗的特別之處在於,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被分為三組,調查發生在三個不同地點:一是一個安靜的公園;二是一座堅固而低矮的石橋;三是一座危險的吊橋。這位漂亮的女助手在對所有的大學生進行完簡短的調查之後,把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都告訴了每一個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如果他們想進一步了解實驗可以給她打電話。研究者所要探討的問題是:大學生們會編出什麼樣的故事,誰會在實驗後給漂亮的女助手打電話?

實驗結果非常有趣:與其他兩組相比,在危險的吊橋上參加實驗的大學生給女助手打電話的人數最多,而他們所編的故事中,也含有更多情愛色彩。

研究者利用情緒二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對實驗的結果進行了解釋。他們認為,與人們的一般常識不同,個體的情緒經驗並不因自身遭遇而自發形成,它是一種兩階段的自我知覺過程。在這一曆程中,人們首先體驗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後,人們會在身邊的環境中,為自己的生理喚醒尋找一個合適的解釋。例如,根據這種理論,在情緒體驗過程中,你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生理表現與以往有所不同,如,覺得渾身發熱、心跳加速、手有點抖。接下來,你會不由自主地到環境中尋找線索來解釋此時自己的生理表現:如果此時你真碰到憤怒的大黑熊,你會感覺這是恐懼;如果此時你正碰到令人神魂顛倒的人,你會感覺這是愛慕或情欲;如果此時你正拿到期末考試題,你會感覺這是焦慮;如果此時你在健身房,你會覺得這根本與情緒無關……

現在我們回到阿瑟·阿倫的研究。大家知道,當人居於危險的情境中時,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這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對於那些參與調查的男大學生而言,無疑,那些在危險的吊橋上的參與者們更容易在生理上有所喚醒。根據情緒的二因素理論,他們會對自己的生理表現尋求一個合理的解釋。與其他參與者不同的是,對於自己生理上的異常表現,在吊橋上的男生可以產生兩種都看似合理的解釋:一是因為調查者的無窮魅力讓自己意亂神迷;二是因為吊橋的危險讓自己心如撞鹿。兩種解釋似乎都有道理,都可以直接接受,而真正的原因卻是難以確認的。在這樣模糊的情境下,一些大學生對自己的生理喚醒進行了錯誤歸因,即本來是危險的環境致使他們心跳過速,但是他們卻將這錯誤地理解為是調查者的魅力所致了。而正是這樣的原因,導致了那些處於危險情境中的男大學生們,與其他環境中的人相比較,對自己身邊的調查者產生了更多的興趣,更多地撥通了漂亮女助手的電話。

阿瑟·阿倫的研究似乎也給了戀愛中的人們一個啟示,那就是危險或刺激性的情境可以促進彼此的感情。若你正有一個心儀的對象,並想進一步增進彼此的感情,那麼可以據此選擇一個更好的約會地點,也許會更有利於你的目標的實現。

阿瑟·阿倫的小實驗讓我們體會到情緒的奇妙力量。是的,情緒確實是我們天天在體驗但是依舊很神奇的東西。很多心理學家從情緒的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哈佛大學的丹尼爾·戈爾曼(Dannil Goleman)教授還在1995年寫了一本名為《情緒智力》的書,書中強調一個人的情商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情緒、情感的傾向,進而會接著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發展道路。戈爾曼認為人生成就至多20%歸之於智力,而80%則受情緒智慧之影響。高情緒智慧者較能覺察自我的情感,富有同情心,具備高自尊,較能與人和諧相處,對生活較滿意,以及較能維持積極的人生態度。Huber(1996)則認為人的命運並不是由智商、邏輯和語言技巧決定,而是由感覺智慧,亦即所謂的情緒智慧所決定。具有高情緒智慧者,同時也是適應良好與情緒調適技巧者。情緒智慧是預測學業成就、工作、婚姻及健康的重要指標。

什麼是情緒?

我們經常會說,“我很鬱悶”,“我感到很開心”,“我覺得好尷尬”……這都是我們的情緒體驗。情緒,是人各種的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綜合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是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以及附帶的生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布萊克爾(Van Brakel,1994)提供了當前關於情緒的22種定義。它們盡管各不相同,但都承認情緒是由以下四種成分組成的:(1)情緒涉及身體的變化,這種變化多數是情緒的表達形式。(2)情緒是行動的準備階段,一些人稱之為“行動潛能”(Frijda,1986)。(3)情緒涉及有意識的體驗。當我們感知事物時,就會存在情緒體驗。(4)情緒包含了認知的成分,涉及對外界事物的評價。

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假設你通過一片樹林,正欣賞周圍的自然美景,突然聽到一聲吼叫,一隻熊出現在你麵前。你馬上停了下來,心跳加快、口幹舌燥、肌肉緊張,感到非常害怕。你記起有人說過,當遇到熊時要盡量在原地保持不動,所以盡管你害怕,你還是保持不動。最後,這隻熊走了,你也安全了。在這個例子中,當你在樹林裏遇到熊時,你的情緒表現是很害怕、恐懼。害怕的同時伴隨著生理變化,如口幹舌燥、肌肉緊張、心跳加速等。此外,你的害怕還以準備行動(action readiness)為特征——“要麼戰鬥要麼逃跑”(fight or flight),這是害怕的功能性例子。然而,盡管有行動的準備,但你並沒有去行動,相反你仍保持在原地不動。害怕的另一部分是感受,你的確感受到了非常害怕。最後是認知成分,也是最難懂的部分。你之所以感到害怕是因為你認識到熊是你當時最關心的東西,對你的生存構成了威脅,如果你是來獵熊的,那麼你當時的目的和最關心的事就不同了。當你成功獵到熊時,你的情緒表現是興奮或高興,而不是害怕。

體驗情緒

回想下麵的經曆:第一次撒謊、第一次戀愛、第一次上講台、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拿到薪水……相信當時的那種心情和體驗對你來說是刻骨銘心的。但是,要我們具體描述當時的情緒時,我們並不能說清楚自己的感覺,一個主要原因我們的感覺通常是各種主要情緒的混合體,要把它們全部辨別出來並不容易,更不用說找到正確的字眼來表達。而且事情發生時,我們通常很難辨別自己的感覺。更別說我們的情緒常處於持續波動或變化的狀態,我們可能在上一刻覺得很高興,在下一刻又感到苦惱。

有研究者總結出我們主要存在下列情緒:崇拜、挫敗、情意、激動、痛苦、憂慮、疏離、驚異、愉悅、憤怒、悲傷、煩惱、焦慮、顧慮、覺醒、吸引力、苦楚、關懷、鼓勵、慈悲、鄙視、滿意、失敗、沮喪、樂趣、抑鬱、渴望、絕望、失望、厭惡、反感、不愉快、痛苦、恐懼、熱心、狂喜、歡欣鼓舞、尷尬、享受、迷人、熱忱、羨慕、欣快、惱怒、激動、高興、敬畏、殘忍、鍾愛、驚嚇、挫折、狂怒、愉快、歡喜、歡欣、愁悶、喪慟、罪責、快樂、怨恨、鄉愁、希望、無望、恐怖、敵意、羞辱、受傷、歇斯底裏、熱戀、不安全感、侮辱、激怒、孤立、妒忌、喜悅、歡騰、喜好、憎恨、寂寞、熱望、愛、性欲、憂鬱、悲慘、屈辱、忽視、焦躁、樂觀主義、憤慨、恐慌、激情、可惜、欣慰、驕傲、盛怒、癡迷、懊悔、摒棄、自責、怨恨、嫌惡、滿足、輕蔑、多愁善感、羞恥、震驚、悲哀、惡意、苦惱、驚奇、同情、親切、緊張(慢性壓力)、興奮感、折磨、拘束、不開心、報複、悲痛、發愁、震怒、熱誠、狂熱。

看了上麵的數據,你是不是很驚訝?原來我們一直習以為常的情緒體驗實際上竟如此複雜。我們心裏有時候會有莫名其妙的感覺,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體驗著哪種或哪幾種情緒。

表達情緒

我們高興時,通常會手舞足蹈;激動時,會跳起來喊叫;喜歡某個人時,通常會對他微笑;傷心時,會哭泣;羞怯時,會臉紅……這些都是我們表達情緒的方式。情緒表達又叫表情,是指我們情緒、情感的外在表現。

情緒表達以及理解他人表達的能力的差異的基礎是什麼呢?研究者發現,在破譯他人情緒上,尤其是身體姿勢方麵,女性要比男性強,而且對於個人負性事件,女性會表現出更加悲傷的反應。在理解我們自己的情緒狀態方麵,研究者發現對於令人沮喪的事件,男性會比女性做更多的反思,而且報告更多的敵意抑製。還發現,老人表達情緒的頻率比年輕人低,但是他們體驗積極情緒的能力仍然很高。文化和語言對我們表達情緒也有著重要作用,艾克曼等人(1972)讓日本和美國大學生觀看一部悲傷的影片,單獨看或與一位來訪者(被告知是一位科學家)一起看。在看到電影的悲傷情節時,隱藏地攝下被試者的表情。結果表明,單獨看時,日、美等國大學生沒有差別,但與他人一起看時,日本大學生較少表露不良情緒,往往以禮貌的微笑掩蓋真實的情緒,這是因為日本文化不鼓勵個人公開表露自己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不但驅使我們去行動或逃避,也是我們和其他人交流的主要方式。心理學家一直在爭論我們的麵部表情是否真的是情緒表達的關鍵。毫無疑問,麵部、身體、姿勢、聲音變化和手勢都會暗示我們:別人的意圖以及他下一步可能或做什麼。然而,使情緒難以琢磨的另一個因素是有些人會設法通過相同的機製來欺騙我們。例如,你可能會設法讓剛剛獲得大獎的同學覺得你對她的獲獎非常高興,而實際上你非常嫉妒;你被女朋友拋棄了,可能會對她表現出蔑視,而實際上你可能覺得她很有魅力。

我們如何分辨出自己是否被欺騙了呢?2009年紅遍大江南北的美劇《Lie to me》(《千謊百計》)教給我們不少識謊技巧,例如,對人不屑的時候嘴唇會上揚,單邊聳肩表示你對自己所說的事情不抱任何信心,抿了抿嘴表示聽到了不喜歡的消息。片中的主要情節設計依據來自心理學家艾克曼(Ekman)的觀點,他提出一個新概念:微表情(microexpressions),作為識別謊言的有用線索。這種無意識的微表情消失得極快,但是細心的人們仍然能覺察到它。另外,身體泄露(body leakage)——即身體姿勢也可能提供線索。

有些人害怕他們的內心感受,所以他們無法真正體驗到歡樂或悲傷時更深層的情緒,更不用說表達了;而有些人對自己的情緒有較多的了解,也更願意透露自己的感覺,無論是憤怒還是愛意。無論偏向於哪種方式,最重要的是在感覺表達和感覺控製之間找到我們覺得最舒適的平衡點,同時也需要去理解他人的情緒表達,這也有助於促進我們交流。

控製情緒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在何時何地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什麼時候最好能夠將它隱藏起來。例如,當你在參加麵試的時候,會盡量不讓自己顯得緊張;當好朋友弄壞了你的東西,你盡量不表現出憤怒;如果你取得了成功,你要盡量克製自己的情緒,以免別人認為你在炫耀。但在一些情況下,你需要表現出某些情緒,即使你並沒有感到什麼。例如,聽到一個並不好笑的笑話時,你需要禮貌性地笑笑;當和你關係一般的朋友遭受不幸時,你覺得並沒有什麼,可是你還是會表現出遺憾之情。

情緒不僅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晴雨表”,也是我們和其他人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有必要將我們的情緒控製好。學習有效地表達情感包括自發表達和有意、理性地控製兩者之間的平衡。每個人需要改進的方麵各有不同。如果你是過於情緒化和衝動的人,在表達情緒時可能會不經思索就脫口而出,這就需要提高控製;如果,你屬於將情緒置於嚴格控製下的人,你需要做的就是放鬆自己,更多地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並且更輕鬆地表達它們。

怎樣來提高我們的情緒控製能力呢?心理學家發現,如果我們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日常感受,我們在情緒表達方麵也會變得更加嫻熟。如果我們對別人為我們做的一些事情感到高興,我們對他人充滿敬佩。為什麼不分享這些情感呢?當我們漸漸習慣於分享自己的情緒時,我們也會更了解自己的情緒體驗。其次,當我們體驗到憤怒或厭惡這類強烈的負性情緒時,其實,承認自己的情緒並用適當的方式將其表現出來,這樣做更好些。以建設性的方式公開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會使氣氛明朗,並促進雙方的交流。

認識幾種常見的情緒

利用好焦慮

盡管焦慮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情緒,但它可以用作一種情緒警告信號,讓我們警惕威脅或危險。當威脅是真實的並且可以確定時,焦慮會促使我們采取必要措施來避免這類不幸的發生。承受著英語四級考試壓力的學生可能會自覺地拿起書本,挑燈夜戰,結果不僅通過了考試,還提高了英語水平;一位需要做一次重要演講的人可能會受到焦慮的驅使,不斷地練習,在演講時,因為他的充分準備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為大學生,我們會對自己的前途很焦慮,這促使我們學好專業課以準備考研,或者多參加社會實踐,為將來的工作做準備。遺憾的是,當實際上並不存在威脅時,焦慮就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了。在演講台上,我們擔心自己表現不好而聲音顫抖、心跳加速、忘記演講詞,這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成績;在考場上,由於過度擔心老師的評價,使我們忘記複習過的知識,最後成績很糟。傾向於長期焦慮,或者“無緣無故”地感到憂慮的人容易對充滿壓力的情景反應過度,因而把情況搞得更糟。此外,高度焦慮會扭曲我們的知覺和思維,從而損害我們的表現,因為焦慮也會消耗我們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