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需要我們發揮創意的時候,一定要讓自己愉快起來!
別讓糟糕的情緒毀了你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的“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為我們大家所熟悉。這也是中醫精神治療的原則之一。它並不是說不能有這五種感情,而是這五種感情不能“過”。什麼事情都有個“度”,超過了這個“度”就會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中醫認為人體五髒失調會引起不同情緒反應,反之,情緒又會影響五髒。保持心情平靜、淡定是中醫追求的境界。
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被諸葛亮三氣之下氣急攻心而吐血身亡的;《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也是因為長期鬱鬱寡歡而使身體變弱而香消玉殞的。身處象牙塔中的你,也許也有因為心情焦慮或抑鬱而頭痛或易患感冒的經曆。
Stone,Marco,Cruise,Cox,Neal(1996)的實驗發現情緒狀態與作為抵禦一般感冒的第一道防線的抗體——A型免疫球蛋白的分泌有直接關係。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增強A型免疫球蛋白的分泌並提高免疫反應水平;而消極的情緒狀態則減弱A型免疫球蛋白的分泌,並降低免疫反應水平。他們的研究還發現,增加令人愉悅(而非令人不快)事件的發生頻率,可以使被試者的免疫反應在隨後的幾天裏保持較高水平,甚至在隨後的幾天裏控製令人愉悅事件的發生頻率,仍然可以使被試者的免疫反應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與之相對,增加令人不快事件的發生頻率,則會導致相反的效果。
因此為了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我們也應該注意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狀態。那我們怎樣做才有利於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呢?
調控情緒
情緒調節模型
James Gross(2002)提出了情緒調節加工模型,並對情緒加工機製作了假設:(1)我們進入到某個情景中;(2)我們對情景中的某些方麵產生注意;(3)我們對注意到的內容進行解釋和評價,促進情緒反應的產生;(4)我們體驗到情緒,包括生理變化、行為衝動和主觀感受。可以用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1)周末,你可以呆在家裏或和朋友去逛街,你選擇了去逛街;(2)在商城你看到你男朋友跟另一個女孩子在一起;(3)他怎麼能偷偷背著我跟其他女孩子在一起?(那女孩好像是他妹妹)(4)你感覺很氣憤,在朋友麵前破口大罵他(你覺得沒什麼,還過去打招呼)。
這個模型強調了三種情緒調節策略:第一種問題關注應對策略指的是控製情境,通過選擇置身於一種情境而非另一種情境,或者通過某種方式改變情境來控製情境;第二種策略是重新評價,通過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來遏製一些情緒或促進其他情緒;第三種策略是情緒已經開始後所使用的策略,即情緒關注應對。這種策略假設人們已經體驗到情緒並且要求改變自己的情緒。以下我們將具體地介紹這三種調節方法。
問題關注:控製情景
Gross認為,如果可能的話,最理想的減少壓力的方法是改進產生壓力的環境。如果你擔心下周即將進行的考試,雖然你可以通過做呼吸來使自己平靜,但是花更多的時間來學習,效果會更好,這樣會減少焦慮的來源;如果現在的專業使你很痛苦,你可以強迫自己學好,但是更好的方法是考慮轉專業或者考研時換專業;如果你的社會作息很不規律而影響到你睡眠,你可以戴上眼罩或耳機使自己免受幹擾,也可以直接告訴她,她影響到你了。當你成功地處理或者改善了環境,你就會減少壓力的來源。
你可能也會有疑問,我們為什麼要去忍受讓自己不愉快的環境呢?因為人們並不是總能夠認識到自己對環境有所控製,也就是說人們不認為自己有能力改變不愉快的環境,因此他們不去嚐試。即便是想象自己對情境具有某種控製也可以減少消極情緒。想象你參加了這樣的實驗:你需要完成一個難度較高的校對任務,在你旁邊有一台會突然發出很大噪聲的令人討厭的機器。你被告知這個實驗的目的在於檢驗噪聲對你行為的影響。在開始實驗之前,你還會看到一個“逃離按鈕”;畢竟,這個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噪聲對你行為的影響。按鈕僅僅是為了“防範”。幾乎所有的人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都沒有使用該按鈕,所以他們並不知道這個按鈕是否起作用。但是,與沒有被提供“逃離按鈕”的被試者相比,有按鈕並且相信按下此按鈕可以停止噪聲的被試者校對任務完成得更加優秀。
你可以通過想象挑戰出現時你的作為來獲得一種控製感。例如,你要在權威專家麵前做一次答辯,你可以想象你報告的時候說些什麼,專家對你報告的反應,你又會怎麼回答。你也可以通過心理預演的方式來獲得控製感,你可以先在幾個朋友麵前或者想象出一些專家來先做報告。通過這些方法和訓練,我們能夠獲得控製情景的能力,可以將這些技巧運用到更正式更具有挑戰性的情境中。
改變你的想法:Ellis的ABC理論
從前有個老太太,兩個女兒都出嫁了,大女兒嫁給染坊的老板,小女兒嫁給賣傘的商人。但老太太還時刻掛念著兩個女兒。下雨天,擔心大女兒家染坊的布晾不幹;晴天,擔心小女兒家的雨傘賣不出去。所以老太太整日愁眉苦臉,憂鬱憔悴。這時,有位高人路過,見過老太太,了解了原委後便指點她:“隻要把想法換一換,下雨天想小女兒的傘,天晴了想大女兒的布,你就是一個幸福無比的人。”老人照此去做,果然靈驗。同一個現實,不相同的看法,其所引出的感受自然不同。
我們通常對所麵對的情境不能有所控製。有時候,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它。比如,你考試掛科了,自己的親戚遭受重病的折磨……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能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常會改變我們的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Ellis於1955年創立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 Emotion Therapy,RET),該理論的核心是: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事件所引起的,而是由經曆這一事件的主體對此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該理論中最有名氣、影響力最大的就是ABC理論。如果你仔細地閱讀了前文,一定會提出這樣的問題:Ellis的ABC和Seligman的ABC有什麼區別呢?那就繼續閱讀我們的介紹吧!
A(Activating events):誘發事件。
B(Beliefs):個體遇到誘發事件後相應的信念,即對事件的看法、解釋與評價。
C(Consequences):特定情境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Ellis認為,情緒困擾的個體是因其非理性、不合邏輯的思考方式(B)所致,而不是因為事情本身(A)所致,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去除或修正引起情緒困擾的非理性想法(B),這就需要我們跟非理性想法(B)進行辯論(dispute;D)並代之以理性想法,產生好的效果(the?effect of disputing;E),因此,ABC理論就擴展為ABCDE。
Ellis認為不合理信念包括三類:
●絕對化傾向:指一個人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發生的信念,常與“必須”、“應該”這類詞聯係起來。如“我必須考好”,“沒有人能理解我”,“我不應該是這樣的”。
●過分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如:麵對失敗時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永遠是個“失敗者”。“我一無是處”,“我沒有一樣可以”。
●糟糕至極:認為一件自己不願其發生的事情發生後,必定會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甚至是災難性的。如“完蛋了,我永遠也沒有機會了”。
他還列出了人們常有的10種不合理信念:
●人應該得到生活中所有對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愛和讚許。
●有價值的人應該在各方麵都比別人強。
●任何事物都應該按自己的意願發展,否則會很糟糕。
●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的災禍。
●情緒由外界控製,自己無能為力。
●自己身上已相對穩定的東西是無法改變的。
●任何問題都應該有一個正確、完滿的答案,無法找到正確答案是不能容忍的事。
●對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製裁。
●逃避困難、挑戰與責任要比正視它們容易得多。
●要有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後盾才行。你試試以考試焦慮為例子來運用這個理論進行練習。
情緒關注策略:表達你的情緒
當我們麵對一種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創傷或挑戰時,如果設法遺忘它,或者隱瞞它,那麼我們的健康就會受到傷害。在兒童期和成人期經曆傷害和喪親的個體,如果他們不願意說出這些創傷性事件,那麼這些人的身體健康水平更差。
有許多方法可以處理這些負性的記憶,每一種都要求我們記住這些創傷,把它保持在意識之中,當這種沉重和無奈的記憶與我們對自己的總體評價聯係在一起時,個體必須容忍由這些記憶引起的焦慮。這種應對機製意味著當事人持續暴露在創傷記憶裏,而這通常伴隨著創傷性記憶生動形象的重述,即當事人再次體驗到這種經曆。這種在值得信賴的人際背景中重述記憶以減輕創傷的過程被稱為宣泄。
奧斯丁得克薩斯州大學的James Pennebaker教授花了20多年的時間研究創傷性記憶的重述影響。在他的一個研究中,他請來了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群體的個體(學生、災難幸存者、各種創傷的受害者、最近被解雇的人)來參加實驗並要求寫下他們的經曆。這個實驗的步驟包括在連續4天時間中,每個被試者花15分鍾單獨寫下自己的經曆。實驗隨機安排一般的被試者寫下創傷經曆,另一半被試者則寫下他們在前24小時內所發生的瑣碎事。寫下創傷記憶的被試者用具體和隨意的方式把他們的創傷事件一口氣寫下來,並要求他們毫無隱瞞地寫下創傷有關的最深層的想法和感受。
實驗後,每隔6個月對這些被試者進行追蹤調查,並對兩組被試者的健康狀況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與寫下瑣碎事件的被試者相比,寫下創傷記憶的被試者的免疫係統運作得更正常,他們的健康狀況更好,更少去看病。
研究結果強烈地暗示了宣泄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我們應該定期寫下自己必須要麵對的困難。我們應該一口氣把事件的客觀情況和由這些情況引起的我們最深層的想法和感受寫出來。我們在寫的時候不要受到其他人的幹擾,獨自一人進行。這個記錄應該是寫給我們自己看的,而不是寫給朋友或知己看的,因為隻有當我們是記錄的讀者時,才會坦然地寫下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寫完後我們可能會暫時覺得悲哀或抑鬱,但是從長遠目光來看,這種做法對我們的健康是有益的。
寫下和說出創傷性事件是如何對我們的健康發生作用的呢?可能是通過把儲存在杏仁核內的情感重負記憶變成儲存在海馬中比較弱的情緒記憶。因此,當勾起事件記憶時,我們就可以選擇提取儲存在海馬的那部分比較弱的情緒記憶。這個假設意味著:宣泄應對幫助我們開辟了一條繞開情感重負的支路。然而,它並沒有完全消除儲存在杏仁核內的情感重負,而且這種創傷性記憶有時可能會被一些大的刺激誘發出來。因此,需要進一步地研究來證實這個假設。
另一方麵,對正性體驗進行記錄也可以改善以後幾個月的心情和健康。
當我們經曆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緒時,把它表達出來!在表達負性情緒的時候,我們的問題也在表達的過程中解決了;而正性情緒的表達,則讓我們感到輕鬆,從而產生更加正性的情緒。
其實還有其他的情緒關注策略效果也很好,比如鍛煉,放鬆等,這些我們在壓力管理的章節中已經做了詳細的介紹。
幸福也是一種情緒嗎?
《辭海》上是這樣解釋幸福的:"幸福,就是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可見幸福與情緒是密不可分的。近3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情緒研究者,國際情緒研究協會主席Robert
C.Solomon認為幸福是一種“超情緒”的情緒。Robert C.Solomon寫了一本有關情緒與幸福的心理學經典書籍——《幸福的情緒》。《幸福的情緒》消除了我們對於情緒的一些誤解,如:情緒就是感覺、給情緒貼上積極或消極的標簽、情緒是非理性的等,它提出情緒是幸福生活的策略,真正的幸福來自完整的情緒,並告訴人們如何用情緒的鑰匙打開幸福的大門。
練習:完形填空
以下是一些未完成的句子,來幫助你超越一些有可能阻礙你獲得快樂的障礙:妨礙我變得快樂的東西是。……今天讓我覺得最快樂的事情是……。真正的快樂,就是……。我不開心,是因為……。如果我拒絕去依照別人的要求生活……。
當我對自己滿意時……。如果主動跟陌生人打招呼了……。如果能深刻地認知到經常傾聽自己的內心……。如果我們能更寬容一些……。要給我的生活多增添5%的快樂……。我開始漸漸地發現……。持續地做以上的句子填寫,這些簡易的聯係,可以在洞察力和態度改變上帶給人驚人的結果,也是了解我們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