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挖掘自我潛能——創造力培養(3 / 3)

●類比思考策略,是根據兩對象的相似關係受到啟發而產生類推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相似是普遍存在的,大到宇宙星係運行,小到每個原子運動,都存在大量的相似之處。類比思考

策略是一種富有創造力的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例如,德國飛機製造商從鯊魚“皮膚”上得到啟示:為什麼身體粗糙的鯊魚會是魚類中遊泳的佼佼者呢?經過一係列流體實驗發現:鯊魚遊動時阻力小,原因是鯊魚皮膚上布滿了又細又密的溝紋,水從這些溝紋中流過不形成旋渦。德國飛機製造商經過實驗證實,采用同鯊魚皮膚一樣的機身表麵,飛機節省燃料8%,同樣的燃料可以使飛機飛得更遠、更快。由此,一種具有新的機身的飛機——仿鯊魚皮膚的節能飛機誕生了。類似這種從他物受到啟發而觸類旁通的創造性事例很多。在運用類比法解決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類比的兩者之間要有同一性、相關性,隻有當兩者具備同一性、相關性時,才能進行類比。其次,類比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解決問題,而事物之間的相似既可能是主要的、本質的、必然的,也可能是次要的、表麵的、偶然的。因此,我們在用類比法解決問題時,一定要認真分析對象之間的共有屬性,發現本質的、主要的、必然的相關性質,使問題得以成功解決。

●對立思考策略,指用與已有事物、經驗完全對立的角度來思考,使問題得到創造性解決的一種方法。例如,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從電產生磁的現象得到啟發,反過來提出問題,磁能不能產生電呢?通過實驗,他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人們在進行四則運算時,都是從低位算起。快速計算法創造者史豐收則與此相反,從高位算起,不列算式,不用任何工具,一次報出答數,把煩瑣的中間過程一概省去,結果常常比計算器算得更快。

●轉換思考策略,即通過事物之間的轉換,而使問題最終獲得解決的一種方法。這是一種在沒有直通的道路時,走間接道路巧妙繞過障礙物的思考方法。通常在問題解決中,由於某種原因,以至於該問題難以解決。這時就需要另辟思路,通過解決其他問題而使原來的問題得到解決。我國曾有這樣一個以轉換思路解決問題的典型事例:有一個縣令要求精確地算出本縣的麵積,而該縣的邊界彎彎曲曲猶如蚯蚓,用通常的方法難以計算。一個木匠卻想出了巧妙的方法,他將該縣的地圖畫在一塊平滑、均勻的木板上,然後稱出該木板一平方厘米的重量,再稱出這塊木板地圖的重量。根據兩者重量的比較,就可以輕易地算出該縣的實際麵積。這樣,就把量麵積、算麵積的問題巧妙地轉化為稱重量。曹衝稱象也是利用這種策略的經典案例。數學學科中的數形轉換,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或用幾何方法解決代數問題,也是該策略在具體學科中的應用。

每當我們用常規思路、習慣思路解決問題受阻時,就應轉而想想,能否不直接解決該問題,通過其他問題的解決轉換為該問題的最終解決,或者能否借用解決其他問題的方法解決該問題。若經常用此思路進行思考,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也許並不難解決。

●移植思考策略。移植是將某個領域的原理、技術、方法引用或者滲透到其他領域,用以改造或創造新事物的一種思維方法。在科學史上,許多新發現、新發明均來自於移植。例如,美國阿波羅11號所使用的月球軌道指令艙與登月艙的分離方法,實際上就移植於巨輪不能泊岸時用駁船靠岸的辦法。

●分合思考策略,是將思考對象的有關部分分開或者合並,設法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的思維方式。小學生喜愛的橡皮頭鉛筆的發明就是源於典型的組合思路的運用。鉛筆和橡皮原來是分開的,一天,美國人威廉到朋友家玩,看到他的朋友正在用鉛筆畫畫,鉛筆的一端綁著一塊橡皮,於是得到了啟發:“要是有一種帶橡皮的鉛筆,人們使用起來不是就能方便了嗎?”通過努力,威廉終於發明了橡皮頭鉛筆。又如蘸水筆與墨水瓶的合並,出現了書寫方便的自來水筆。組合思路產生了眾多的創造發明。但能否采用組合思路,要看合並後是否有比原來兩個單一產品有更大價值或更新的用途。如不符合這一原則,就會導致畫蛇添足、適得其反。與組合相反的是分離。德國化學家歐立希就是在分離思維的指導下研製出“606”藥的。“606”的前身是“阿托什爾”,這種藥可以殺死害人的錐蟲,但是也可使人雙眼失明。由於令人生畏的副作用,一些研究者放棄了研究,而歐立希則運用分離思路,找到了改變藥品化學結構的巧妙方法,消除了副作用,成功地研製出挽救患者生命的“606”。

練習:創新思維訓練

1.24個人排成6列,要求每5個人為一列,請問該怎麼排列好呢?

2.在桌子上並排放有3張數字卡片組成三位數字216。如果把這3張卡片的方位變換一下,則組成了另一個三位數,這個三位數恰好用43除盡。是什麼數、怎樣變換的?

3.請你寫出所能想到的帶有“土”結構的字,寫得越多越好。(時間:5分鍾)

4.盡可能想象“△”和什麼東西相似或相近?(時間:10分鍾)

5.把下列物件按照性質盡可能分類:鴨、菠菜、石、人、木、菜油、鐵。(時間:5分鍾)6.給你兩個圓(○○)、兩條直線(||)和兩個三角形(△△),請組成各種有意義的圖案。(時間:15分鍾)

參考答案:

1.排成六角形。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排列,往往局限於橫排或者豎排,但5人為一列,排成6列,顯然24人是不夠排的。所以不打破常規,這個問題是解決不了的。由於人數不夠排列時必須要考慮有的人要兼任兩個隊列的數目,這樣排列時,就不難考慮出六角形的形狀。

2.恰好用43除盡的三位數有129、172、215……你要心中有數,與“216”比較怎樣變動可以滿足要求。可將“216”中“21”左右交換為“12”,再把“6”的那張卡片上下倒置變為“9”即可變為“129”被43所除盡。說到變換3張卡片的位置,多數人隻想到卡片的左右位置交換,沒有想到把卡片倒置。上下交換是一種新思路。這種新的思路並不隻限於解決這一問題,和你有關的空間位置問題都可用新的思路去解決。

3.“土”在右方,如灶、肚、杜等;“土”在左方,如址、墟、增等;“土”在下方,如塵、塑、堂等;“土”在上方,如去、寺、幸等;“土”在中間,如莊、崖、匡等;全部由“土”構成的字,如土、圭等;或“土”蘊含在字中,如來、奔、戴等;以及其他,如鹽、矽等。在上述“發散”中,——能寫出兩類含“土”的字,則說明思維已具有一定的變通性,因為此時的“土”已不像前麵幾種“土”那麼顯而易見了。

4.和“△”相似或相近的東西有:饅頭、涵洞、峭石、山峰、堡壘、城門、隧道口、噴水池、櫥窗、問訊窗口、尼龍秧棚、墳墓、萌芽、彩虹、烏篷船、拋物線、仙鶴戲水、鏡片、電視屏幕、槍洞、子彈頭、樹蔭、海上日出、跳水、彎腰、插秧、拱橋、盾牌、活頁木鐵夾、天邊浮雲、英文字母“D”,等等。回答得越多,發散思維的流暢程度越高。

5.這些物體可分為以下類型:

植物:菠菜、木;

動物:鴨、人;

生物:菠菜、木、鴨、人;

食物:菠菜、菜油、鴨;

礦物:石、鐵;

含鐵物體:鐵、菠菜;

浮水性強的物體:木、菜油、鴨;

常用泥性種植的產品:菠菜、木、菜油;

燃料:木、菜油;

建築材料:木、石、鐵。

以上的分類肯定沒有把全部可能的分類都包括在內,你可以運用自己的思維發散能力創造新的分類,創造的類別越多,你的發散思維能力越強。

6.兩個圓、兩條直線和兩個三角形,可以組成各種有意義的圖案。比如:從具體形象出發,可組成“人臉”或組成“落日與山的倒影”;也可從抽象角度考慮,組成等式:△○=○△;還可以把抽象與具體結合起來,組成“△|○○△”,表示兩山(具體)相距100米(抽象)等。上述圖案組成得越多,表示你的發散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程度越高。

知識卡片

奈德·赫曼的全腦式創新模型

美國心理學家奈德·赫曼(Ned Hernman)長期致力於大腦、思維形態和創造力研究,別具一格地提出了全腦式創新模型,又稱為人腦的四大象限模型。他認為人的創造過程從形成概念到完成創新,都會運用到大腦裏所有的分工特殊化的模式。人腦在創造過程中,每一象限、每一模式的特殊化特征,都會以不同的組合應用在整個創造過程中。若是有一象限或模式沒有用到,便會妨礙甚至阻斷創造過程的進行。赫曼的研究成果轟動美國,被美國《訓練》雜誌譽為創造力訓練及發展領域中劃時代的貢獻之一。

赫曼的全腦模型,其中A、B、C、D四個象限分別代表四大分工的思維運作模式:A和D象限分別比擬大腦皮層左、右兩個半腦,B和C象限分別比擬邊緣係統的左、右兩個半腦。每一象限的形容詞都代表全腦式創造力應用的一個主要層麵,A象限是“找出問題”模式,B象限是“實際執行”模式,C象限是“知覺創意”模式,D象限是“確定創意”模式。四大模式交錯作用,依照創造情境反複聯合運作,組成整個大腦的創造性思維過程。

赫曼認為最常見的創造過程包括興趣、準備、醞釀、領悟、檢驗和應用六個階段。他在前麵所討論的創新過程裏加進了兩個新的階段:興趣和應用。他認為加進的這兩個階段對創新過程的成功和完成是必須的。

興趣是創造的第一階段。它是一種警醒的整體狀態,“興趣帶動整個創新程序的起飛”,需要用到A、B、C、D四種思維模式的全體參與。

興趣之後的第二個階段是準備。這一步驟需要進行資料收集,分析事實,還要將事實按照時間排列出來,正確說明問題之所在,需要用到A、B兩象限的左腦型思維模式。

第三階段是醞釀。大腦在有了感興趣的問題可做之後,便開始在有意識和無意識兩個層麵同時處理這個問題,使大腦天生具有解決問題的“程序”可以啟動起來。這裏所用的顯然是C、D兩象限的右腦型思維活動,運用的是直覺和概念式的理解能力,將可能的解決辦法提升到有意識的層麵上來。

第四階段叫做領悟,也就是在創造過程中出現的“啊哈”或“我發現了”階段。這時候腦子裏突然冒出來一個點子,有時候可能是可行的做法。這一階段綜合了創造過程在此之前的興趣、準備、醞釀這些階段的成果,而且通過融合、彙整、綜效,腦子裏一時如萬馬奔騰,各種構想紛至遝來,點子隨時會隨著任何構想而出現。這一階段需要用D象限的右腦型思維模式。

下一個必經的階段是檢驗。要求就可行的做法與原本問題兩者之間的關聯作實際、客觀的檢討,看看想出的新點子與想要解決的問題之間是否有任何關聯,是否真正符合實際需要。因為由領悟而帶出的創意發現活動,能得出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想法,有些是和你手邊要解決的問題一點關係也沒有的,有些可能是要解決以前出現的問題,或者是要解決你還沒有理清頭緒的問題。所以,想出來的做法在實際去做之前,必須評估其適當與否。這一階段又是運用A、B兩象限的批判、診斷、分析能力的左腦思維模式。

最後一個階段是應用。想出來的做法一旦經過檢驗,證明可行,就可以推向應用了。這又是一種警醒的整體狀態,專注在如何應用上,“應用則使創意不會停留在空中,而是落實在現實裏去實際解決問題”,需要運用A、B、C、D四種思維模式的全體參與。

有兩點結論值得我們注意:一是創造過程必須動用全腦模型所有的象限和模式。全腦模型四大象限的參與、投人程度越高,創造成功的機會就越大。各個階段的思維模式,隻要漏掉一個,對於得出來的做法或想法是否可行,都會有不好的影響。因此,平時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學習和運用全腦模型的四大思維模式,克服自己不良的思維習慣。二是在創意開始浮現之前,不同階段的事情常常有必要交互進行。解決問題的各個階段,並不總是井然有序、按部就班進行的,例如在準備階段時也可一邊做準備一邊同時在醞釀。我們應該靈活運用創新過程的基本規律,尤其是在更新知識和總結經驗上,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