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挖掘自我潛能——創造力培養(2 / 3)

為了搞清成年期創造力發展的年齡特征,研究者一般從兩種途徑進行考察。一種是采用達到一定標準化要求的心理測驗,分析個體在與創造性有關的認知活動上的年齡差異;另一種是對實際取得的創造性成果進行統計分析,探討創造性成果的數量或質量與創造者年齡之間的關係。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現實存在的創造性成果來考察創造力與年齡的關係。萊曼(Lehman,1953)對化學、物理和數學等不同學科領域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進行了數年的考察。他首先從不同角度對各類成果的創造性質量進行評估,如根據某一成果被相關學科的教科書引述的次數作為創造性質量的一個指標,而後再對高質量成果創造者的年齡進行判斷。他將許多學科的研究結果合成在一起,顯示出創造力與個體年齡之間的關係。

在高質量的創造性成果中,有20%是20-29歲的人作出的,近40%是30-39歲的人作出的,20%多一點兒是40-49歲的人作出的,而隻有約20%是50歲以上的人作出的。可見,30-39歲是創造高質量科學成果的高峰年齡,40歲後的下降幅度也極明顯。萊曼在1942年對藝術家(畫家等)和哲學家所創成果的分析中也得出了類似的年齡差異模式。

對創造性成果進行分析獲得的結果,往往因分析的角度(如創造性成果的數量還是質量)及領域(如是藝術還是科學)不同而存在差異。其中,最主要的差異體現在成年期在什麼年齡達到創造的高峰或從什麼年齡開始創造力顯著下降。西蒙頓(Simonton,1990)在對此類研究進行綜合比較後指出,雖然在40歲左右達到創造力高峰的結果相對較多,但是活動領域的差異性仍很明顯。在有些領域,如抒情詩歌、純數學和理論物理,創造的高峰相對來得較早(在30歲左右),且高峰後下降的幅度相對較大;在另一些領域,如小說、曆史、哲學和一般學術成就,則創造力高峰來得較晚(40多歲甚至50多歲),高峰後下降的幅度也相對較小。值得注意的是,西蒙頓認為,對創造性成就影響最直接的是個體從事某項活動的職業年齡(career age),而非生理年齡。因為一個人在某領域中作出創造性成就總是有限的,並且往往要對該領域具有一定時間的熟悉之後才有可能。一旦轉到另一個不同的領域中,其要表現出創造性又等於得從零開始。而人對某一活動領域的熟悉程度、表現出創造性的可能性主要與其在此領域的工作年限有關,與實際年齡的關係並不太密切。

創造力與內部動機

當在課堂上問同學們“為什麼要選擇心理學專業”時,有各種答案,有人出於自身興趣,有人出於該專業的發展前景,有人是為了幫助別人,有人為了能掙錢……這些答案實際上反映的是大家選擇時動機的差異,有人出於內部動機,有人出於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指人們對認知活動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外部動機是指人們由於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

個體為了獲得金錢、工作上的提升、身份地位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這僅僅是外部的,與特定的創造性任務的固有性質隻存在偶然關係,創造性解決方法的獲得隻是達到隱蔽的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它本身就是目的,這些情況隻是創造性思維的外部的、自我卷入的動機。內部動機與此相反,個體被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本身所吸引且沉浸其中,當獲得了解決方法時創造者感到由衷的高興,這是一種任務卷入動機。

高度的內部動機是高水平創造的巨大動力。在具體的創造活動中,它常常表現為對特定事物或任務抱有巨大的熱情、頑強的毅力或堅持性,甚至達到執拗的程度。艾曼貝爾(1987)指出,內部動機狀態對創造力是有利的,外部動機狀態是有害的。艾曼貝爾的實驗結果支持了該觀點。她選取了72名在寫作方麵富有創造性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將被試者隨機分為三組,設置三種不同的情境:正常情境(不施加任何影響)、內部動機定向情境、外部動機定向情境。要求所有的被試者寫一首俳句詩,然後由12位專家評價其創造性。結果表明,內部動機定向組的創造性得分遠遠高於外部動機定向組。這說明,在沒有外部限製的情況下,如果被試者追求內部動機定向,其創造性將得到增強,反之,則受到削弱。內部動機具有維持活動的功能,使個體在遭受失敗或得不到肯定的時候仍能堅持所熱愛的專業。卡尼利用統覺測驗考察了藝術生的內部和外部動機。結果表明,那些具有較高水平外部動機的學生如果畢業後沒有立即取得成功,他們就傾向於放棄這一專業;相反,那些更多地專注於藝術創作所帶來的快樂以及自我發現的價值的個體更傾向於繼續從事這一專業,最後也更可能獲得成功。

創造性與認知風格

認知風格也稱認知方式,指個體在組織和加工信息過程中所具有的個性化的一貫的方式,是一個人在感知、記憶和思維過程中所具有的穩定風格在認知活動領域裏的體現。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特金(H.A.Witkin)把個體的認知風格劃分為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場依存性是指人們在信息加工過程中傾向於依賴外在參照物或外部環境線索作為指導;所謂場獨立性,是指人們在信息加工過程中傾向於依賴內在參照物或內部感知線索作為指導。威特金的研究發現,對視覺信息進行感知和抽象方麵存在個體差異。當從整體材料中抽出一部分內容進行感知時,場依存性的人感到非常困難,而場獨立性的人能較快地從整體中抽出部分並對其進行認知。這種測驗稱為隱蔽圖形測驗,屬於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測驗。目前多用鑲嵌圖形測驗來區分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在測驗中,能排除背景因素的幹擾從複雜圖形中迅速地、容易地知覺到指定的簡單圖形者為場獨立型;而完成該項任務較為困難者為場依存型。

在創造活動中,兩種認知方式的個體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場依存性個體的特征是:依賴於周圍的感知場景,易受事物的明顯的知覺特征的影響;傾向於對環境做出整體的把握,易受當時情景的影響;相信權威;把周圍人的麵部表情作為一種信息來源;對他人很敏感,並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社會技能;對人有興趣;與交往的人關係密切,喜歡參加與人打交道的活動。而場獨立性個體所具有的特征是:在感知物體時,能把物體從場景中區分出來;能解決在不同場景中出現的同一問題和稍做改變的問題;不服從權威,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和價值觀;完成任務過程中積極努力;待人冷漠、疏遠;不合群;有較好的分析能力;喜歡從事獨立性強的活動。

研究發現,場獨立性得分除了與發散性加工和其他各種信息內容相關外,還同需要從事運算的各種任務存在相關。有研究發現,場獨立性兒童在認知任務中會有更好的表現。周玉林等(2004)采用《鑲嵌圖形測驗》和《創造性思維測驗》對隨機抽取的380名農村高中生進行實驗調查研究,探討農村高中生認知風格與創造力關係。其結果表明: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在創造力的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三個特性上的得分及總分上,場獨立性學生高於場依存性學生。有研究者提出,場獨立性可以看作是一種尋找轉化的傾向即場獨立性強的兒童更可能去尋找轉化,更具有思維的靈活性。由,於場獨立性有利於對問題進行轉化,因而,場獨立性特征對個體創造力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怎樣培養創造性思維?

克服功能固著

現在隨處可見的拉鏈最初是美國發明家W.L.賈德森受到鐵匠鋪掛飯勺的啟發而發明的,之後拉鏈獨特的“開”、“合”功能,經人們不斷地發展,日臻完善。現在拉鏈已成為人們司空見慣的物品,但除了用於日常生活外,拉鏈還有新用途嗎?美國醫生H.史棟突發奇想,以創新的方式作了漂亮的回答。他利用拉鏈便於開合的特點,將一個7英寸長的普通拉鏈,經嚴格消毒後,直接縫在患者的肚皮上。這樣醫生可以隨時打開拉鏈檢查病人腹腔內的病症或進行其他常規治療,使患者避免了多次手術造成的傷害,從而使胰髒病患者的康複率達到90%,史棟也由此開創了“皮膚拉鏈縫合術”。

同樣是拉鏈,為什麼普通人隻能把它用在衣服、包包等上,而醫生史棟卻用它來開創了一種新的手術方法呢?這裏所反映的就是一種功能固著心理。所謂功能固著,就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往往隻看到某種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麵可能有的功能。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功能固著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例如,對於一塊磚頭,一般人隻認為它是用來建房子的,其實它還可以當凳子坐,做墊腳石,練臂力,做雕塑材料,等等。這種功能固著現象是由德國心理學家鄧克(K.Duncker)首次發現並加以驗證的。

功能固著心理對日常

生活中問題解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當一個新的問題出現時,我們總是習慣於尋找以往的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來解決眼前的問題,這種固有的思維方式禁錮了我們新的思路。

我們再來看看梅爾(Maier,1931)的繩子問題:讓被試者進入一個房間,房間的天花板上垂下來兩根繩子,房間裏放有兩個鉗子和一些其他的物品。問題要求是把兩根繩子係到一起,但是兩根繩子相隔很遠,使得被試者不可能用兩手同時抓到兩根繩子。先動腦筋想一想應該怎麼做?正解是把鉗子係到其中的一根繩子上,然後讓它像鍾擺一樣擺動起來,當兩根繩子靠得很近的時候,再把它們係到一起。這裏,如果我們把鉗子的用途局限於打開鐵絲結,我們不可能想到將鉗子係到繩子上當擺鍾用。

這個實驗再次告訴我們,功能固著的消極影響嚴重地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了。這種心理的存在局限了我們的視野和思維,使我們以一種死板的、不靈活的眼光去認識周圍的事物,不利於思維的創新,更不利於自身的發展。

突破定勢

魔術大師胡汀尼有一手絕活,他能在短時間內打開無論多麼複雜的鎖,從未失手。他曾為自己定下一個富有挑戰性的目標:要在69分鍾之內,從任何鎖中掙脫出來。條件是讓他穿上特製的衣服進去,並且不能有人在旁邊觀看。這麼偉大的人物卻被英國小鎮上的居民給捉弄了,他們特別打製了一個堅固的鐵牢,配上一把看上去非常複雜的鎖,請胡汀尼看看是否能從這裏出去。胡汀尼接受了挑戰,穿上特製的衣服,走進鐵牢中開始工作。30分鍾過去了,胡汀尼用耳朵緊貼著鎖,專注地工作著;45分鍾過去了,一小時過去了,胡汀尼頭上開始冒汗;兩個小時過去了,他始終聽不到期待中鎖簧彈開的聲音。他筋疲力盡地將身體靠在門上,結果門卻順勢而開。原來,牢門根本就沒有上鎖,那把看似很厲害的鎖隻是個樣子而已。

雖然鐵牢的門沒有上鎖,但是胡汀尼的思路卻上了鎖。他的失敗不在於他的技能、知識經驗不夠,而在於他過於專注這把具有象征意義的鎖,先入為主的觀念告訴他:隻要是鎖,就一定是鎖上的。這種心理的心理學理論依據是心理定勢。定勢是指重複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對活動的準備狀態,如,一提到吃月餅,人們往往想到中秋節;一聽到裁判喊“預備”,運動員就進入了一種準備起跑的反應狀態。

心理定勢存在於人們的一切心理活動中,對人們的心理過程有很大影響,它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頓悟

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一道題解了好久也沒解出來,先把它放一邊,聽聽音樂或打個盹,突然,腦海中靈光一現,發現了正確的解法;查閱了很多文獻,構思了很久的論文思路,始終不滿意,某天看到一篇不相關文獻時,卻突然受到啟發,得到完美的研究設計。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頓悟現象。頓悟常常突然到來,就像在思維的黑暗中投射下一道“靈感”的光芒,令人在苦苦思索後突然得到令人驚喜的答案。

心理學家苛勒(Wolfgang Kohler)通過一係列猩猩實驗,發現了頓悟現象,並提出了學習的“頓悟說”。在其重要著作《猩猩的智慧》中,苛勒詳細描述了關於猩猩解決問題的研究,其中“取香蕉”實驗最有名。

頓悟產生的原因及相關心理機製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但頓悟的某些特征已成為共識:(1)頓悟依賴於情景,當答案的基本部分與當前情景的關係較易覺察時,才容易出現頓悟,例如,在苛勒的猩猩實驗中,如果箱子離香蕉很近,猩猩就容易發現兩者之間的關係;(2)頓悟產生後,可以重複出現;(3)在一種情景中產生的頓悟可以遷移到新的場合。

創造性思維策略

斯滕伯格提出,人人都有創造力,關鍵是掌握創造性思維策略,有助於創造力的顯現與提高。下麵是幾種常見的創造性思維策略:

●頭腦風暴策略,即像暴風驟雨一樣給思想以猛烈的衝擊,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頭腦風暴策略是圍繞一個主題,召集10個左右的有關人員開座談會,要求與會者在較短的時間內自由地、盡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為保證人人暢所欲言,思維不受阻礙與壓抑,會議必須遵守四條基本原則:①對提出的任何方案暫不作任何判斷評價,研究表明,這種延遲評價在集體解決問題時可多產生70%的設想,在個人解決問題時可多產生90%的設想;②鼓勵自由思考,標新立異,語出驚人;③以獲得想法的數量而非質量為目標;④鼓勵“錦上添花”,改進或聯合他人的設想。頭腦風暴策略的實質是創造一種思維相互撞擊、借助集體力量產生“共振效應”的情境。在這種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相互感染的氛圍中,能有效地打破個人固有觀念的束縛,擺脫思維的僵化、遲鈍狀態,煥發無窮的想象力。研究表明,團體式的自由聯想力比獨自一人時增加6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