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高爾基
“亞洲小旋風”林誌穎
可能多數人知道林誌穎,是因為他是台灣四小天王之一,或是因為他飾演了古龍所著武俠小說《絕代雙驕》的主人公江小魚、內地版《天龍八部》中的段譽。但林誌穎僅僅是位娛樂圈的名人嗎?先讓我們看看他的簡曆吧。
1974年10月,林誌穎出生。
10歲——遙控車比賽全台灣亞軍,對記者說自己的夢想是做一名賽車手。
15歲——靠打工買下平生第一輛車(一輛50CC摩托車),並自己動手改裝,使之能發出8種聲音。尚未出道的林誌穎因完美的外形和健康陽光的氣質被廣告商拉去拍了三個大廣告——白蘭洗麵乳、宏碁電腦、金車麥根沙士。
16歲——因演出學校舞台劇,最後5分鍾出場,被飛碟公司星探發現,正式簽約飛碟唱片公司。
17歲——發第一張唱片,正式出道,一年不到,紅遍東南亞以及整個華語世界,綽號“亞洲小旋風”,被媒體稱為娛樂圈“最神的神話”。
18歲——成為第一個完全以國語歌曲演唱入主紅磡體育館歌手及紅磡開唱最年輕歌手(該紀錄至今仍然由林誌穎保持)。第一次來訪香港的林誌穎,使得香港啟德機場經曆了10年來一次難得的轟動,一種外來的震撼,被香港媒體稱為“過江龍”。舉辦世界巡回演唱會的最年輕歌手紀錄保持者。擁有第一輛寶馬跑車。成立自己的攝影工作室(分店一度開到六七家,月盈利200萬元)。
20歲——7張唱片銷量全球突破1000萬張。拋下巨星光環,毅然入伍當兵。
22歲——以跳箱、射擊、投彈、匍匐等幾乎所有項目接近滿分,以優異的成績退伍。開始投資股票。
23歲——擁有第一輛法拉利,用自己的紅色法拉利戰車,第一次賽車比賽拿到季軍獎杯。巨星身價簽約香港百代EMI唱片公司。
24歲——賽車出車禍,右腳掌斷了三根骨頭,打了四根鋼釘固定。參加世界國際A級越野賽,成為台灣第一個參加國際頂級賽事的車手。以一百分的成績取得專業救護資格證,成為台灣第一批EM
T(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即緊急救護技術員)之一。
25歲——拍攝第一部電視劇《絕代雙驕》,再次成為台灣身價片酬最高藝人。成立自己的第一支賽車隊ESSO JIMMY RAC-ING
TEAM。一年內四次刷新台灣龍潭BMW M3最快賽車單圈紀錄。拿到潛水執照。
26歲——出演電影《紅字》,拿到亞太影展最佳男演員特別獎,《紅字》一劇拿下當年泰國年度票房第一,也是泰國曆史上總票房排第二的電影。在珠海賽車場拿到賽車生涯第一個冠軍。成立自己的科技公司(林誌穎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親力親為,與朋友一起將公司發展壯大,甚至在大陸拍戲時還堅持每天開遠程會議,處理公司事宜)。
27歲——擔任美國國際反毒大使(亞裔藝人第一人)。賽車達到巔峰狀態,拿到9個職業車賽獎杯,7個冠軍獎杯,2個亞軍獎杯,並成為台灣年度冠軍車手。成為台灣第一位授薪職業賽車手。
28歲——美國總統布什授予其白宮榮譽獎章。
29歲——獲得國際傑出青年獎。是首位華人、全球演藝界繼湯姆·克魯斯後第二位藝人獲此殊榮。並在美國領取傑出華人獎,舊金山定10月17日為“林誌穎日”,授予“美國榮譽公民”。拍攝《天龍八部》,為2003年度搜索第一電視劇。正式投身中國職業汽車拉力賽,加盟上海佳通輪胎車隊。
30歲——加盟雲南紅河拉力車隊,獲得中國拉力賽年度車手第8名。亞洲雷諾方程式獲得第五。於珠海舉辦第一屆“林誌穎杯”交通安全明星邀請賽,與好友陳維良先生合作成立“珠海平坐賽車谘詢公司”。
31歲——組建自己的第一支拉力車隊“林誌穎車隊”,聘請曾經世界排名第三的英國著名選手小麥克雷為其車隊效力。改裝了台灣第一把綠色瞄準器的BB槍,半年後台灣的公司相繼效仿生產。
32歲——“林誌穎車隊”獲得中國拉力賽年度季軍車隊。成立“夢饗家”餐廳。出演第一部時裝偶像劇《放羊的星星》,為2007年港台最受歡迎電視。擔任國際馬拉鬆大使。考取遊艇執照。
33歲——2008年新飛泛珠三角超級賽車節春季賽第一回合冠軍、第二回合亞軍,夏季賽第一回合冠軍、第二回合冠軍。
33歲——四川汶川地震,捐款100萬元人民幣,親自赴災區當義工,認養兩名地震孤兒;2008年6月珠海賽事中將試駕所得的錢款全部捐獻給賑災區,並捐出冠軍獎杯義賣。
34歲——“擋不住的林誌穎”上海演唱會。2008年10月26日在中國深圳南山後海F1賽場舉行加盟中國天榮隊儀式,林誌穎正式成為中國隊後備隊員,該隊是世界F1賽場上唯一的中國隊。
……
林誌穎在歌唱、影視、賽車、企業、慈善等方麵,均創造了無數無人能破的成就和紀錄!而且他科技頭腦一流,是台灣網絡部門的要員,身兼數職:台灣網路協會常務理事、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網域費率委員會委員、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網域董事。另外,泛珠三角“超級跑車協會”榮譽會長、中國藝術家協會創會理事長、財團法人關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新網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他的職務。不僅如此,台灣的官方形象代言人幾乎都被他包攬了。林誌穎的工作跨界之大、涉及領域之多,令人驚歎。林誌穎一人30多歲就達到的多項成就,可能是很多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成就。他之所以如此成功,當然天賦也是一個方麵,不過我相信,他付出的時間與精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時間是公平的,你擁有一小時的同時,別人同樣也擁有一小時,不多不少。但你怎麼用這一小時,是全憑自己的。這一小時,你可以用來睡覺,用來吃飯,用來聊天,用來娛樂,也可以用來跑步,用來看書,用來思考,用來工作,等等。正是我們對這一個個一小時的利用,決定了一年後、十年後、幾十年後人與人的差異。如果每天自學1小時,7小時一周,365小時一年,一個人可以像全日製學生一樣學習,3-5年就可以成為專家。
時間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話題,自從有了人類,便有了對時間的感知,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人活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愛因斯坦和霍金也先後提出了關於時間的物理理論,心理學家們對時間的研究雖然隻有短短的幾十年,但是現在已從原來哲學的思辨研究轉移到用先進儀器研究大腦對時間的認知活動了。時間管理這樣一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聽到的名詞,近年也受到了心理學家們的普遍關注。我們都知道時間的寶貴性,可是你理解時間嗎?你懂得怎樣進行時間管理嗎?這是本章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什麼是時間?
說到時間這個問題,有史以來眾多的先哲為揭示時間的奧秘付出了諸多的努力,在不同的階段提出了不同的時間學說。從古代的以“自然思辨”為特征的時間學說,到近代以“絕對時間”為特征的時間學說,再到現代以“相對時間”為特征的學說。這些學說不斷融彙發展,促進了人類對時間本質及其特征的認識不斷深化。馬克思提出的辯證的時間學說,認為時間有4個顯著的特征:其一,不變性。時間是一個常數,是固定不變的,同時也是公正的,對任何人來說每日均為24小時,我們可以想方設法去籌措資金,物色人才,但絕不能用租、借、買的方式去獲得時間。其二,不可存儲性。時間表不像資金、土地、技術、設備、信息等其他資源那樣可以存儲,它一旦浪費就無法追回。其三,無可替代性。對其他資源而言,當某種資源缺少時,可以用另一種資源去替代,而時間資源則不能,沒有了就是沒有了。其四,伸縮性。時間可以轉瞬即逝,也可以發揮最大的效力,也就是說,我們在占用時間的數量上是相等的,但在利用時間的效率上是不等的。時間是客觀的,但是人們對時間的感覺和體會卻是主觀的。時間具有恒常性,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正的,人們平等地享有一天的24小時;時間又是稍縱即逝的,“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時間的這種流動性使得它似乎給有的人能帶來巨大的效益,而對不善於利用時間的人來說,就顯得蒼白無力。可見,時間一直都是我們生活中最寶貴的東西,充分利用時間、科學管理時間不僅成為學者們研究的課題,更是我們實現個人目標的生活藝術。
時間管理傾向
我國心理學家黃希庭教授等人在2001年提出了時間管理傾向這一概念,他們認為,個體對時間的支配和利用與其對待時間的態度以及時間價值感緊密相連,對待時間的態度和時間價值感促使個體朝著一定的目標而行動,基於此,可以把時間管理上的人格特征稱為時間管理傾向。這種人格特征具有動力性,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現程度、跨情境性和潛在的可測度。個體的時間管理傾向按照時間管理的整個過程,可以劃分為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等三個維度。其中,時間價值感又分為社會取向和個人取向兩個維度,它是指個體對時間的功能和價值的穩定的態度和觀念,包括時間對個體人生和社會發展的意義。它通常是充滿情感的,對個體運用時間的方式具有導向作用,是個體時間管理的基礎。時間監控觀由設置目標、計劃、優先級、時間分配和反饋性五個維度構成,是個體利用和運籌時間的觀念和能力,它通過諸如計劃安排、目標設置、時間分配、結果檢查等一係列外顯活動來體現。而時間效能感則包括時間管理效能和時間管理行為效能兩個維度,是個體對自己利用和運籌時間的信念和預期,反映了個體對時間管理的信心以及對時間管理行為能力的估計,是製約時間監控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如何管理時間?
富蘭克林說過“時間就是金錢”,人們可能會習慣於計算今天花了多少錢,哪些是該用的,哪些浪費了,自己還剩多少錢。可是,你算過自己用了多少時間,浪費了多少時間,還剩下多少時間嗎?值得慶幸的事,正當我們準備推算和統計人生時間分配情況的時候,法國《興趣》雜誌已經組織專門調查,英國廣播公司還委托人體
時間管理
研究專家,以70歲為平均壽命標準進行“量化”分析。調查分析的結果讓我們大為吃驚。《興趣》雜誌公布:人一生“站著,30年;睡覺,23年;坐著,17年;跑著,1年零75天;吃著,7年;看電視,6年;閑聊,5年零258天;開車,5年;生氣,4年;做飯,3年零195天;穿衣,1年零166天;排隊,1年零135天;過節,1年零75天;喝酒,2年;入廁,195天;刷牙,95天;哭,50天;說‘你好’,8天;看時間,3天”。英國廣播公司補充了5項內容:“沐浴,2年;等候入睡,18周;打電話,兩年半;等人回電話,14周;無所事事,兩年半。”從上麵的時間賬單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時間是非花不可的,比如,站、坐、走、跑或吃飯、睡覺、穿衣等。但是為什麼在同樣有限的時間內,人們取得的成就卻相差甚大呢?這就是時間管理的藝術,也是我們下麵介紹的內容。
增強控製意識
當你找到一份好工作時,你認為這是自己能力應得還是運氣所致?又如,當你考試不及格時,你會覺得這是自己能力不夠還是把它歸結於運氣不好?這種人們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或壞事的歸因方式,用心理學的表述即是:你相信在你的行為及其後果之間存在某種因果關係嗎?那麼現在,你是否相信自己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是否相信你能控製好自己的時間分配?
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之一、美國心理學家羅特(Julian B.Rot-ter)提出的控製點(locus of control)理論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很好的說明。他認為,可以用內控點(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和外控點(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來解釋人們在某些事件原因的歸結方麵存在的差異。心理學家格洛佛(Glover)認為,“控製點”指的是一個人感到自己的成功與失敗的位置在哪裏——內部的或外部的。持有外控點信念的人常常把自己的行為後果歸結為運氣、命運或是他人力量的影響;與之相反,持有內控點信念的人往往把行為後果歸因於自己的行為和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