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挖掘自我潛能——創造力培養(1 / 3)

如果你要成功,你應該朝新的道路前進,不要跟隨被踩爛了的成功之路。——約翰·D.洛克菲勒

蘋果公司的成功

微博上流行這樣的段子:迄今為止,有3個著名的“蘋果”對人類曆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一個誘惑了夏娃,一個砸醒了牛頓,一個握在喬布斯手中。

是的,這第三個“蘋果”書寫著市場傳奇。2010財務年度,蘋果公司的營業收入達到652億美元,淨利潤達140億美元,分別比2009財務年度增長了152%和170%。蘋果公司的股價也再創新高,2011年4月底,其股價為每股350美元,市值達3238億美元,為全球市值最高的IT企業。2011年第二季度,蘋果公司憑借熱銷全球的iPhone手機取代了諾基亞,一躍成為世界智能手機第一大生產商;蘋果季度利潤達到二季度手機產業總利潤的66%。2012年2月底,蘋果市值達到5058億美元,比僅次於它的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公司高出981億美元。由此,蘋果公司成為第6家市值越過5000億美元的美國上市企業,前5家分別是微軟、英特爾、思科、埃克森美孚和通用電氣。

1997年喬布斯回歸蘋果公司時,蘋果公司的股價徘徊在5美元左右。在喬布斯回歸的13年之後,蘋果公司的股價漲幅為70倍。那麼,被咬了一口的“蘋果”為什麼風行市場?“蘋果”究竟憑什麼俘獲了這麼多消費者的心?從iPod到iTouch,從iTouch再到iPhone,直至iPad,蘋果到底做了些什麼?

很難用一個詞來概括蘋果,但是如果用一組詞概括的話,“創新”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蘋果是一家有創新精神的公司。過去的10年,蘋果獲得了1300項專利,相當於微軟的一半,相當於戴爾的1.5倍。iPhone不是智能手機的鼻祖,iPad也不是第一款平板電腦,但是蘋果突破性的外觀設計、人性化的操作界麵、創新的軟硬件模式,改變了整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市場的格局,蘋果成了這個領域當之無愧的王者。在電腦的發展曆程中,蘋果一直是一個先行者。蘋果率先在Mac操作係統中采用圖形用戶界麵,蘋果第一個在Mac電腦中引入了鼠標,蘋果也是第一個采用彩色顯示器的電腦廠商。現在已經被覆蓋到大街小巷、餐廳、咖啡館的WiFi也是15年前蘋果的一位員工發明的,當時他在研究如何實現Mac電腦與打印機之間的無線連接。

當今世界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主要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其中又主要是智力的競爭,創造力的競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72年的主題報告中就指出:“全球問題千頭萬緒,人類麵臨的最大問題是怎樣開發人的創造力。因為在未來的挑戰前麵,人類已不能依靠有限的資源,也難以依靠曆史的經驗,隻有抓住創新這個關鍵,才能生存和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造力是我們必備的一種能力,值得慶幸的是,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類具有無限的認知潛能,每個人都具有創造力,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將它開發出來。

創造力是什麼?

創造力就是發散性思維

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P.Guilford,1967)在對創造力進行詳盡的因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智力三維結構”模型。吉爾福特認為,人類智力應由三個維度的多種因素組成:第一維是指智力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義和行為等4種;第二維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評價等5種;第三維是指智力的產物,包括單元、類別、關係、係統、轉化和蘊涵等6種。這樣,由4種內容、5種操作和6種產物共可組合出4×5×6=120種獨立的智力因素。1971年,他把內容維度中的圖形改為視覺和聽覺,使其增為5項,智力組成因素變為150種。1988年,他又將操作維度中記憶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使其由5項變為6項,智力結構的組成因素便增加到5×6×6=180種。吉爾福特認為每種因素都是獨特的能力。

吉爾福特認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維結構中處於第二維度的“發散思維”。於是他和他的助手們(托倫斯等人)著重對發散思維作了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於發散思維的4個主要特征:

(1)流暢性(fluency):在短時間內能連續地表達出的觀念和設想的數量;

(2)靈活性(flexibility):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靈活地思考問題;

(3)獨創性(originality):具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和別出心裁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4)精致性(elaboration):能想象與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體細節。

吉爾福特認為,這也就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特征,並研究出一整套測量這些特征的具體方法。然後,他們又把這種理論應用於教育實踐中,圍繞上述指標來培養發散思維(按吉爾福特的理論,其實這也就是培養創造性思維),使發散思維的培養變成了可操作的教學程序。盡管把創造性思維等同於發散思維是一種簡單化的理解,但是對於創造性思維的研究與應用來說,畢竟是起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斯滕伯格:創造力是一個三維模型

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8)在《創造力的性質》一書中提出了“創造力三維模型理論”。斯滕伯格認為,以往創造力通常是根據產品是否有價值來界定的,這種定義顯然不能涵蓋創造力由哪些心理特征構成這一問題,而許多研究已經表明,創造力與智力、認知方式、人格等一些心理特征密切相關。在此基礎上,他通過創造力的內隱理論分析法提出了“創造力三維模型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創造力是由三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係的維度組成的。

第一個維度是創造力的智力維度,包括內部關聯型智力、經驗關聯型智力、外部關聯型智力三個方麵。內部關聯型智力是指與個體內部心理過程相聯係的智力,它包括以下三種成分:(1)元成分。在創造性問題解決中起到計劃、監控和評價的作用,具有問題——發現和辨認、問題界定、形成問題解決的策略、選擇問題解決的心理表征和組織形式、監控、反饋與評價問題解決的策略、選擇問題解決的心理表征和組織形式、監控、反饋與評價問題解決的過程等功能。(2)執行成分。執行由元成分所設計的問題解決過程,包括編碼、推論、圖式、應用、比較、判斷、反應等步驟。(3)獲得成分。是創造力中頓悟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又有選擇性編碼、選擇性結合和選擇性匹配三個要素。經驗關聯型智力是指與已有知識經驗相聯係的智力,如用新思路、新方式來看待舊問題,或用舊思路、舊方式來看待新問題等。外部關聯型智力是指與外界環境相聯係的智力。

第二個維度是創造力智力方式維度,它實際是個體的一種習慣化或自覺的自我控製,常常使創造力的智力維度帶有一定的傾向或風格。這一維度,從作用上可分為計劃、執行和評價三種;從形式上可分為“自主式”、“等級式”、“集團式”和“自由式”四種;從水平上可分為全體與局部兩類;從範圍上可分為內向和外向兩種,從傾向上可分為保守和創新兩類。

第三個維度是創造力的人格維度,具體包括對模糊性的容忍度、努力去克服困難、內部動機、一定的冒險性、求知欲以及樂意為了獲取知識去工作等個性特征。

任何創造力都是上述三個維度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三個維度相互結合的程度、成分、方麵以及各維度所起的作用等都是所區別的,這也體現出創造力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創造的過程

創造性思維伴隨著創造全過程。了解創造性思維過程有助於我們理解人類的創造性成果是怎樣產生的,影響因素有哪些,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對創造過程的分析,最有影響的理論是英國心理學家Wallas(1926)提出的四階段理論。這個理論把創造性思維分成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和驗證期四個階段。

準備期。準備期(preparation)是指創造性思維形成之前,對問題相關知識的理解與累積。在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是明確創造目的,掌握豐富的經驗,收集廣泛的信息和掌握必要的技能。創造活動中的準備,分一般性的基礎準備和為了某一特定目的的準備。為了發展創造性思維,不能將準備工作隻局限於狹窄的專門領域,而應當有相當廣博的知識和技術準備。這一階段的時間往往是相當長的。據說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撰寫時雖隻花了5周時間,但動筆前花在準備和探索上的時間有7年之久。詩聖杜甫有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由此可知,創造前準備的重要性。

醞釀期。醞釀期(incubation)是思維創造準備期得不到結果而將問題暫時擱置,等待有價值的想法自然醞釀成熟而產生出來。對問題努力鑽研而難獲結果,會感到身心疲憊,此時可以將問題暫時擱置,轉而從事其他較輕鬆的活動(如聽音樂、釣魚、散步等),也就是將問題引起的心理困惑暫時排除在意識之外。在這種情形下,問題引起的創造性思維表麵看似乎停止了,但事實上它仍在潛意識中醞釀進行。

豁朗期。豁朗期(illumination)是指經過潛伏性醞釀期之後,具有創造性的新觀念可能突然出現,也就是常說的靈感(inspira-tion)。靈感的來臨,可能是戲劇性突如其來的:它可能產生在半睡半醒中,可能產生在沐浴時,也可能產生在旅行途中。總之,靈感多半是在與創造無直接關係的活動中產生的。靈感可遇而不可求,它是創造性思維導向創造結果的關鍵。

驗證期。靈感產生的新觀念並不一定是正確的,驗證期(veri-fication)就是對豁朗期提出的想法給予評價、檢驗或修正。此時的創造性思維表現在通過邏輯推理把提出來的思想觀點確定下來,並通過實驗或調查加以驗證,或者根據這些思想觀點,通過繪畫、音樂、詩歌、發明等,用作品或產品的形式具體表現出來。直到反複驗證無誤,創造性思維的曆程才算結束。

Wallas的創造曆程四階段說,雖然在心理學界廣為流傳,並且從創造發明卓有成就的著名人物的訪問或傳記中可以得到證實,但無法通過科學實驗得到證據。

高智力=高創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說,這孩子很聰明,那孩子有點笨。比爾·蓋茨是天才,愛因斯坦是奇才。我們其實談到了智力和創造力,前麵我們已經從智力出發,係統地討論了創造力,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智力的含義,可是要真正弄清楚,也並非簡單的事情(在知識卡片部分,我們將詳細地介紹一些關於智力的研究),簡而言之,智力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這個能力包括以下幾點:理解、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表達意念以及語言和學習的能力。

高智力就等於高創造力嗎?創造力與一般智力的關係是很多研究者感興趣的問題。然而,由於研究手段及思路的差異,人們得出了多種多樣的結論。例如,推孟等(Terman & Oden,1959)曾對智力超常(智商在140以上)的兒童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追蹤研究,發現這些超常兒童確實比一般人更易成為有高度創造力的成人,但是他們尚不能以充分的證據證明這些人的創造力是在兒童時代就已具備還是直到成人時才形成的;巴倫等(Barron & Harrington,1981)對那些被認為具有高度創造力的人進行研究表明,創造力與智力之間隻有低的正相關;托蘭斯(Torrance,1962)指出,個體在創造性思維測驗上的分數與其在一般智力測驗上的分數之間沒有多大的相關;但也有研究者在研究後認為,在智商與創造力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智商仍然是判斷潛在創造力的最佳標準之一(McNemar,1964)。

吉爾福特(Guilford,1967)綜合以往研究者的結果,總結出創造力與智力的一個關係模型,對我們理解智力和創造力的關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可見,創造性與智力有相關,但是這種關係是非線性的。兩者的關係可以具體表述如下:(1)整個三角形表示創造力與智力之間有正相關趨勢;(2)智力越高者,其與創造力的相關越低;(3)智商在130以上者,其創造力分數甚為分散,有的很高,有的則很低,高智商者不一定有高的創造力;(4)創造力高者必須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力。這表明:第一,創造性與智力的發展並不同步,其主要原因是創造性包含了智力測驗未涉及的智慧品質,如發散思維、直覺思維;第二,超過一般水平的智力是實現創造性潛力所必需的,但是超過了這個臨界水平,智力同創造性的相關就幾乎等於零。

中年人的創造力最強?

著名數學家高斯小時候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數學才能,被譽為“神童”;牛頓、愛因斯坦小時候都被老師判定為笨孩子,後來卻同樣在科學領域表現出了驚人的創造力。創造力跟年齡有關嗎?這也是心理學家們感興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