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我是誰?——自我意識(1 / 3)

聰明的人隻要能認識自己,便什麼也不會失去。——尼采

斯芬克斯之謎

曾經使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著迷的偉大的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寓意無窮,特別是其提到的“斯芬克斯之謎”,更是永恒地吸引並考驗、鍛造著無數哲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學、?美學等方麵的思想者的智慧,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闡釋構成了一道人類自我意識和認知的亮麗風景。

斯芬克斯是希臘神話中一個長著獅子軀幹、女人頭麵的有翼怪獸。它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懸崖上,向過路人出一個謎語:“什麼東西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被害死。俄狄浦斯猜中了謎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慚跳崖而死。

哲學家對斯芬克斯之謎的深度闡釋認為:俄狄浦斯對“斯芬克斯之謎”的解答是“表象”的、“動物”層麵的,換言之,他並沒有真正地解開“斯芬克斯之謎”。

索福克勒斯在著名的《俄狄浦斯王》中為我們展示俄狄浦斯的身世:無子的忒拜國王拉伊俄斯曾經誘拐了皮薩國王佩洛普斯的小兒子克律西波斯,導致他自殺。佩洛普斯向主神宙斯祈禱降禍於拉伊俄斯。當拉伊俄斯祈求神恩賜他一個兒子的時候,神一邊答應了他的請求,一邊預言他的兒子將弑父娶母。為了逃避神諭的實現,拉伊俄斯夫婦一等兒子降生即釘住他的雙足(——俄狄浦斯乃雙腳腫脹之意),派一位仆人把他扔進山穀。但心地善良的仆人卻將俄狄浦斯送給了科任斯國的牧羊人,後來俄狄浦斯被無子的科任斯國國王波呂玻斯收養。逐漸長大了的俄狄浦斯在一次宴會中偶然聞知自己非科任斯國國王親生子,便去求問神諭,得知自己命將弑父娶母。為避厄運,離開了科任斯國,來到了忒拜邊境。在忒拜城郊外,他碰上了忒拜國王的馬車。他因為腳跛讓路慢了些,和馬車夫發生了爭吵和打鬥,結果失手打死了馬車夫和自己的生身父親忒拜國王。當時獅身人麵怪物斯芬克斯正在忒拜城內作祟,它蹲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懸崖上,向過往行人出謎語: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腿越多,力量越弱。猜不出謎語的行人立刻被它吃掉。忒拜城許多人因此而喪命,於是人們決定誰能猜中謎底就擁誰為王,並可以娶王後為妻。俄狄浦斯來到斯芬克斯麵前,猜中謎底是“人”,出色地回答了“斯芬克斯之謎”,斯芬克斯跳懸崖而死。俄狄浦斯被忒拜民眾擁戴為新國王,並娶王後為妻。至此,“弑父娶母”的神諭徹底實現。

俄狄浦斯弑父娶母這一悲劇事件,因被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解讀為普遍的“戀母情結”而廣為人知。“戀母情結”,構成弗氏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礎。一般來說,一個真正認識了自己的人,是具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的人。而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悲劇表明,生理上已經處於青年時代的俄狄浦斯,其心理(理智或理性)卻尚未成熟,他並沒有真正地“認識自己”。俄狄浦斯僅僅說出了“人”的“表象”或“假象”,僅僅說出了“人”的“動物性”本質。亞裏士多德在他著名的《詩學》中這樣說:俄狄浦斯“之所以陷於厄運,不是由於他為非作惡,而是由於他犯了錯誤”;“犯了錯誤”,在這裏指的是人的“無知”,而不是指“道德上的缺陷”。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悲劇昭示我們,人若不認識自己,將注定要受“命運”的捉弄和支配。

自我就像一座藏書豐富的圖書館,不是常翻閱其中的珍藏,就會被蛛網灰塵覆蓋;心靈猶如一座富饒的礦山,不去挖掘開采,就會在沉寂中長滿荊棘。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菲神廟裏有一塊石碑,上麵刻著象征著最高智慧的阿波羅神諭:“人,認識你自己”。中國古代聖賢也曾說過,“人貴有自知之明”,“貴”就是難能可貴。認識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但又不太容易的事。當我們身處

於五光十色、物欲橫流的當代社會,我們更需要清楚地認識自己,對自我更好地把握,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以及想要追求的是什麼,對自我的認識變得更加重要。個人的生命力才能得以發揮。

什麼是自我?

“自我”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詞語,可是要給它下個定義卻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心理學家認為,“自我”可被理解為作為主體的人格。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認識並體會到自己這個人時,“我自己”就是自我。人類之不同於動物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於人具有反觀自己的能力,即人具有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存在、特征和過程。因此,自我之謎和人之謎一樣,是一個古老的謎題。

對自我研究感興趣的第一位心理學家是William James。他認為,自我就是自己所知覺、體驗和思想到的自己,自我具有二元性,即存在兩類自我:主體自我(I)與客體自我(Me)。前者為純粹自我,是自我中積極的知覺、思考的部分;後者是經驗自我,是自我中被注意、思考或知覺的客體,後者就是自我概念。在他看來,主體自我積極地建構著客體自我。而後James又將客體自我分成三個成分:物質自我、社會自我與精神自我。物質自我包括個人擁有的財物及其身體;社會自我則是其他人認可的自我特征;精神自我包括個人的道德判斷、思想與性情。James之後,Charles H.Cooley(1902)提出了鏡像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認為對每個人來說,他人都是一麵鏡子,個人通過社會交往,了解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從而形成自己的自我。Mead通過強調社會互動中的語言成分擴展了Cooley的思想。他認為兒童內化他人的態度曆經兩個關鍵階段:遊戲(Play)階段與比賽(Game)階段。在遊戲階段,兒童扮演成人角色(如警察、父母等);在比賽階段,兒童考慮所有參與者的角色,而不是遊戲階段的一個角色。Colley和Mead的理論都特別重視自我和他人的關係,都強調從社會活動中覺察到自我。

人什麼時候才開始具有自我意識的呢?是從我們一出生就有嗎?對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有著不同的看法。心理分析師Margaret

Mahler(1975)把新生兒比喻為蛋殼裏的小雞,無法從環境中分化出自我。畢竟,嬰兒的所有需求,都會從一直照顧他的人那裏立即得到滿足,而他們是誰嬰兒根本不用知道。而心理學家Brown等(1998)則認為新生兒也有區分自我和環境的能力。有證據顯示,當新生兒聽到別的嬰兒哭泣的錄音時會感到悲傷,而對自己的錄音卻沒有反應,這暗示剛出生的個體已經有了自我和他人的分化了。一旦嬰兒知道自己的存在(指他們獨立於其他實體而存在),他們就會考慮自己是誰,是什麼(Harter,1983)。Marie Legerstee和其助手(1998)將5個月大的嬰兒置於自己的視覺表象之前(錄像或鏡像),觀察自己和同齡人的動作,發現他們能區分自己和同伴,表現出對同齡個體的視覺偏好(對他們來說是新穎有趣的)而非自己(這也許比較熟悉,而不那麼有趣了)。Micheal Lewis和Jeanne Brooks-Gunn(1979)讓母親悄悄地在嬰兒鼻子上抹上一點胭脂,然後把嬰兒放在鏡子前,以此研究嬰兒的自我再認。如果嬰兒具有自我麵孔的圖式能認出鏡像中的自我,他們就會注意到新出現的紅點而去擦鼻子。9-24個月的嬰兒在點紅點測驗中,比較小的嬰兒無法自我再認:他們對自己鏡像的反應如同是在對待其他小孩。一些15-17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表現出了自我再認,但是要等到18-24個月,大部分嬰兒才會明顯意識到自己臉上的異樣,而去摸自己的鼻子。這時的他們才知道鏡子裏的小孩是誰了。

自我的產生和再認在嬰兒期就發生了,可是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卻是我們畢生的任務。

什麼是自我概念?

心理學家從認知、體驗和監控等不同層麵來研究自我。自我的認知層麵被稱為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個人對自己的知覺、判斷和評價,包括自己的身體、學業、能力、性格、願望以及自己與環境、他人的關係等各方麵。它並非單獨的,實際上包含了一係列的自我。一般來說分為:身體形象(body image),對自己身體的認識;自我形象(self-image),我所認為的自我;理想自我(ideal self),我想成為的自我;應該自我(ought self),自己覺得別人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身體形象

身體形象是指我們對自己身體所形成的心理形象,包括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感覺,以及我們對自己身體滿意或不滿意的程度。你對自己的身體滿意嗎?美國的《當代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對這個主題所作的調查說明,很多人並不滿意自己的身體,女性比男性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形象和體重控製。對自己身體的滿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想身體形象的影響,它是我們整個身體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顧名思義,理想身體(ideal body)指我們最想擁有的身體,它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我們文化盛行的體形觀念的影響。例如,在我國的唐朝,最理想的形體是豐滿圓潤,而現代苗條修長的身材成為很多女性追求的理想。

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self-image),是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它是我們所認為的自我,由很多高度個人化的自我形象所組成。我們的自我形象包含很多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的自我知覺。自我形象主要受到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看待和對待我們的方式的影響。在年輕而易受影響的時候,我們往往把這些人對我們的看法、意見、期望變成自我意識的一部分,並且用他們的方式來看待自己。通過人際交往,尤其是和朋友、老師的交往,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自我形象。如果由於從小父母過度挑剔、要求嚴格而使你自我評價很低,隨著時間流逝,你通過獨立完成更多的事情、在朋友麵前表現很好,你會得到周邊人的誇獎,也會開始慢慢欣賞自己的優點,並且對自己有更多正麵的看法,慢慢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

理想自我應該自我

Higgins(1999)將可能自我分為理想自我(ideal self)和應該自我(ought self)。理想自我是個人想要成為的自我,建立在理想和目標的基礎上。應該自我則是自己覺得別人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建立在責任和承諾的基礎上。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都是自我導向(self-guide),即個人用於組織信息和激發行為的標準。自我導向的動力作用主要源於情緒,情緒由現實自我和自我導向不一致所致。當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不一致時,人們會感到悲傷、失望和抑鬱;當現實自我與應該自我不一致時,人們會感到內疚和焦慮。自我導向還影響個體的動機,理想自我導向使個體關注目標和成就的實現,即促進性關注(promotion focus);應該自我導向?致使個體關注責任和義務,即阻止性關注(prevention focus)。追求理想自我就像追求快樂,避免與應該自我的衝突就像避免危險和傷害。例如,在友誼關係中,理想自我導向多采用趨近型(Approach-type)策略,如“多給朋友情感上的支持”;而應該自我導向則更可能采取回避型(avoidance-type)策略,如“不要和朋友失去聯係”。

建立自我同一性

你還能記得在你十幾歲時,曾為自己是誰、從哪裏來、會走向哪裏這類問題所困擾嗎?是不是你現在還在為這些問題尋求答案?自我同一性(self identity)正是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體驗。被稱為“同一性之父”的艾裏克森(E.H.Erikson)在其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中指出,12-19歲的青少年的主要任務是認識自己,獲得自我同一性——一種對於自己是誰,將要去向何方,在社會中處於何處的穩固而連貫的知覺。艾裏克森自我同一性的標準是獨特性和連續性,即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人會體會到自己與他人是不同的,同時自己的生活是連續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自我都是自己認同的自我。在青少年階段獲得了積極同一性而不是消極同一性或角色混亂,個體就容易形成忠誠的美德(virtue of identity)。忠誠,意味著一個人有能力按照社會規範去生活,即使其還存在著不完善和不和諧之處。這並非要求青少年接受不完善,如果我們熱愛我們所處的社會,我們當然希望它變得更加美好,但忠誠意味著我們能在既定的現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中能奉獻自我,實現自己的價值,在有意義於社會的同時也感受自己生活的意義。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性的確立關係到一個人的健康發展,關係到他能否良好適應社會,能否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

馬西亞(J.E.Marcia)拓展了艾裏克森關於自我同一性的定義,他通過對青少年進行訪談,根據他們對於職業、性別取向、價值觀的探究多少和程度,將青少年劃分為4類認同水平——同一性混亂、提前結束、延緩償付、認同感獲得。

●同一性混亂。這類個體對認同問題不作思考或無法解決,對將來的生活方向未能澄清。例如:“我對將來從事什麼職業沒有多少考慮,我不知道我將來會做什麼。”

●提前結束。這類個體獲得了自我認同感,但是這種認同感並未經曆在尋求最適合自己時體驗的危機。例如:“我父母都是當老師的,所以我也會當老師,我小時候,父母就是這樣要求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