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我是誰?——自我意識(3 / 3)

第一個區域稱為“公開我”,也稱“開放我”,是自由活動的領域,是自己和別人都知道的公開部分。身高、膚色、年齡、婚姻狀況、喜歡吃什麼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等,這是當局者清旁觀者亦清的部分。“開放我”的大小取決於自我心靈開放的程度、個性張揚的力度、人際交往的廣度、他人的關注度、開放信息的利害關係等。它是自我最基本的信息,也是了解自我、評價自我的基本依據。

第二個區域稱為“隱私我”,也稱為“隱藏我”,屬於逃避或隱藏領域。這是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部分,與“盲目我”正好相反。就是我們常說的隱私、個人秘密,留在心底、不願意或不能讓別人知道的事實或心理。身份、缺點、往事、疾患、痛苦、竊喜、愧疚、尷尬、欲望、意念等,都可能成為“隱藏我”的內容。相比較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人,隱忍的人,自閉的人,自卑的人,膽怯的人,虛榮或虛偽的人,“隱藏我”會更多一些。適度的內斂和自我隱藏,給自我保留一個私密的心靈空間,避開外界的幹擾,是正常的心理需要。沒有任何隱私的人,就像住在透明房間裏,缺乏自在感與安全感。但是“隱藏我”太多,而“開放我”太少,就如同築起一座封閉的心靈城堡,無法與外界進行真實有效的交流與融合,既壓抑了自我,也令周圍的人感到壓抑,容易導致誤解和曲解,造成他評和自評的巨大反差,成為人際交往的迷霧與障礙,甚至錯失機會。勇於探索自我者,不能隻停留在“公開我”的層麵,還應敢於直麵“隱私我”的秘密和實質。

第三個區域稱為“潛在我”,也稱為“未知我”,屬於處女領域。這是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發現。通常是指一些潛在能力或特性,比如一個人經過訓練或學習後,可能獲得的知識與技能,或者在特定的機會裏展示出來的才幹,也包含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層麵。對“未知我”的探索和開發,才能更全麵而深入地認識自我、激勵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據科學家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人類平常隻發揮了極小的部分的大腦功能。如果一個人能發揮一半的大腦功能,將輕易地學會40種語言,背整套百科全書,拿12個博士學位。著名心理學家奧托指出,一個人一生所發揮出來的能力,隻占他全部能力的4%,也就是說一個人96%的能力還未開發。赫赫有名的控製論奠基人維納說:“可以完全有把握地說,每個人即使他是做出了輝煌成就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他自己的大腦潛能還不到百億分之一。”由此可見,認識、了解“潛在我”,是自我認識的重點之一。我們如果學著嚐試一些全新的領域,挖掘潛力,會收獲驚喜。

第四個區域稱為“背脊我”,也稱“盲目我”,屬於盲目領域。這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卻知道的部分,所謂“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可以是一些很突出的心理特征,比如有人輕易承諾卻轉眼間忘得幹幹淨淨;也可以是不經意的一些小動作或行為習慣,比如一個得意的或者不耐煩的神態和情緒流露,本人不覺察,除非別人告訴你。盲目點可以是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因為事先不知、不覺,所以當別人告訴自己時,或驚訝、或懷疑、或辯解,特別是聽到與自己初衷或想法不相符合的情況時。“盲目我”的大小與自我觀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關,通常內省特質比較強的人,盲點比較少,“盲目我”比較小。而熟悉並指出“盲目我”的他者,往往也是關愛你的人,欣賞你的人,信任你的人(雖然也可能是最挑剔你的人)。所以,我們要學會用心聆聽,重視他人的回饋,不固執、不過早下結論;學會感恩,是他們幫助自己撥開迷霧見青天。如果自己誠懇地真心實意地征詢他人的意見和看法,就不難了解“背脊我”。

透過鏡子看自己

1000年前蘇軾說“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對於自我的認識,也是如此。我們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日本心理學家齋木深曾經做過幾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學生去找一個他不喜歡的老師交談,並囑咐這個學生在對方侃侃而談時,適時地稍稍搖頭或者擺頭,但千萬不可點頭。學生依言而行,齋木深則躲在一邊觀察。談話開始時很隨便。當那位老師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時,學生總有幾次很自然地輕輕搖頭。老師顯然對這一動作很敏感,覺得自己所說的話引起對方的懷疑或被否定了。剛開始,老師還顯出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根本不理會學生的搖頭,但學生一直很冷靜地聽他說話,並在某些時候仍搖搖頭。齋木深看到,老師的說話速度加快了,也不自然了,甚至聲調也高了起來。那個學生一直沒說什麼,但老師卻說了很多顯然是多餘的說明和解釋,最後老師的鼻尖、額頭都開始冒汗,神情焦急起來,說的話都有點兒語無倫次了。雖然那位老師的談話一直沒有錯誤的內容,但麵對總是搖頭的“聽眾”,心中最終還是惴惴不安起來了。又有一次,一位著名人士在某大學演講,齋木深在禮堂裏安排了十幾個專門搖頭的特殊“聽眾”,讓他們不管演講內容如何,隔一段時間就集體搖頭表示懷疑或否定。沒過多久,戲劇性的場麵出現了,這位一貫擅長演講的著名人士最後居然語無倫次,出現從未有過的失態。

社會心理學家把這種有趣的現象定義為“鏡像自我”。1902年,社會學家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出版了很有影響的《人的本性和社會控製》一書,他提出了鏡像自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指的就是當我們與其他人交往時別人反射給我們的關於自我的視象。庫利指出,兒童靠觀察別人(特別是老師、家長)的臉色來確定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就像是把別人的表揚與反應當作鏡子。由這種“鏡子”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形象,並形成自我概念或自我認識。也就是說,我們覺得自己是好或是不好,依賴於我們設想別人在如何判斷我們。庫利認為自我感覺是建立在對別人的評價的想象基礎上的,別人的評價使我們看清了自我,這種取自別人的情感,直接指向內部的自我,從而推動了個體的行為。可見,我們可以通過和別人交往,從別人對自我的反應和評價來更好地了解自己。

做一個高自我效能感的人

有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條魚放進魚缸,並在魚缸的一頭放魚食,發現魚看到食物後,馬上遊過來吃。然後在魚缸?中間放一塊玻璃,再放魚食,魚遊過去吃食物時,重重地撞在玻璃上。魚很困惑,但是它沒有放棄,不斷地往食物那頭遊,不斷地撞在玻璃上。一次次被撞後,魚開始放棄了。一段時間後,實驗者拿掉玻璃,再次放入魚食,魚雖然看到了新放的魚食,但再也不往魚食這頭遊了。經過多次的失敗,魚兒已經喪失繼續嚐試的勇氣。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失去自信是成功最大的障礙。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個人懷有的認為自己能掌握形勢並獲得良好結果的信念,也就是對自己的信心。班杜拉(Albert Bandura)等人已經證實,自我效能感與人們生活中的許多積極進展有關,包括:解決問題、加強社交能力、開始減肥並將其堅持下去、戒煙等。自我效能感鼓勵著人們在不利條件下要滿懷必勝的信心。麵臨著就業的大學生相信自己能有個美好的前途,他們在找工作的時候就更有可能成功;超重的人相信他們能夠控製飲食、堅持鍛煉,他們就很可能減肥成功。

怎樣提高自我效能感呢?

心理學家Bavelas(1965)的實驗證明了言語表達對個人自信以及對個人在別人眼中的印象有正向的強化作用。Bavelas把被試者分成四人一組,要求他們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主試通過單向玻璃觀察討論情況並記錄每人發言次數和時間。討論10分鍾後,要求每組被試者書麵回答:本組成員中哪個最具有領導能力?主試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小組的評定,在每組裏確定一個發言最少的、被認為領導能力最低的人。當換了題目進行第二次討論的時候,對每組中那個發言最少的、被認為領導能力最低的人,隻要他一開口發言,就按亮他麵前的綠燈,用以表示他的發言講得對、講得好,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即給予肯定性強化;而對各組裏的其他人,隻要他們一開始發言,就開亮紅燈用以表示他們說得不對,講得不好,幹擾了問題的解決,即給予否定的、消極的強化。結果,在第一次討論發言最少、被認為領袖地位最低的人,在第二次講座中變得活躍,發言次數增多、發言時間加長。在第二次討論結束要求各組再次評論誰最具有領導能力時,他的領袖地位加強了。到第三次討論時盡管對任何人都不給予強化,但在第二次討論中受到積極強化的人仍然繼續多次發言,講的時間很長。而團體成員在第三次評價領袖資格時他的地位仍被評價得很高(比第一次)。Bavelas的實驗表明,言語表達能力對於領導具有重要作用,言語表達能有效地激發個體的自信心。

Watson等提出的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建議可能也會對你有用:

●選擇一些你認為能做好的事,而不要選那些自己都感覺完成不了的事情。多次的成功能培養你一種信念,那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隨著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你慢慢就可以解決那些讓你棘手的問題了。

●將過去的表現與現在的情況區分開來。以往屢次的失敗或許讓你覺得有些事情你是做不了的,但是,一定要時刻告訴自己:以往的失敗已經過去,現在的你又重新滿懷著信心和成就感。

●密切關注你的成功。有些人往往隻記著自己的失敗,而不是那些成功的經曆。

●保持手寫記錄以方便你直觀地看到自己的成功。倘若一個學生製訂了一個學習計劃,他隻堅持了4天,第5天就將計劃拋到一邊,那麼他就不應該這樣想:“我失敗了,我根本堅持不下去。”這個說法不準確,因為事實上,他80%的時間都是成功的(5天中有4天堅持著這個學習計劃)。

●列出一些你認為自己最難和最容易應對的具體情形。從容?易的任務入手,在獲得一些成功後再去應對那些較難的任務。

練習:為自己畫一個“周哈裏窗”(Johari Window)

現在,請你拿出一張紙,寫出有關自己的30項特質,針對“我是誰”這個問題,做迅速又精簡的回答。所寫下的這些特質中,可能有一些對自己的事實描述,比如名字、年齡、性別、職業、在家中的排行、理想;再看看是不是有關於自己的愛好或有關對自己性格的形容字眼?好動、喜歡打抱不平、沒有耐心、常常覺得不快樂、誠實、細膩、衝動,等等?可能有人發現在類似腦力激蕩的情形下寫出的自己,對照內容之下,竟然有一些矛盾與衝突!比方說,你寫了“耐心”,同時還寫下了“衝動”;認為自己“隨性”,卻發現“固執”也列在其中……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要急著解決這個疑惑。現在,你可以拿出另外一張紙,畫個像八角形狀的圖,中間畫個小圓圈,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圈圈內,然後去找8個朋友或親人,要他們寫下有關你的特質,而且都要不一樣;對照這8位朋友或親人對你的描述,看看他們對你的了解與你自己的了解有多大的差異。也許你會發現,那8個不同的描述隻是正麵的,也許你認為太膚淺,也有可能他們是針對一項特質而用不同的描述或形容詞。

用一張紙畫下這四個窗口,然後把自己在上一個活動中從別人口中得到的資訊填上去,這可以說是你“公開的我”;然後再寫下你自己認為別人所不知道的你的部分,這就是“隱私我”,接著檢查一下剛才填好的“公開我”,有沒有一些選項是你自己沒有發現,而是別人觀察到的特點。這些可以稱作是“盲目我”。“潛在我”部分可以是空白,也可以寫下自己正在努力開發或修正的部分。健康成熟的自我,是希望能把自己可以袒露、讓人看見的“公開”部分慢慢增加,不為己知或是人知、自己想要努力培養或發展的“潛在”部分可以擴大,因此也就把“隱私”、“盲目”的自我部分縮小了。把這張紙保留下來,作為自己定期檢視的依據,在“隱私我”的部分,我們可以做“自我剖析”(self-confession)的功夫,也就是說,把你認為可以告訴別人的一些秘密,做適度地表白,讓他人對你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知識卡片

艾裏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觀

艾裏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附近的地區。在他出生之前,父母就已經離異。母親隨後嫁給了一位兒科醫生。母親和養父一直隱瞞他的身世,艾裏克森也一直以為養父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所以,當後來艾裏克森得知真相時,就產生了艾裏克森自己提出的所謂“同一性危機”(identity cri-sis),主要指青少年對自我認識上的一種心理危機。在青少年時代,他的德國同伴都拒絕和他成為朋友,因為他的母親是猶太人。但在學校裏,他的猶太同學也不願與他來往,因為他金發碧眼,長相是典型的北歐人。所以,艾裏克森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同一性危機”。

艾裏克森認為人的一生麵臨八個主要危機或衝突。每種衝突在一個特定的時期產生,這個時期是由發展的個體在生命的特定時期經曆的生物成熟和社會需求來決定的。每種危機必須順利解決才能成功過渡到下一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