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緩償付。這類個體經曆了艾裏克森的認同危機,正在主動提出生活價值的問題並尋求答案。例如:“我在不斷地發現自己,希望能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職業。我在一個教師家庭中長大,這個職業是我所佩服的,但是並不適合我,我還在尋找自己適合的職業。”
●認同感獲得。這類個體通過為特定的目標、信念、價值確立了個人的承諾,解決了認同問題。例如:“在我對自身性格特征和各種職業對比的分析和探索之後,我最終知道我該選擇什麼樣的職業了。”
艾裏克森將青少年期稱為心理延緩償付期(moratorium)。心理延緩償付期是允許還沒有準備好承擔義務的人有一段拖延的時期,或者強迫某些人給予自己一些時間。青少年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觸及各種人生觀、價值觀,嚐試著進行選擇,經過多次嚐試,從而決定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將來的職業,最終確立自我同一性。艾裏克森曾建議青少年拿出一段時間——“如果有錢,去歐洲旅行;如果沒錢,就在國內轉轉。暫離學校,找一份工作;暫離工作去上學,休息一下,聞一聞玫瑰花香,以此達到自我了解”。艾裏克森認為這一段時間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有意義的,成人社會不能過高地要求他們,不要以成人的思想和標準去逼迫他們,給青少年一段時間,一個發展的空間,允許他們有一些看似“荒唐”的行?為,給他們選擇的可能性,他們仍然需要“遊戲”。
自尊
自我概念最重要的方麵之一是我們的自尊(self-esteem)——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以及由此獲得的與自我概念相關的價值感。心理學家認為,大概在4或5歲時,兒童已經建立起早期重要的自尊感了。研究發現,自尊的分值呈負偏態分布,即多數人的分值在高分端,隻有極少數人的分值處於絕對的低分端。
高自尊者與低自尊者有著很大的差異。
對失敗的反應差異
低自尊者在失敗後比高自尊者有更壞的感覺。Brown認為,失敗對高、低自尊的人可能意味著不同的東西。對低自尊者來說,失敗意味著整體的不勝任;對高自尊者來說,失敗隻不過意味著不能做好某件事情或者缺乏某些能力。Dutton(1995)的研究說明了該效應。他首先讓被試者在一個智力測驗上取得成功或失敗,然後讓被試者在如下4個不同方麵評價自己:(1)測驗所考察的能力(如“你在這個方麵的能力有多高/低”);(2)一般智力(“你有多聰明/不聰明”);(3)社交品質(“你對人有多好/虛偽”);(4)對自我價值的總體知覺(“總的說來,你自己有多好/差”)。結果發現,與成功相比,高低自尊組在失敗後都認為自己的某個特定的能力更差,但低自尊者還開始懷疑自己的一般智力,甚至也傾向於輕視自己的社交品質並蔑視自己的總體價值,而高自尊者卻不這樣認為。由此可見,高自尊者在失敗後最多承認自己缺乏相應的某個特定能力但不會認為自己很差,而低自尊者卻開始否定整個自己。
研究表明,當被試者第一次任務失敗時,若要求被試者再次完成這項任務,高自尊者堅持的時間會更長,而低自尊者更容易放棄。Baumeister和Tice還對不同自尊水平的被試者在自由、不受限製的情境下對成功的反應進行了研究。首先要求被試者完成一些任務,既有已成功的任務,也有已失敗的任務。然後,被試者被單獨留在一個房間裏,在這個房間裏有他們剛才做成功和失敗的任務。主試告訴他們,因為有事要出去一下,一會兒就回來,他們可以隨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實際上主試在另一個房間通過單向玻璃觀察被試者的行為。結果發現,高自尊者會在這段時間裏做起初他們做成功的任務,低自尊者會回去繼續做他們原來失敗的任務。研究者的解釋是:高自尊者對自己的評價高,他們並不想修正自己的缺點以彌補自己在這方麵的不足,他們認為在這些方麵失敗了,是由於沒有這些方麵的潛質。他們更希望優秀、突出,他們希望在自己已成功的領域繼續努力,以使自己更優秀;而低自尊者則不同,他們並不期待自己能在已成功的事情上做得更好,他們隻是希望能夠找出自己的缺陷加以彌補,他們不希望因表現太差而將自己凸顯出來。他們不想去做已經取得成功的任務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擔心再次去做已經成功的任務時會失敗,從而失去已有的自尊,這完全是出於一種自我保護的動機。
研究者還發現,不同水平自尊者取得的成就不同,他們的歸因方式也有差異,總體特征是高自尊者總優於低自尊者,但事實上高自尊者的一些特征在有些情境下卻未必是好事。在McFarlin等(1984)的一項研究中,施測者要求被試者在限定時間內做盡可能多的題目,而其中有些題目是不可解的。當被試者遇到不可解的題目時,必定是以失敗而告終。這時的最優方案當然是跳過這些題目接著往下做。但高自尊者失敗後往往會堅持更長的時間,因而他們往往會在不可解的題目上花更多的時間,所以這時他們的堅持性和努力就起副作用了,使他們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的題目就?很少,成績很差。而低自尊者遇到失敗後更容易放棄,所以最後得分較高。可見高自尊者特征的優勢是有情境之分的。
歸因風格差異
Weiner發現青少年和成人初期個體可能將成敗歸結為4種原因:能力(或者缺乏)、努力、任務難度、運氣(好與壞)。能力和任務難度這兩種穩定因素,能導致強烈的成就期望;努力和運氣則是不穩定的。能力和努力屬於內部原因,與自身有關;任務難度和運氣屬於外部原因,與環境有關。高自尊者、低自尊者的歸因風格是不同的。高自尊者常常將成功歸為內部原因,如歸之於自己的能力或努力,把失敗歸於外部因素,如難度、運氣或他人。低自尊者則相反,他們常把成功歸因於外部因素,將失敗歸因於內部因素,如缺乏能力或努力。Weiner認為,理想的歸因是將成功歸結於能力強,因為這種內部的穩定歸因使我們看重自己的成功,並使我們期望能再次成功。相反,將失敗歸結於努力不足(並非能力不足)更理想,因為努力是不穩定的,這使我們相信如果我們努力下次會更好。
假如你正在一個聚會上與人交談,周圍的環境很嘈雜,你聽不清楚人們的交談,這時有人提及你的名字你卻毫不費力地聽到了。這種現象被稱為“雞尾酒會效應”,表明人們對與自己有關的信息非常敏感。事實上,人們不僅對有關自己的信息表現出一種注意偏好,而且在加工這類信息的方式上也往往存在自我服務偏好。所謂自我服務偏好(self-serving bias),是指對自己、自己的行為以及他人的行為以一種有利於自我的方式所進行的判斷或解釋。大量的傳統研究表明,這種自利式偏好與個體的自尊水平密切相關,即高自尊者比低自尊者更可能表現出自我服務偏好。我國學者劉明(1998)對高中生的自尊水平與學業、人際成敗的歸因關係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高自尊學生更多地將學業成敗感受為自己內在能力和努力程度的結果,而低自尊學生更多地將學業成敗感受為缺乏能力的結果;高自尊學生更多地將人際成敗歸因為自己努力的結果,低自尊學生則更多地將人際成敗感受為外在、不可控製的結果。說明高自尊者有較強的自我服務歸因偏好。高、低自尊者不僅在成敗歸因上存在不同偏好,這種歸因偏好也表現在其他領域。比如,Bellavia和Murray(2003)要求正處於約會關係中的大學生想象兩種情景,在一種情景中其浪漫關係的夥伴正處於消極心境中,在另一種情景中,其夥伴正處於積極心境中。其中一半被試者被提示心境的可能來源。然後要求被試者報告對每種情景的認知、情感、行為及歸因的反應。結果發現,當夥伴的心境是消極的且原因模糊時,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感到對該心境負有更多的責任,更受到排斥以及更有敵意等,從而表現出一種消極歸因偏好,而高自尊者則表現出相對有利的歸因偏好。但是,是否隻有高自尊者才有自我服務偏好?低自尊者是否也存在自我服務偏好呢?Aberson等研究者發現,隻要條件適宜,低自尊者並不缺乏這種自我服務偏好。
對他人反饋的反應差異
當別人誇獎我們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人覺得別人說的不是實話,隻為讓自己高興;而有人卻心裏很開心,覺得自己就是這樣。高、低自尊者對別人反饋的反應也是不同的。具體說來,高自尊者以一種更有利於自己的方式進行反應。這種反應偏好可包括自我服務歸因、自我知覺偏好等上述各種形式的偏好在內。例如,Crocker(1991)研究了高低自尊者在成敗後對消極信息的回憶偏差。他邀請不同自尊水平的人來參與實驗,首先讓被試者做了一個所謂的社會敏感性測驗,然後告訴被試者失敗或成功(實際上這個反饋是虛假的)。之後要求被試讀20個句子,這些?句子描寫了另一個人的積極和消極行為。讀完後出乎意料地要求被試者回憶這些句子。結果發現,高自尊者在失敗後比在成功後對他人的消極行為有更多的回憶量,前者是後者的3倍;低自尊者在失敗後比成功後對他人消極行為的回憶稍多一點;高低自尊者對他人積極行為的回憶沒有明顯差異。也就是說,高自尊者在失敗後通過有偏向地加工他人信息來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而低自尊者沒有這種偏好;但高低自尊者加工他人積極信息的方式並無顯著差異。另有研究發現,高自尊者在成功後比在失敗後把給予其成績反饋的評價者評定得更可信或更有效,而低自尊者在成功後和失敗後把評價者評定得一樣可信。這說明高自尊者是自我增強的,而低自尊者既不自我增強也不自我貶低。
自我評價差異
我們對自我的知覺和評價中往往存在積極效應或積極偏好,心理學家把這種個體在對自己知覺的過程中產生的積極自我偏見稱為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John和Robins(1994)要求被試者自評其任務成績,並請其他5名群體成員和11名評委對該成績進行評價。結果發現,被試者對自己的評價沒有評價他人時準確。平均而言,他們對自己成績的評價比同伴或評委的評價要積極一些。這種積極的自我知覺偏好在高自尊者身上表現得更明顯。比如,Dutton和Brown(1997)在其研究中要求被試者評價自己的一般品質,發現高自尊者比低自尊者對自己的評價更積極。Trafimow等人(2004)的研究發現,無論是歸因還是行為評定,被試者對自己的行為比對他人的行為都給予更積極的評價。如果行為是消極的,被試者會把自己的行為評定得比他人的行為較不消極;如果行為是積極的,則自己與他人之間無顯著差異,從而表現出一種自我防禦性策略。Brown和Mankowski(1993)的研究也發現,高自尊者、低自尊者的個體在積極心境下都以有利的方式評價自己,但低自尊者在消極心境下更容易降低其自我評價。
除了與他人或外在標準進行比較時會發生自我增強偏好外,有時個體對自己的不同方麵進行比較時也會出現這種偏好。比如,在Ross和Wilson(2002)的一項關於自尊與主觀距離判斷的研究中,要求被試者報告他們離社交成功或不成功的過去自我的主觀距離,或指明一門有好成績或差成績的大學課程的主觀距離,並報告一個具有奉承性或尷尬性事件的主觀距離,結果發現,被試者對那些不成功的前期自我以及對當前自我有不利意義的經曆比那些有同樣距離的成功自我及有積極意義的經曆感覺更遠,這些偏差隻出現在對個人的過去事件進行知覺時而對熟人的過去事件進行知覺時並未出現,而且高自尊者比低自尊者有更強的距離偏差。這說明個體尤其是高自尊者更願意麵對自我的積極方麵,從而表現出一種積極偏好。
ElAnzi(2005)的研究發現,學業成績與自尊水平呈顯著正相關關係。李亞明和翟正方(2000)的研究則發現,小學生的自尊水平與智商、學習成績等均有顯著正相關關係。一般人可能覺得一個人的成就主要與能力有關,但是麵對相同的任務,特別是成敗無法確定的任務,高、低自尊者的動機是不同的:前者充滿信心,有追求成功、獲得自尊的動機,並預期自己會做得好;而後者隻希望自己不要失敗,失去已有的自尊。高自尊者、低自尊者在麵對失敗時的堅持性也是不同的:前者往往堅持更長時間,後者容易放棄。
幸運的是,自尊不是天生的。確切地說,不論你的起點有多低,自尊是可以改善的。由於自尊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所以最終隻有我們自己能夠改變它。我們要學會認識並接受自己好的和不好的所有一切,才會開始成長。完美主義者經常用不切實際的標準來評估自己,這會不斷削弱自尊,所以我們還需要給自己確定一個評價自己的合理標準和期望。
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是非常不易之事,所以有“做事難、做人難、了解自己就更難”的說法。不過有些事情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我們的朋友卻清楚了解的。不相信麼?讓我們來看看“周哈裏窗(Johari Window)”是怎麼說的吧。在別人給我們的反饋中,我們可以驗證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增進自我的覺知。“周哈裏窗”就介紹了自我坦露與反饋經驗之間的關係,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也可以讓別人了解自己。Johari是從創始人Joe Luft和Harry Ingham兩人的名字中截取的,窗是指一個人的心就像一扇窗,普通的窗戶分成4個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