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認識幸福(1 / 3)

幸福的生活不是依賴於好運氣或者任何外部的情況,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人內心的反應……重要的不是他擁有什麼,而是他如何看待他所擁有的。——德謨克利特

蒂姆的故事

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也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也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他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和老師都誇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已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沒有痛苦,就不會有收獲。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他就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激動得落淚。他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卷土重來。他擔心在和大學同學的競爭中,自己不能取勝。如果不能打敗他們,自己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學4年,蒂姆依舊奔忙著,極力為自己的履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於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係,這樣幹,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當然,他也有開心的時刻,在加薪、拿到獎金或升職時。但這些滿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經過多年的打拚,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蒂姆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他曾多麼渴望這一天。可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卻沒覺得有多快樂。

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當偶像,來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於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幹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他盡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呆就是幾個鍾頭,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擔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厭倦。

這就是風靡網絡的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幸福課”的講授者泰勒·本·沙哈爾經常講的“蒂姆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裏,晃動著許多人熟悉的影子。

為什麼蒂姆總是不快樂呢?

幸福熱

2012年6月28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宣布每年3月20日作為“國際快樂日”,並希望每個人都能投身於快樂之中。決議稱:“對幸福的追求是一種基本的人類目標”,呼籲所有成員國以適當方式——包括通過教育和舉行提升公眾意識的活動等——“慶祝國際快樂日”。

聯合國通過這個決議在一定程度上是不丹王國外交努力的結果。不丹2011年人均GDP隻有2288美元,還不到我國人均GDP的一半,在世界大家庭中,屬於經濟不發達國家,但不丹人的幸福指數卻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順應了世界各國民眾的需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對幸福感的追求和重視,在全世界範圍內成為人們的共識。

這種現象在我國尤為突出。

“幸福”是各種文藝作品的主題。從2010年年初開始,熱播的電視劇一部接著一部,《老大的幸福》《老馬家的幸福往事》《幸福》《幸福像花兒一樣》《幸福密碼》《下一站幸福》《幸福來敲門》《天使的幸福》等有關幸福的影視非常多。幸福也成了圖書市場的賣點,白岩鬆的《幸福了嗎》,宋丹丹的自傳《幸福深處》,畢淑敏的《提醒幸福》,還有《幸福書》、《奔跑的幸福》、《幸福的滋味》等等書名中含“幸福”二字的書籍不計其數,一時間似乎書名加上“幸福”二字就能成為熱銷書。

“幸福”是媒體競相報道的標題。報紙雜誌討論幸福的文章數不勝數,隨便翻開一張報紙,幾乎都能看到有關幸福的文章或詞彙。網絡媒體的報道更是多如牛毛。各類電台、電視台諸如《幸福晚點名》《幸福魔方》《下一站幸福》《幸福來敲門》《幸福夫妻檔》《向幸福出發》《幸福家庭行動》等節目交相輝映。2012年9月,中央電視台走基層百姓心聲特別調查節目組,赴各地采訪包括白領、農民、大學生、工人及其他從業人員,他們被問的問題都一樣,即“你幸福嗎”,引發全國人民對幸福的思考,幸福成為媒體的熱門詞彙。不僅國內如此,國際媒體對中國的“幸福熱”也給予高度關注,近兩年,《參考消息》刊出的國際社會關注中國“幸福”的文章幾乎每周都有。

近些年各媒體紛紛評選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是以市民的幸福感指數為評選標準的活動,評選的媒體不同,名單也不同,其中以中國國家統計局與中央電視台聯合主辦的《經濟生活大調查》評選和由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主辦的《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大調查》評選最具影響力。

“幸福”是專家學者研究的課題。在萬方數據庫中輸入“幸福”二字,有超過5萬篇相關期刊文章供您閱讀,有近4500篇學位論文的論文題目含“幸福”二字。這些研究成果從時間上來看,一半是近兩年所作。“幸福”問題成了時尚的學術課題,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心理學、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管理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學者,針對幸福做了大量研究。

“幸福”也是各級政府施政的議題。2010年的兩會報告中,溫家寶總理講到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在2011年1月6日召開的廣東省委十屆八次全會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的汪洋立意“幸福廣東”,詳解政治框架下的幸福觀,點明民眾幸福可堪信賴的政治路徑。汪洋書記提出,建設幸福廣東,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維護公平正義,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宜居城鄉,改善社會治安,保障人民權益,暢通訴求表達渠道,滿足民眾文化需求,從而強化轉型升級的目的歸依和價值導向,使轉型升級成果更好地轉化成民眾福祉。“幸福廣東”要讓人過得幸福,而且那種幸福是作為人的幸福。“幸福廣東”一說由此登上廣東政治舞台。2011年兩會前幾天,溫家寶總理接受采訪時表示,要考核幹部“使人民幸福”的能力。

2012年11月15日,在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采訪黨的十八大的中外記者見麵時說到:“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的。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幸福熱反映出人們對幸福的渴求很強烈,但什麼是幸福,怎樣才能獲得幸福呢?

名利=幸福?

英國作家薩克雷有一本很有名的小說叫《名利場》,他把我們生存的世界比喻為名利場,人人都在追名逐利,人人都以為得到名利就得到了幸福,然而小說的情節告訴我們,結局往往事與願違。無論是讀曆史、讀小說,還是看現實,我們會發現太多太多事與願違的例子,卻很少看到夢想成真的例子,如果有,也是在童話中。一項研究認為,如果生命隻以追名逐利為目的的話,帶來的多是負麵後果,這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壓力,更容易沮喪和焦慮,身心都顯得不健康,缺乏生命力。有學者在新加坡商業學院學生中做的調查顯示,那些內心充滿強烈的物質化價值觀的人,其自我實現度、生命力和幸福感普遍較低,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焦慮和身體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