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看重名利的人,心理預期值往往很高,並會不斷提升,沒有止境。絕大多數人根本不可能達成目標,幸福感當然很低;少數人雖然能有所收獲,但短暫滿足之後,心理預期值會與現實狀態值偏離得更遠,幸福感仍然在降低。
我們承認物質決定意識,不否認物質條件的重要性,但物質條件僅僅是幸福感受的基本條件而已。名利其實隻是別人眼中看到的,對於人自身來說,隻有正確認識它們,才能始終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如果把名利作為追求的最終目標,結果隻能是反受其累。
享樂=幸福?
享樂確實能帶來快樂,但很難持久。貪圖享樂的人總是盲目地去滿足欲望,盲目地尋找快樂逃避痛苦。在快樂的誘惑下,他們很少考慮後果,認為充實的生活就是不斷滿足自己各種各樣的欲望,眼前的事兒隻要能讓自己開心,就不顧一切地去做,刺激勁兒過去,再找更新鮮的刺激。由於他們隻看重眼前,短暫的快樂會讓他們失去理智。因為同一件事給人帶來的滿足感會隨著重複次數的增多而遞減,所以說貪圖享樂的人,必須不斷地去尋找新的刺激,導致的結果往往是癡迷網遊、賭博、無謂的冒險,甚至吸毒、濫交,最後當一切都無法為他帶來滿足的時候,就會變得極度空虛,走向迷途。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付費給一些大學生,要求他們隻是享受,其他什麼都不可以做。實驗結果是,一段時間後,這些大學生就會感到極度沮喪,盡管參與研究的收入很可觀,但過不了多久,所有的人都主動放棄了。貪圖享樂的後果,是世上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最後隻能選擇毀滅性地解除痛苦。
越有錢,越幸福?
《2009年幸福指數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賺”到錢才能“賺”到幸福,所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成了多數人的追求,快速發展經濟、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成了政府的首要任務。然而,在美國曾經做過一項研究:調查在博彩中中頭獎的人,一開始中獎的時候,他們都很興奮,但一個月後,他們發現自己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大的改變,並沒有比中獎前有更多的幸福感。《2011年廣東幸福消費報告》也顯示,收入越高的人幸福指數並非就越高,反而那些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幸福指數最高。經濟條件和幸福有關係嗎?
學者們早就發現,當國家變得更富有時,人們的平均幸福水平並未隨之提高。經濟學家Easterlin最早研究這一現象,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幸福——收入之謎”,也被稱作Easterlin悖論。Easter-lin悖論已在美國、英國、日本等很多發達國家出現,它同樣開始適用於中國:1980年以來,中國的GDP以年均9.4%的高速度增長,在東亞創造了新的經濟奇跡。經濟成就舉世矚目,而整體的人文發展情況卻呈現出與GDP增長不協調的逆態勢。根據荷蘭Era-mus大學的Ruut
Veenhov教授對中國3次幸福指數的調查,中國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為6.64(1-10標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0。數據表明,即使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也並不能保證國民幸福的持續增加。“有一項調查表明,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後降,與經濟發展的曲線並不同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06年1月16日發布的《2005年中國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調查報告》表明,“此次城市總幸福度排行榜上名列前兩位的杭州和成都,居民收入都不是最高的”。
田國強、楊立岩構建了一個規範的經濟學理論模型,來研究“幸福——收入之謎”。他們在個人理性選擇和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假定下研究人們的幸福問題,從而將幸福經濟學整合到主流經濟學中來。該模型同時考慮了收入和非收入因素,將心理學和經濟學中的攀比理論和“忽視變量”理論的基本思想統一起來,在現代經濟學中最為基本的帕累托最優標準和個人自利性假設下,探討了幸福——收入悖論問題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他們的研究發現,存在一個與非物質初始稟賦正相關的臨界收入水平,當收入尚未達到這個臨界水平之前,增加收入能夠提高社會的幸福度;一旦達到或超過這個臨界收入水平,增加收入反而會降低總體幸福水平,導致帕累托無效的配置結果。
錢多並不能保證我們幸福,對錢的態度更能影響我們的幸福。常若鬆、王馨竹,采用金錢態度量表(MAS)和總體幸福感量表(GWB)對中、日兩國377名大學生的金錢態度和幸福感進行調查,以分析中、日兩國大學生對金錢的態度與幸福感的關係。結果發現,兩者存在顯著負相關。說明兩國大學生都認為注重金錢、權力、名望象征的人,使用金錢時抱有懷疑態度的人,以及把金錢看成是引發焦慮主要原因的人,其幸福感水平較低。
越成功,越幸福?
書店裏琳琅滿目的成功學書籍,《如何在36歲以前成功》《成功:為何不是你?》《哈佛商學院教我的成功之道》《成功大師經典》《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等教人如何成功。有調查顯示,這類書籍的目標讀者,就是18個月前曾買過類似書籍的人,這一現象被稱為“18個月法則”。人人都渴望成功。成功甚至是一些人的唯一追求。
成功自然是好事,但成功了,就一定幸福嗎?對中國企業家的調查發現,以5分為滿分,企業家對自身幸福感的平均值在3.6-3.78分之間。這些名利雙收的成功人士的幸福感,並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強。靠自身奮鬥的成功者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尤其是當下這個社會,他們忍受常人難以想象的經曆到達成功的彼岸,他們為此付出的一些東西是再也無法收回的,成功並不能彌補一切。“雷鳴一聲驚醒世間功名客,音閃萬裏指點苦海夢迷人”,這是河南白馬寺門口的一塊掛匾。這副匾時刻提醒天下的凡夫俗子,短暫的人生會被沒有止境的欲望拖累,最終失去幸福,到頭來還是兩手空空,因為塵世間的任何東西都無法帶走,更何況功名利祿。
如果過分用外在成功來定義幸福,還容易造成一些心理問題:
第一種誤區,是將成功絕對化。認為成功就是一定要出人頭地,占據領先的優勢,將所謂的成功作為人存在的終極意義。一旦不能實現目標或遭遇挫折,則會怨天尤人,喪失全部的鬥誌甚至生存的意義。很多身居高位而中途受挫的職場人士容易陷入這一悲劇角色。
第二種誤區,是將成功狹隘化。做人做事帶有明顯的目的性,忽略了更多的過程和他人的感受,最終將造成個人感受的極度匱乏,以及人際關係的孤立無援。
第三種誤區,是將成功模式化。簡單效仿成功前例,隨波逐流,完全不考慮個人興趣和潛質。因此最後即使達到一定的成就,仍會出現強烈的空虛感和無名寂寞。
當然,獲得金錢和地位,可以提高我們的成就感、安全感和滿足感,所以我們的幸福與成功有關,但影響我們幸福的遠遠不止這些。
有些人把達成一個目標或做成一件重要的事看作成功,並把這種成功等同於幸福。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他們會長時間努力去做成一件事,這個過程中一直認為成功會帶給自己快樂、充實感和幸福感,甚至帶給自己持久的幸福。成功的一刹那,可能確實會讓人欣喜若狂,但用不了多久,那種夢想成真的喜悅和所有的快樂,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內心會突然變得很空虛,甚至迷茫和恐懼。成功之前,人們的邏輯是,即使付出再痛苦的代價,為了換取成功後的幸福,一切都是值得的。但成功後,用不了多久,那種空虛的體驗,會讓人一下醒悟,原來的邏輯是不真實的。人生中,不斷努力達成一個又一個重要的目標,不斷努力完成一件又一件重要的事情,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我無意詆毀任何一種成功,我隻想說明,如果內心中把成功等同於幸福,那是對幸福的誤解,沿著這種理解去做,無法真正實現幸福。我想闡述這樣一個道理:成功的人生不一定是幸福的人生,但幸福的人生完全可以被看作是成功的人生。
過於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祿、貪圖享樂都不能使我們幸福,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道家幸福觀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莊思想,道家哲學,包含了對幸福的認識和理解。《道德經》講“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倡導的是順應自然、清淨自心、知足常樂的生活,引導人們以一種愉悅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生活。道家的幸福觀,可以分兩個層次來理解:第一個層次,努力擺脫世俗生活對人的種種束縛,要解決人生的各種痛苦,以使人獲得一種完滿的幸福和自由。第二個層次,道家從得道成仙的角度出發,強調“福莫大於生”,認為幸福不在於有多少權力名聲,不在於有多少物質財富,而在於能夠身體健康地、心情愉悅地活著,永遠活下去,以至於長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