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三載六月,雲南郡都督兼待禦史劍南留後李宓、節度使何履光等率十萬餘兵馬,授命再征南詔。唐軍由劍南出發經石門道入滇池,初七攻下安寧城,三日後抵達曲驛,經舍川往西至雲南城,曆時短短七日便先後攻下雲南、白崖兩座城池。
一時間,唐軍所到之處,無不披靡,南詔國節節敗退。不日,唐軍十萬鐵騎已兵壓太和城。
太和城位於南詔都城陽苴咩城以南,乃南詔遷都之前的老都城,若想攻入陽苴咩城必先攻下此城方可。不過太和城東麵緊靠西洱河,西麵倚仗巍巍蒼山,南北築起連綿城牆,太和城依仗天險地利,渾然便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
沿城牆往北,上築有龍口關,往南下築有龍尾關。龍尾關位於點蒼山與西洱河的最南端,山河之間自然形成了一道狹小的關口,龍尾關恰恰修築在那裏,作為保護太和城的一道最為有利的屏障。
龍尾關地勢易守難攻,當年鮮於仲通便是在此處吃了大虧,被南詔吐蕃聯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行軍至此,身為統帥的李宓當即下令全軍在龍尾關五裏外安營紮寨,又命三十名士兵喬扮成當地白族百姓,悄然前往龍尾關一探虛實。
由於天氣酷熱,同來的何履光竟帶著一幫親隨,下河去遊水嬉戲。李宓得知後雖沒有與他發生太過激烈的爭執,但雙方仍是鬧得不歡而散。
事後李宓正在營帳內暗生悶氣,忽聽帳外稟報說,派出去的探子已經有人回來了。李宓大喜,連忙召他入內。隻見一人掀簾而入,跪稟道:“回將軍,龍尾關駐兵嚴謹,城門緊閉,關外十餘處村落皆已空無一人……”聽罷探子回報,李宓略微沉吟,自入南詔境內以來,攻城掠地無一不是手到擒來,絲毫不費吹灰之力,也因此何履光才會有今日的得意忘形。
然而李宓卻時常會有種錯覺縈繞心頭,總覺得這一路行來的順利,似乎透著別樣的怪異。於是又問道:“可查明龍尾關的守將是何人?”探子答道:“屬下無能,無法靠近龍尾關一探究竟!”李宓歎氣,南詔守將閉門不出,更已將關外百姓事先撤離,看來早有準備。此時別說是想要混進城去,想必就是在城門附近徘徊片刻也會立時被城頭守衛察覺,亂箭射死。
探子去後,李宓想了一宿,翌日召集三軍副帥將領,謀劃一番後,於未時初刻十萬鐵騎開拔龍尾關。
龍尾關守兵遠遠望見唐軍,早先一步燃起狼煙示警,濃煙浩渺,直衝雲霄,山水縹緲間憑空增添無盡的肅殺氣息。待到唐軍大舉攻城,城上城下頓時矢如雨下,石似雹落。拋石機、衝車、牆車等等諸般重型器械一一上陣,緊接著唐軍駕起雲梯,士兵蜂擁的爬向牆頭,城上南詔守軍謹然有序,不待雲梯架上牆頭,已有士兵高舉火把,由數十位弓箭手掩護,奮力點燃雲梯。雲梯一旦燃著,梯上士兵不是被燒死,便是從高空墜落摔死,一時間傷亡加劇,甚是慘烈。
李宓騎在馬上,心急如焚,見城牆上有一將軍模樣的漢子正在指揮百餘命士兵,每十人合抱一根大木,將雲梯撞離城牆,便彎弓搭箭,隻聽嗖地一聲,那枝箭穿透那將軍肩背,他人影在城牆上一晃即沒,也不知是死是活。但聽城頭上一陣哄鬧,守軍秩序大亂,有三架雲梯上的唐軍士兵趁隙攻上了城頭。
李宓大喜,連忙命後續隊伍跟上,試圖如以往一般一鼓作氣拿下龍尾關。
恰在此時,城頭上一陣急促的鼓點響徹,原本陷入混亂的南詔士兵忽然軍心大振,牆上閃出一隊士兵,將衝上城頭的唐兵一陣砍殺。這隊南詔兵卒不像尋常士兵,手起刀落間透著利索敏捷,倒像是一群頗有功夫底子的武林高手。
李宓在城下看得心驚,沒等明白過來,忽聽一聲歡呼,竟是從城頭飛出一根腕臂粗的繩索,繩索盡頭帶著一鐵製彎鉤。那飛勾自牆上拋出,看似笨重毫無目的,誰曾想彎鉤竟巧妙而準確的鉤住了架在牆頭的雲梯。“嘣”地聲繩索猛然收緊,重逾千斤的雲梯竟被它生生拉倒,梯上十多名士兵在慘叫聲中伴隨著雲梯的傾斜跌落地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