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概括大學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1 / 2)

第十一題:根據\"給定資料1-2\",概括當前我國大學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5分)

要求:全麵、準確、有條理。不超過200字。

參考資料

資料1:

2017年12月29日晚,H科技大學教學樓五樓二中教室正在進行一場人文講座,劉教授關於\"詩和遠方\"\"曆史唯物主義與浪漫主義\"等人生意義的哲學思考不時引發學生們的熱烈掌聲。自1994年以來,這樣的講座已經在H科技大學舉行了2200多期,直接參與並受益的聽眾達數十萬人。原H科技大學校長、C國科學院楊院士是人文講座的最初倡導者,率先在理工科高校中舉起人文素質教育大旗,在全國教育界形成獨樹一幟的人文\"景觀\",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讚譽和認可。

楊院士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談了他對當代大學教育的看法。記者問:\"有人覺得人文講座對理工科學生的就業幫助不大,您怎麼看?\"楊院士說:\"我覺得張口閉口u0027有用沒用u0027的人,太短視!有個畢業生到浙省一家高科技企業應聘,因為知識麵很寬,他的複試成績很好。他把原因歸結為人文講座聽得多,他在校期間一共聽了400多場講座。我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同學們不要太短視了。其實,有時候無形的東西才是最有用的。u0027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u0027沒有錯。沒有金屬的發現,就沒有農業革命;沒有蒸汽機的發明,就沒有工業革命;沒有電磁現象的發現,不可能有第二次工業革命。但是誰發現、誰發明的?人!人靠什麼支持?精神!老子有一句話:u0027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u0027u0027有u0027可以理解為科學技術,u0027無u0027則是精神力量。現在我帶的博士還必須背誦《老子》《論語》,很多人問這有什麼用。我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這些知識終究是有用的,因為人還是要有點精神生活的。\"記者又問:\"就業畢竟是現實的,誰也不想輸在這個起跑線上。為了就業,一些學生明顯地重u0027術u0027而薄u0027道u0027。您怎麼看?\"楊院士回答說:\"什麼才算是好工作?哪有絕對標準,隻是不同的價值取向而已。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大學究竟是要幫助學生找個好工作,還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好公民。\"

資料2:

改革開放以來,C國的大學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大學建成了一批國家級科研基地,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科研成果,為經濟建設解決了一批帶有全局性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取得明顯成效,成為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C國的在校大學生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大學教育由精英化進入了大眾化階段,每年都有大量的畢業生由大學輸往社會。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無法順利找到理想的與專業對口的工作,大學生找工作成為社會上熱議的話題,也引發了大學校長和專家學者的思考。日前,在某知名網絡教育頻道組織的一次大學教育論壇上,針對大學教育如何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一些大學校長、專家學者和熱心網友紛紛發表意見。

A 校長說:我是研究機器人的,希望機器越來越像人,但作為校長,我擔心把人培養得像機器。我觀察過學校的畢業生,發現一個蹊蹺的現象:一些留校的學生最初很有創意,待了幾年後,就沒什麼想法了;送到國外,又發展很快。我不禁思考:現在的大學到底怎麼了?

B 學者說:有些大學不顧自身條件盲目擴招,生源質量下降。有的學校教師隊伍呈現結構性短缺,教學用房緊張,教學儀器設備老化,難以保證正常教學的需要。不僅如此,有些分明是在水產研究、地質研究上有專長的學校也大量開設金融、管理等熱門專業。這些違背教學規律,強調應用性和功利性而盲目擴招、任意設置專業的做法,使大學教育質量明升實降,也造成同一領域畢業生的就業大撞車,人為製造了就業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