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概括大學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2 / 2)

C 教學副院長說:現在的大學不再是純粹做學問的象牙塔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化因素影響到大學的各個角落。很多學生上學目的就是為了畢業後能找到一個不錯的工作,取得較好的回報,很多學生在選擇課程時,大都選擇實用性很強的,對於理論性較強、缺乏實踐應用的學科則不感興趣。而一些老師為了追求自己的益,在本校教授課程的同時還到校外做兼職,有時為了校外工作不惜耽誤學生的正常上課。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了偏離,不是為了人的幸福和快樂而上大學,也不是為了讓人類更好地可持續發展而上大學,而是為了票子、房子、車子。

D 校長說:現在大學行政化的教育管理體製對大學實現學術自由、教育獨立和人格本位有所限製。從學校設立、辦學定位、領導的選擇到招生標準、招生名額、課程設置、教材內容,再到教育資源的分配、教師科研課題的確定、成果評獎、教師職稱評定等,行政的控製和幹預無所不在。教育沒有了獨立性,難以按自身規律去發展。

E老師說:一些高校對教師的考核指標中,科研項目、論文占了70%以上,而教學任務占比不到30%,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這種重科研輕教學的考核製度使老師們為了生計和前途,忙於跑課題、寫論文、拉科研經費,不能安心教學。教授們不願給本科生上課,年輕教師對教學也敷衍了事,沿襲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培養質量大打折扣。為完成科研任務,拚湊論文或是將一篇論文分成幾篇發表的情形時有發生,甚至還出現剽竊、抄襲等學術造假現象,敗壞了大學的學風。

F 網友說:現在大學的招生、培養還是\"嚴進寬出\",隻要考進了大學,四年以後絕大多數都能畢業。這使得無數擠過高考獨木橋的大學生,失控於大學寬鬆而閑散的環境,而高校又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機製,或者訓而不督,或者督而不導。對專業課的忽視和對現實的追求,直接導致學生上大學與拿文憑掛鉤、與學知識脫鉤。一些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創新能力差、心理素質差,很難承受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

G 網友說:大學教育不能產業化,大學教育不是可資開發的產業,而應該是有待擴展的公共事業。現在越來越高的學費,加上日益高漲的生活成本,不僅增加了家庭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的公平性。雖然一些貧困學生可以通過申請補助或貸款等方式人學,但更有許多學生在花費了巨額費用之後,在現實的經濟壓力與前途渺茫的心理壓力下,對理想前途做了毫不遲疑的庸俗化理解——\"理想錢途\",並最終把找一份高薪工作當成人生的最大目標。

H 校長說:大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人格、品性、能力和責任感。大學不應該僅僅是幫助學生找個好工作,還應該把學生培養成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成年人。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提高國民素質,如果把教育和就業簡單等同起來,就太功利了,這是不科學也是不全麵的。

答案

1.價值取向偏離。短視,忽視精神教育,重術薄道,扼殺學生創意。市場化嚴重,以就業為導向,強調功利性。教育產業化,上學成本高。

2.違背教學規律。盲目擴招,任意設置專業。教師隊伍結構性短缺,教學設施不足且陳舊。

3.教育製度不合理。行政化教育管理體製限製大學獨立自由發展,行政幹預過多。考核指標不合理,使老師重科研輕教學,甚至學術造假。招生培養\"嚴進寬出\",缺乏有效管理機製,輕專業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