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農民收入是一連串事件(2)(3 / 3)

(農民收入是一連串事件之四)

2001年7月30日

抑商即抑農

話說20世紀90年代中期,無論糧價大漲還是大跌,糧食市場總是難逃行政幹預、調控和壟斷。無巧不成書,農民收入伴隨這一係列事件而呈現停滯趨勢。我在上兩篇文章中已經解釋,糧食的高價管製和保護收購,怎樣直接抑製農民收入的增長。本文集中說明,政府在糧食供求之間插了一杠子,抑製企業自由介入糧食生意,從而對糧農收入的增長產生間接的負麵影響。

普遍趨勢裏的各個不同

差不多二百多年前,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通過分析當時家庭開支的記錄發現,食品開支占家庭總開支的比例,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二百多年以來,恩格爾定律經過各種驗證,至今屹立不倒。

不過,在每一個真實經濟裏,收入增加究竟引起食品開支多大比例的下降,還沒有發現定則。就是說,從人均收入300美元到1000美元,食品開支的比例一定呈下降趨勢,但究竟降為25%、30%還是35%,那就不一定了。我看過一項收集了全世界107個國家的數據作的研究,結果是,同樣的收入水平之下,不同國家的恩格爾係數,可以相差5到10個百分點。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不同呢?

哈耶克論及農業的時候,有過一個論點。他說,一旦收入的普遍增加超過了一定水平,“那麼除非市場向人們提供了他們所喜愛的新的食品,否則他們不可能在食物上增加開支”。我認為,哈氏此說可以啟發我們思考,為什麼在普遍的恩格爾趨勢裏,不同的經濟還是各個不同。

可不是嗎,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之後,消費需求的自由度就增加了。除了那些用以維生的“必需開支”,人們開始有更多的餘錢來購買“非必需”用品。既然“非必需”,那麼多吃美餐、少買時裝,或者多買時裝、少上餐館,都是可以的。不過這個變化一來,各種原本毫不相幹的產品和服務,都要擠到一起來競爭買家的那部分“自由購買力”。哈耶克的見解高人一著:如果市場提供了人們所喜愛的新食品,食物開支是可能增加的。雖然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哪一種新食品具有如此“致命的吸引力”,以致不但把居民的食品開支拉上去,而且還隨收入增加而提升恩格爾係數。但是,用新食品相對競爭力的差異,來部分地解釋同等收入條件下恩格爾係數的差異,不會太離譜吧?

“生意眼”至關重要

看看我們的餐桌、食品購物單和大街小巷裏的餐飲業吧,市場上冒出來的新食品何其多也!在北京城裏滿街招搖的“加州牛肉麵大王”,我在洛杉磯讀書6年可是聞所未聞。“康師傅”據說是一家台灣的“鄉鎮企業”,到了內地市場,一年的方便麵生意就做到了上百億元。四川劉氏兄弟在飼料市場上直追泰國正大集團的故事,不是改革開放怕永遠也不能聽到。還有那把大城市團團圍住的“白色革命”(塑料大棚),所謂的“反季節果菜”賺去了多少錢?

沒有看到誰做過計算,所有這些“新食品”總共增加了多少對初級農產品的需求。我隻能提供一個自信不容易被推翻的判斷:倘若這些新食品一樣也沒有出現,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一定比現在還要不濟。“新食品”對增加農產品需求的意義,不容置疑。

提供“新食品”,要靠企業家的“生意眼”。我每次看麥當勞的紅火生意,都會增加一點對“企業家創造市場”命題的信心。試想那些從來沒有嚐過漢堡包的孩子們,怎麼就會喜歡那種滋味、那種“吃法”以及那些個顏色和擺設呢?要說是需求刺激供給,本土的飲食習慣不知漢堡包為何物,誰能夠憑空提出如此的“需求”來?

事情似乎是反過來的。不是由消費者下單,然後生產者照單生產,而是由“生意眼”先“猜”(或者叫“科學的市場調查和預測”)消費者將歡迎哪種產品和服務,然後不斷地“試”,不斷地改,直到形成投資、生產和供給。市場的本質,也許從來就是這樣的。離開了“生意眼”們前仆後繼的“猜”和“試”,哪裏會有什麼需求的創造和市場的擴展?我們要記住的重點是,糧食、農業和食品,沒有一個可以成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