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張文遠的劇本(2 / 3)

緊了緊別在背後的手,忐忑的在城牆上踱起了來。

張遼明白自己有讓士兵仰望資格,卻沒有讓豪傑相隨的魅力,所以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名留青史的將軍,如馬援,閑暇時總愛瀏覽些經史子集,雖然這些跟行軍布陣豪無瓜葛,但是對修身養性有很大的好處。

這些年他已經很少有如此不安的時刻了。

古往今來,真正能做到泰山崩而色不變的用手指是可以數出來的,淡定不是說“蛋定”能裝的。

其實他心裏除了顧慮呂布計策的成敗外,他心裏還有個籌謀了數日的劇本。

行軍打仗是生死的大事,一個有素養的統帥總要未慮勝而先慮敗。畢竟即使隻成功了一分,也是值的高興的事,而失敗即使隻失敗了一分,也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可惜呂布總是對武力自信太滿。做為並州軍中的二號人物,他自然隻能多些未雨綢繆。

他並不反對呂布的說法,敵暗我明,而兵力又處絕對劣勢,士兵壓力極大,長久僵持下去單是士氣就很難保證,實不是上策。

且從上次的調虎離山之計中,西涼軍中顯然也有多謀之人,如果被動的期待西涼軍犯錯誤,隻怕凶多吉少。

善謀者,總是能以患為利,如今呂布,率兵偷襲,正是城中最空虛的時刻,敵人是否早就等著這一刻了?這在張遼的心中是最壞的情況也是最好的情況。

善戰者,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運籌帷幄固然是妙品,是藝術。然而兩軍交鋒,真正統領士兵的還是陣上的將軍。

張遼相信自己和高順一定能夠堅持到呂布率軍回救,到時城中再率兵呼應,一定能反敗為勝。

這就是他的劇本。

突然城下山坳的轉角,不斷湧現出人影,正快速接近。

張遼此刻才心安了下來,同時湧起一正興奮,叫過身邊的親兵,吩咐道:“告訴高將軍,敵蹤已現,讓他速速率人來支援。”

戰場上戰機稍縱即逝,敵人必須要在呂布趕回前,攻破長安的西城門,可想而知,接下來的時間必是*。

然而有句話這麼說,料中了開局,卻沒有料到結尾。

西門下的敵軍隻是稍微接觸了下,遇到城頭並州軍頑強的反擊,很快就退去了。去向無從而知。

張遼和高順兩人麵麵相觀,事有反常即為妖,兩人不約而同的從心裏升起危機感。

猛然遙遠的一陣喧鬧聲,驚醒了兩人,剛才由於在攻防中並沒有太注意,如今戰事稍定,才顯的突兀。

兩人循聲望去,東門!難怪前陣時間,西涼軍在白日都不見蹤影,原來大部早已經開始轉移。而剛才的小股部隊攻城就既是分神之策也是給東門大部的信號。

張遼心裏千頭萬緒,百般滋味。

正是棋高一著難敵對,幾番算定總成空。

一時瑜亮的憋屈很難說的清楚,如果你不曾是“周瑜”你肯定不會明了,如果你曾是“周瑜”,但卻未遇到諸葛亮,你也肯定不會明了。

優秀的武將素質很快讓張遼擺脫了這種情緒,吩咐一部分人守護西門,畢竟不知道剛才小股敵人會不會去而複回。

自己和高順立刻點了人馬,馳援東門。

可惜剛到城牆下跨上戰馬,就看見遠處一騎疾馳而來,肩膀上白色的箭矢尾羽,在還未明朗的天色裏特別明眼。

來騎還未到張遼跟前,就高喊道:“張將軍,敵人偷襲了東門,敵軍勢大,我來時東門已經岌岌可危,此刻隻怕已經陷落。”

此刻情況已經明朗,張遼反而定下心來,已經壞到了最壞的情況,長安已經失守,如今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善後。

“高順你速帶人去取奉先公的家眷,如今東門已陷,我自當守護西門,等奉先公回來。”

“是。”高順知道張遼的應變之能,自知不如,當下即聽從張遼調遣。

很快呂布家小即被帶來,張遼吩咐高順帶人先走,自己留守西門等待呂布。可是不一會兒,高順即轉了回來。

“怎麼回事?”張遼驚奇的問道。

“二夫人執意要等奉先公回來一起走。”高順眉頭緊蹙的回答道,此時正式逃難的時候,有人如此任性,也難怪他心中不豫。

“二夫人?”張遼不禁往車頭張望了一眼,入眼的是那張一顧傾城的臉,“罷,我們做臣子的不宜違拗夫人的意思。反正我也要留這等奉先公。你先帶車隊走吧。”

“好,那二夫人就交給你了。”情況危機,也不容高順多考慮,當即領了本部人馬護著車隊先行離開。

高順走後,張遼騎在馬上,一言不發,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隻有他知道當看見貂蟬美麗的臉龐時,忽的憶起另一張臉。

那一日,張西鄉要去偷窺彈琴的主人,硬拽了他去,結果東窗事發,無良的西鄉反而倒打他一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