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反饋調節的主要意義在於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在負反饋情況時,反饋控製係統平時處於穩
定狀態。如激素的反饋調節,酶活性的調節。
正反饋:反饋信息不是製約控製部分的活動,而是促進與加強控製部分的活動。
正反饋的意義在於使生理過程不斷加強,直至最終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饋情況時,反饋控製係
統處於再生狀態。
生命活動中常見的正反饋有:排便、排尿、**、分娩、血液凝固等。
9.生物圈能夠維持自身穩態的原因:
a.能量角度,太陽能是維持生物圈正常運轉的動力,是生物圈賴以存在的能量基礎;b.物質方麵
,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種必需的物質,即生物圈是一個在物質上自給自
足的生態係統,物質循環是生物圈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c.生物圈具有多層次的自我調節能力
10.a.免疫調節是依靠人體免疫係統實現,免疫係統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活性物質三部
分.b..免疫係統有時會出現功能異常,如:流感病毒侵入人體時,有時可作用於紅細胞,使紅細
胞成為靶細胞,導致體內產生抗紅細胞抗體,這種抗體也可對正常紅細胞發生作用,引起紅細胞
裂解,稱為溶血性貧血,這種疾病稱為自身免疫病.
c.禽流感病毒存在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兩種類型,某同學利用若幹隻健康家禽等進行實驗,研究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是否可以作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的疫苗.此實驗依據的原理是:通過接
種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可刺激家禽體內產生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當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
入侵時,由於病毒B與病毒A有部分的抗原相同,因此機體由於有相應的記憶細胞,會更快的產生
數量更多的抗體,用於抵抗病毒的入侵.
d.①抗體的基本組成單位之間相互結合的方式叫脫水縮合.
②當一個人被狗咬傷時,狂犬病病毒可能通過狗的唾液進入人體,這時要防止該病毒使人體致病
抗體數量多的方法較好,能快速消滅病原體,以達到免疫效果.
正常情況下,能產生該抗體的漿細胞細胞的數目逐漸減少,抗體在7天後逐漸下降。
(6).種群
1.“J”型增長曲線,代表的種群增長過程中無生存鬥爭存在;假設甲種群第一年數量是N0,種
群數量下一年總是前一年的1.7倍,則第5年種群數量是1.74N0;達到K值是,出生率等於死亡率
,增長率為0,在S/2時,增長率最大;生態係統穩定性與物種數量,營養結構等有關係,物種數
量多,營養結構複雜,則其抵抗力穩定性高,而恢複力穩定性低。
2.若兔的種群增長速率隨時間的變化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假設第3年的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此時
種群的數量達到K/2,再假設第5年的種群增長速率為0,種群數量達到K值。最後假設第三年采用
標誌重補法,該兔種群的密度是110*60/30=220隻,則該環境的K值是440隻。
3.種群密度無有直接影響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種群密
度無直接影響的是生態係統結構的複雜程度。
4.大熊貓與小熊貓不一個種群。大草履蟲與小草履蟲不是一個種群。
5.穩定型種群,種群密度在一段時間內會保持穩定。但是,該種群不一定是生活在穩定的生態
係統中。該種群的出生率不一定大於死亡率。該種群不一定能適應所生活的環境。
6.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環境因子的變化必然影響著生態係統各種群數量的變化。
7.某科技小組在調查一塊方圓為2hm2的草場中灰蒼鼠的數量時,放置了100個捕鼠籠,一夜間捕
獲了50隻,將捕獲的灰蒼鼠做好標記後在原地放生。5天後,在同一地點再放置同樣數量的捕鼠籠
,捕獲了42隻,其中有上次標記的個體13隻。由於灰蒼鼠被捕一次後更難捕捉,因此推測該草場
中灰蒼鼠的種群數量最可能大於161隻。
8、果蠅是常用遺傳學研究實驗材料,據資料顯示,果蠅約有104對基因。現有一黑腹果蠅的野生
種群,約有107個個體,請分析回答以下問題:
a.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單位。一個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
這個種群的基因庫。
b.假定該種群中每個基因的突變率都是10-5,有104對基因,有107個個體,則基因突變數為
10-5×104×2×107=2×106(個)。
c.已知果蠅殘翅(v)為隱性基因,在該種群中每2500隻果蠅中才有一隻殘翅果蠅.已知隱性類
型vv的表現型頻率為1/2500,則隱性基因v的頻率為1/50,理論上果蠅殘翅基因v的頻率為即為
0.02.
c.生物進化的單位是種群,其實質就是種群基因發生定向改變的過程。假定殘翅(v)的基因突變
率為10-5,由於在正常環境條件下,殘翅果蠅難以生存,結果長翅(V)類型個體逐漸增多,V基
因頻率也隨之升高,經過許多代後,長翅類型成為該種群中常見類型,與其他突變類型相比,殘
翅個體數要少的多。由此可見,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使種族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
物進化的方向。
9.某水池有浮遊動物和藻類兩個種群,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專食浮遊動物的某種魚(丙),一段
時期後,該水池甲、乙、丙三個種群僅剩一個種群。關於該水池中上述三個種群關係及變化為
丙和乙既有競爭關係又有捕食關係,最終僅剩下甲種群。
10.群落不斷發展變化,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著演替。初生的由於沒有之前的生物,所以是原始進
化;次生的一開始就有競爭這些生物之間的作用影響。一開始,由於物種少,所以這個優勢物種受
到的競爭也就比較少,資源又比較充足,所以基本上就是自由發展,自然選擇比較少,基因頻率改變
也就比較少了。因為火山岩是絕對沒有生物存在的,類似於幾十億年前的地球,所以是初生的。在
正常情況下,群落演替的最終結果使生物量增加。
11.某種植物原產於南美洲,生性喜光,善於攀援,生長迅速,後來引入我國某地,導致入侵地許
多植物被其覆蓋後因缺少陽光而死亡。因為該植物喜光,入侵後當地植物是缺少陽光而死亡,二
者之間是因為陽光發生了競爭,並不是隻有食物才可以引起競爭,陽光也會引起競爭。。但是引
入外來生物不一定對當地生物有害,也可能外來生物不可以在這個地方繁殖下去,也可能是對當
地有利的。另外盲目引種是不對的,再引入喜陰植物不一定可以恢複入侵地原有的生態係統。生
態入侵的原因一般常見的是由於缺乏天敵造成的,而不是基因突變造成的。
12.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位“世界人口日”,人口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
a.16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增長迅速,人口劇增帶來的嚴重後果有環境汙染(環境破壞、生態破壞)、
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降低、可耕地減少)。如果這種現狀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由於資源的限製,
將會導致死亡率上升,人口數量下降。
b.按生態學原理,世界人口增長應該表現為S型增長,該增長與指數式增長產生差別的原因是因為
環境阻力(資源或空間有限)。若地球環境對人類種群的容納量(K)為110億,則全球人口的最適
數量應為55億。
c.我國現階段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製
人口增長過快的趨勢。原因是延長世代長度(延長繁衍一代的時間),減少新生兒個體數,降低人
口出生率。其中計劃生育控製是出生率,降低出生率可以控製人口增長過快的趨勢,而晚婚晚育
則可以有效延長一個世代的時間,也可以有效降低人口的增長速度。
13.生態係統的營養結構是食物鏈和食物網
14.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群落的演替。在一個從來沒有植物覆蓋的地麵,或者是
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
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叫次生演替。
動物群落的演替也與光照條件無關。
15.許多資料上都說,當魚種群數量達到K/2(環境容納量的一半)的時候捕撈魚最佳,但我們老
師說,最佳捕撈時期應該是在K/2到K之間,到底哪種說法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