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選10*3=30
(1).植物體內有機物的運輸
⒈生長素的極性運輸:莖尖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再由根基向根尖運輸。
⒉當生長素濃度達到一定值後就會促進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過來又抑製了細胞的
伸長。生長索和赤黴素促進細胞伸長具有協同作用,乙烯抑製細胞伸長與生長索和赤黴素促進細
胞伸長是拮抗作用。
3.側芽生長素的濃度總是高於頂芽,但是頂芽產生的生長素仍大量積存於側芽部位,說明生長素
是由低濃度到高濃度的運輸,這種運輸方式屬於主動運輸.
⒋為研究植物體內有機物的運輸,某同學做了如下實驗:
①選取兩枝帶有較多不定根和葉的枝條.
②用刀片對其中一枝進行樹皮環割處理.環割部位離不定根的距離約為4厘米,環割樹皮時去掉約
2厘米寬的樹皮(如圖).
③把它們的根分別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麵在環割處下方.
④放在陽光下培養,兩周以後進行觀察.
(1)實驗中對兩枝枝條進行不同處理的目的是作對照;
(2)實驗中該同學“對樹皮進行環割處理”基於的假設是植物體內有機物的運輸在樹皮內.
(3)兩周後,可通過觀察枝條上的不定根或環割切口處的變化來判斷假設是否成立.
5.性激素是脂類,它的合成與內質網有關,並且線粒體供能,再由高爾基體分泌出去。
6.關於植物細胞主動運輸方式吸收所需礦質元素離子,吸收不同礦質元素離子的速率不都相同,
低溫影響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速率。
7.葉肉細胞合成的糖運輸到果實需要ATP提供能量。
8.分泌蛋白首先在核糖體上合成,然後運輸到內質網加工,內質網形成小泡交給高爾基體加工成
熟,然後形成高爾基體小泡和細胞膜融合,最後由細胞膜完成分泌過程。
(2).自然選擇學說
1.某植物種群中,AA個體占16%,aa個體占36%,該種群隨機交配產生的後代中AA個體百分比、A基
因頻率a基因頻率的變化依次為不變,不變;增大,不變.
2.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使種族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3.在英國上生活著一種鳥a,基因型為AA的個體為2000,Aa為2000,aa為6000。當他們遷移到一個
孤島上生存繁衍。請回答:
a.AA在初始時的基因型頻率是20%_,a的基因頻率是70%_
b.當他們遷移到一個孤島上後,由於地理隔離產生生殖隔離,從而形成了另外一種鳥b,造成這
種結果的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c.請問鳥a和鳥b的本質區別是種群中基因頻率發生改變,當把他們在放到同一地區生活時,他們
不能在基因交流了,因為產生了生殖隔離,是兩個物種。
4.教材上說:基因重組也能改變基因頻率,請問,基因重組如何改變基因頻率?
基因重組,使後代具備了多種多樣的基因型,此時,並沒有改變基因頻率。
但這種結果,為環境的選擇提供了來源。通過環境的選擇作用,那怕是使少數個體死亡,也必定
會改變基因頻率。所以,實際上是基因重組加上自然選擇就影響了基因頻率。
5.生態係統多樣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共同進化.因為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基
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係統多樣性,而自然選擇不能說明生態係統多樣性。
(3)培養基
1.在用基因工程技術構建抗除草劑的轉基因煙草過程中,限製酶一般隻切斷DNA分子雙鏈,而煙草
花葉病毒是RNA病毒,DNA連接酶是連接目的基因和運載體,將重組DNA分子導入煙草原生質體是利
用農杆菌轉化法,根據能在含除草劑的培養基上能生長的是轉基因煙草細胞。
2.植物組織培養時在培養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為了提供營養和調節滲透壓。
植物組織培養的培養基中的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含量和比例會影響愈傷組織的生長和分化,
在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要求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比例相當,而在再分化過程中生長素
和細胞分裂素比例高有利於根的分化,比例低有利於芽的分化
離體器官或組織的細胞是已經高度分化了的組織細胞,喪失了分裂能力,所以都必須通過脫分
化才能形成愈傷組織
同一株綠色開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細胞經培養獲得的愈傷組織基因不一定相同,如二倍體的花藥
離體培養得到的個體是單倍體植株,而體細胞組織培養形成的個體是二倍體。
3.植物組織培養生產脫毒苗.組織培養首先選用的是尚未被病毒感染的嫩莖尖端的分生區,經消毒
後,在無菌條件下培養而成.整個過程無細菌或病毒的感染.
4.植物體細胞雜交能解決不同種植物之間由於生殖隔離而不能進行有性雜交的問題。植物體細胞
雜交過程涉及a.使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
b.誘導兩種不同的細胞融合c.選擇利於雜種細胞分裂和分化的培養基
5.一般來說,動物細胞體外培養需要滿足以下條件①無毒的環境②無菌的環境③合成培養基
需加入糖、氨基酸、促生長因子、無機鹽、微量元素等,還需加入血清、血漿等天然物質④動物
細胞培養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其中溫度與動物體溫相近⑤動物細胞培養需要一定的氣體環境
,95%空氣和5%的CO2,其中5%的CO2能調培養液pH
⑷類病毒,細胞分類,藻
1.類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可傳染的致病因子,比普通病毒簡單。類病毒是無蛋白質外殼保護的
遊離的共價閉合環狀單鏈RNA分子,侵入宿主細胞後自我複製,並使宿主致病或死亡。它和病毒與
朊病毒都不屬於單細胞生物。
2.衣藻、草履蟲、葉肉細胞、酵母菌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都具有真正的細胞核。
3.單細胞藻類植物主要有衣藻與矽藻,多細胞藻類植物主要有紫菜、海帶等。
4.藍藻,又叫藍綠藻,大多數藍藻的細胞壁外麵有膠質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類植物中,
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藍藻和細菌一樣屬於原核生物,細胞內無成形的細胞核,隻有DNA
。另外,藍藻細胞內也無葉綠體,但含有一種特殊的藍色色素,藍藻因此而得名。
(5).內環境的穩態
1.a.血漿的酸堿度平衡是內環境穩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b.組織液水分和蛋白質平衡是內環境穩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c.ATP與ATP存在於細胞內,不是內環境的成分,因此細胞中ATP和ADP的平衡不是內環境穩態的重
要組成部分,;
d.血糖平衡是內環境穩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2.胰高血糖素促進肝糖原、脂肪分解使血糖升高,但它不會抑製血糖的去路。
3機體中的免疫係統對維持內環境平衡和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4.食物消化後,才能被小腸所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經主動運輸進入血液,再運輸到全身
各處被機體利用。體液是指人體內的液體,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人體的內環境(細胞外液
)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其理化性質保持相對穩定,如由於機體中含有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等緩衝物質而使pH穩定在7.35-7.45,體溫保持在37℃左右,滲透壓約為770kPa
。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是細胞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條件之一。
5.內環境主要由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組成,正常機體在神經係統、體液、免疫的調節下,通過
各器官、係統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在正常情況下,內環境的各項理化
性質是經常處於變動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適宜的範圍內
。
6.當人進入高寒地區後,人體向外散熱快;同時冷覺感受器及體溫調節中樞興奮性增強,一方麵
使皮下血管收縮、皮下血流量減少而盡量使散熱減慢;同時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有氧呼吸加快
(耗氧量增大)而使產熱相對加快。機體調節的結果是產熱與散熱相對平衡,使人體溫保持相對
穩定,維持機體的穩態。故而體溫下降、耗氧量降低不正確。
7.二氧化碳的排除需要經過細胞內液組織液到達血管血漿。消化係統吸收相關營養物質,循環係
統負責運輸,泌尿係統負責排泄,分工明確,各個係統密切合作維持內環境穩態。
8.什麼是正反饋調節,什麼是負反饋調節,分別舉幾個例子?
負反饋:反饋信息與控製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糾正控製信息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