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4注意事項
(1)使用前要檢查電針機輸出是否正常,通電前應將調節旋鈕撥至零,使用後將輸出調節電鈕等全部關閉。
(2)電針刺激量較強,通電後可產生肌肉收縮,應事先告訴病員。醫者撥開電源時應逐漸從小到大,不能突然增大,以防暈針、彎針。不用直流電,因其易灼傷組織或引起針體電解而發生斷針等意外。
(3)胸部電針時,每對輸出導線應接同側肢體為宜,不應分跨心髒兩側,避免電流回路通過心髒。鄰近延髓、脊髓等部位通電時,電流強度宜小些,以免發生意外。
(4)為了減少機體的適應性、提高效果,可間斷改變電針機的頻率、波型、節律與參數等,其效果更佳。
11.5耳針
耳針是在耳廓穴位用針刺等刺激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具有適應證廣、療效迅速、不良反應少和操作簡便等優點,對疾病的診斷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1.5.1耳廓的表麵解剖
耳廓主要由彈性軟骨少量脂肪及結締組織所構成,外覆以皮膚,皮下有豐富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管分布。耳廓凹麵的皮膚與軟骨膜粘連較緊。耳廓可分為下述部分:耳廓最外圈的卷曲部分稱耳輪,深入到耳腔的橫行突起稱耳輪腳,外上方稍突起部分稱耳輪結節。內側與耳輪相對的隆起部分稱對耳輪,對耳輪向上分叉的上支稱對耳輪上腳,下支稱對耳輪下腳,上下腳之間形成的三角形凹窩稱三角窩。耳輪與對耳輪之間的凹溝稱耳舟,又稱舟狀窩。耳廓前麵的瓣狀突起稱耳屏(耳珠)。耳屏上緣與耳輪腳之間的凹陷稱屏上切跡。外側與耳屏相對的隆起處稱對耳屏,對耳屏與對耳輪之間的凹陷稱輪屏切跡。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稱屏間切跡。對耳輪內側的弧形凹陷部分總稱耳甲,其中當耳輪腳以上的部分稱耳甲艇(耳甲窩)耳輪腳以下的部分稱耳甲腔。外耳道口在耳甲腔內,為耳屏所遮蓋。
11.5.2耳穴的分布
耳穴的分布,基本上有一定的規律。大體上,耳垂部為頭麵區,對耳輪部為軀幹區,耳舟為上肢區,三角窩周圍為下肢區,耳甲腔為胸腔區,耳甲艇為腹腔區,三角窩為盆腔區、耳屏、對耳屏與屏間切跡底部內側為內分泌、皮質下、腎上腺區。這一分區概念可供探尋耳穴的參考。但臨床上探測到的一些反應點,常有超出這一分區的情況。下麵將基本耳穴,作一簡要介紹。
(1)耳垂的正中為眼穴。眼穴的上方有舌穴、後方是內耳穴、後上方為麵頰區、上外側為頜點、上內側為牙點、下方為扁桃體穴。
(2)對耳輪部為軀幹,從上向下彎曲排列,分別為腰椎、胸椎、頸椎、腰椎所占部位較大,頸椎接近對耳輪緣下端。
(3)耳舟為上肢的部位,從上向下排列,分別為指、腕、肘、肩與鎖骨。
(4)對耳輪上下腳為下肢的部位,從上向下排列,上腳分別為趾、跟、踝、膝、髖、下腳為坐骨神經與臀。
(5)耳甲腔與耳甲艇,分別是胸、腹各內髒器官的相應部位。耳甲腔中央是心穴。心周圍是肺與氣管穴。肺和屏間、腦穴之間是三焦穴。耳甲艇中上部是腎穴,腎的下方是小腸穴,腎的內上方是膀胱穴,腎的外下方是胰膽穴。耳輪腳周圍是消化道部位,外耳門後方是口穴,依次為食道、賁門、胃和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等穴。胃和十二指腸的後方是肝穴。肝穴下方是脾穴。
(6)三角窩及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是內生殖器,神門與盆腔穴。對耳輪下腳上緣為交感穴。交感穴稍旁是外生殖器。
(7)屏間切跡的底部是內分泌區。耳屏外側麵稍下是腎上腺穴。對耳屏內下方是皮質下穴,以上3穴區與神經內分泌病證密切相關。
11.5.3耳穴的探查方法
當人體髒腑或軀體有病時,往往在耳廓上的相應部位出現反應點。反應點須仔細探查才能確定,因各人耳殼形狀有差異,又因病情不同,反應點的出現亦會有變異。臨床上不能隻看耳穴圖及模型來對號入座。其探查方法如下。
(1)觀察法:觀察耳廓上的病變相應區,如有變形、變色、丘疹、脫屑、結節、充血、凹陷等陽性反應物。這些反應部位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壓痛,電阻較低。
(2)按壓法:在病人耳廓懷疑有病變的部位,用探針、火柴梗、毫針柄等物體,以輕、慢、用力均勻的壓力尋找壓痛點。當壓到敏感點時,病人會有痛、皺眉、閃躲等反應。
(3)電測法:是通過耳穴探測儀測定耳穴的電阻、電位、電容等變化。多數患者相應耳穴的電阻低,這些低電阻穴位,導電量增高,故又稱“良導點”。這些良導點上,病員會感到刺痛,或者通過儀表上反映出來音響,指示信號等來確定耳針的治療點。
11.5.4耳針的應用
(1)選穴處方:
①根據疾病的相應部位選穴:如胃病選胃穴,肩痛選肩穴,眼病選眼穴。
②根據中醫理論選穴:以髒腑經絡學說為主要依據選取相關耳穴。如皮膚病選肺穴(肺主皮毛),還可選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裏”;耳鳴選腎穴(腎開竅於耳);偏頭痛選膽穴,因膽經循行於側頭部。
③根據現代醫學知識選穴:如高血壓選降壓溝;神經官能症選皮質下;內髒功能失調選交感;月經病選內分泌;另外腎上腺穴可有消炎、消腫、抗過敏等功用,亦可辨病或對症選用。
④根據臨床經驗選穴:如目赤腫痛選耳尖穴;癲狂選神門穴;牙痛選齒穴等。
(2)常見病證處方舉例:
①感冒:肺、內鼻、對屏尖。
②咳嗽:肺、氣管、神門。
③頭痛:額、枕、緣中。
④眩暈:腎、肝、內耳、神門。
⑤胃痛:胃、肝、脾、三焦。
⑥遺尿:腎、膀胱、三焦。
⑦月經不調:內分泌、皮質下、盆腔。
⑧神經衰弱:心、腎、肝、神門。
⑨蕁麻疹:肺、腎上腺、肝。
落枕:枕、頸、頸椎、鎖骨。
坐骨神經痛:臀、盆腔、坐骨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