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三棱針
11.1.1針具
針身是三棱形,針尖鋒利,針柄呈圓柱形的針具。
11.1.2操作方法
有點刺、散針和挑刺法3種。
(1)點針法:古代稱為“絡刺”,即用三棱針刺絡脈,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操作時,醫者右手持三棱針,如執筆樣。對準所刺部位,迅速地刺入1分許,並立即出針,以出血為度。出血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血止即可。點刺臨床應用較廣,見適應證。
(2)散刺法:又稱“圍刺法”,是對患處局部或紅腫部位的周圍,呈環形向中心點刺,針刺次數視證情而定,見適應證。
(3)挑刺法:醫者左手捏起患處皮膚或將被刺部位兩側的皮膚固定,右手持針,挑破皮膚,出血即可。或將針深入皮下,針身傾斜並向上輕提、搖擺或旋動,最後亦可挑斷部分纖維組織,挑後用消毒敷料覆蓋。
11.1.3適應證
三棱針刺血有通經活絡、散瘀消腫、開竅泄熱等作用,適用於各種邪氣偏盛的實證、熱證、血脈不通及疼痛等證。如高熱、神昏、中暑、中風閉證、咽喉腫痛、目赤腫痛、丹毒、癤腫、多發性毛囊炎、頑癬、疳積、久痹、頑痛等。
11.1.4注意事項
(1)注意消毒,以防感染。
(2)宜輕,宜快,宜淺不宜深,出血量適度。防止刺傷大、中動、靜脈。
(3)體質虛弱者,孕婦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都不宜刺血。
11.2皮膚針
11.2.1針具
皮膚針又名“梅花針”和“七星針”,是用7枚不鏽鋼短針,安裝在一蓮蓬狀的針盤上,再裝上1個6~8寸的長柄製成。
11.2.2操作方法
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手握針柄的後段,用腕力進行彈刺,叩打在皮膚上,立即提起,反複進行。可分弱、中、強3種不同刺激量。弱刺激,是指所叩之皮膚局部略有潮紅,無明顯痛感,適用於體虛、小兒患者。中刺激是指皮膚有明顯紅痕,但不出血。一般常見病多采用中刺激。強刺激可叩至皮膚出血,出血後還可加拔火罐,用於實熱證、血瘀證、久痛、劇痛、頑癬、痹證等。
11.2.3叩刺部位選擇
(1)循經叩刺:即按經絡循行路線(與病證相關的經絡)叩刺。
(2)按腧穴叩刺:即按與病證相關的腧穴叩刺。
(3)局部叩刺:即在病變局部範圍內叩刺。
11.2.4適應證
(1)神經官能症、高血壓、失眠等,叩刺上背部,胸1~5椎旁兩側1厘米、2厘米、3厘米的3條縱線上。
(2)胃腸病、尿失禁、婦科病等,叩刺相應的腧穴上。
(3)皮膚病、瘀血腫痛、斑禿等,叩刺在局部。
11.2.5注意事項
(1)針尖必須平齊、無鉤,叩刺時針尖應垂直而下,以減輕疼痛。
(2)針具及叩刺局部皮膚均應消毒,重叩後,局部皮膚應消毒,防止感染。
(3)局部有外傷及皮膚破損者,忌用。
11.3皮內針
11.3.1針具
皮內針是用一種特製的圖釘型和麥粒型兩種小針,刺入皮內,並作較長時間的固定留置或埋藏,又稱“埋針”。利用其持續的刺激作用,來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有“圖釘型”及“麥粒型”兩種。
11.3.2操作方法
用鑷子或血管鉗夾住已消毒過的針柄,刺入已消毒過的預定部位皮內,針柄留在皮膚外麵,再用膠布固定。在埋針過程中,可定時用手指按壓,以加強針感,提高療效。
11.3.3適應證
臨床多用於某些需要久留針的某些慢性、頑固性疾病,如頭痛、三叉神經痛、牙痛、胃痛、痛經、風濕痛、失眠、遺尿、咳喘等。麥粒型皮內針適用於人體各部的腧穴或壓痛點上。圖釘型皮內針適用於耳廓部埋藏。
11.3.4注意事項
(1)埋針時間根據病情,季節的不同來確定。熱季汗多,易引起感染,可埋針2天左右;冬季視病情需要可延長5~7天。
(2)避免在關節處埋針,妨礙活動,易產生疼痛。
(3)皮膚有化膿性炎症或破損處,不宜埋針。
(4)埋針期間,一旦出現局部發熱、腫脹、疼痛即是感染現象,應及時取出埋針,如在耳部尤應注意,針眼處塗擦2.5%碘酊或紫外線照射。
11.4電針
電針是針刺刺激加上電針機所輸出的電流刺激,具有疏通經絡及調和氣血的作用。它的優點是可控製刺激量的大小,並能長時間保持針刺感應。用於針刺麻醉有獨到之處,並可取得良好效果。
11.4.1器具
包括電針機和針具兩種。電針機的種類較多,以半導體元件裝製的應用最方便。它的優點是體積小、重量輕、耐震、省電、不受交流電源限製,使用安全。
常用的電針機所輸出的電流(電脈衝)一般是雙向的尖波,也有雙向的方波或正弦波。
亦有電針機,如G6805,注有密波、疏波、疏密波、連續波、斷續波等,各有其作用和主治。電脈衝頻率可從每分鍾幾十次至每秒鍾幾百次不等。臨床應用頻率以變量、刺激量靈活掌握為宜。人體電針有效刺激,最小為0.5伏,最大為13伏,一般為3~5伏,輸出電流強度小於1毫安。
電針的針具,一般選用26~28號的不鏽鋼毫針。為了集中在某一點上放電,亦可在針體上塗一層高強度絕緣材料,針尖一小段不塗,這樣可集中放電。
11.4.2操作方法
先將毫針刺入,然後檢查電針機,並把輸出電位器調至零,再將兩個導線分別連接在兩根毫針針柄上。打開開關,選擇所需的頻率和波型,逐漸調大輸出電流至所需的電流量,以病人能耐受為度。通電後病人會產生酸、麻、脹、重、熱等感覺和肌肉節律性地收縮。如電針時間較長,病人會逐漸產生適應性,刺激感應變弱,此時可適當增加刺激強度,亦可改變波型或頻率,或可采用間斷通電方法,以保持電針的效應。11.4.3適應證
電針對神經肌肉有明顯刺激作用,故多選有神經幹通過的穴位及肌肉神經運動點。電針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並有明顯的止痛功用。臨床多用於神經肌肉病證,如腦血管病後遺症的偏癱、小兒麻痹後遺症、外傷性截癱、坐骨神經痛、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神經麻痹和疼痛性疾病等,還可用於針刺麻醉。由於波型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一般認為密波(50~100次/秒)對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產生抑製作用,用於鎮靜、止痛、緩解血管和肌肉痙攣及針刺麻醉等;疏波(2~5次/秒)有興奮作用,引起肌肉收縮,提高肌張力,用於肌肉癱瘓、關節、韌帶、肌腱勞損等;疏密波有改善血液循環、滲出液吸收、止痛等作用;斷續波是有節律性地斷續出現的疏波,能提高肌肉組織的興奮性,多用於癱瘓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