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反應:皮質下、腎上腺、三焦。
(3)操作方法:
①探尋反應點和消毒:診斷後擬定處方,用探針或耳穴探測儀在耳廓上探尋,找到壓痛點或低電阻點就是針刺的耳穴,做好標記,用2%碘酒,然後用75%酒精脫碘。
②針刺方法: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短毫針進針,深度以穿進軟骨但不透過對側皮膚為度。針刺時多數病員有明顯痛感,亦有脹、麻、酸者,有針感者療效較好。若無針感者,可調整針刺方向即可出現針感。
③留針和出針:留針一般15~30分鍾,痛症可延長留針時間1~2小時或更長。留針時間可間歇撚針。出針時,用幹棉球壓迫針孔,防止出血或用碘酒塗擦1次,以防感染。對某些慢性病證,短時難以見效者,可用撳針膠布固定,春秋可留針2~3天,冬季可留針1周左右,夏季炎熱、汗多,留針不宜過久,須防感染。此外亦可用磁珠、綠豆、中藥王不留行籽等代替撳針。
(4)注意事項:
①耳廓軟骨如因消毒不嚴,則易受感染,感染後對一般抗生素不敏感,所以炎症就會迅速蔓延發展,形成化膿性骨膜炎時,後果更為嚴重。並應及時用紫外線照射感染區。耳廓凍傷和炎症部位禁針,以免炎症擴散。
②如因體虛、疲勞、饑餓、精神緊張者,發生暈針時,及時處理。
③妊娠期最好不針,對有習慣性流產史的孕婦禁針。
④耳針雖然適應證廣,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對某些病證療效往往不易鞏固,還需與其他療法配合應用。
11.6頭針
頭針,是針刺頭部的特定刺激區,即按神經解剖大腦皮層功能定位,劃分出相應的刺激區,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臨床多用於腦源性疾病。
11.6.1刺激區的定位和主治
為了較準確地劃分刺激區,設兩條標準定位線。
前後正中線:由兩眉間中點,經過頭頂至枕外粗隆尖端下緣的連線。
眉枕線:由眉中點上緣,經過頭側麵至枕外粗隆尖端的連線。
(1)運動區:
①部位:上點在前後正中線中點向後移0.5厘米處;下點在眉枕線和鬢角發際前緣相交處。如鬢角不明顯,可從顴弓中點向上引垂直線,此線與眉枕線交叉處向前移0.5厘米為下點。上下兩點連線即為運動區。運動區又分為上、中、下3部。
②主治:
運動區上1/5,治療對側下肢癱瘓。
運動區中2/5,治療對側上肢癱瘓。
運動區下2/5,治療對側中樞性麵神經癱瘓,運動性失語,流口水,發音障礙。
(2)感覺區:
①部位:自運動區向後移1.5厘米的平行線即是本區。
②主治:
感覺區上1/5,治療對側腰腿痛、麻木、感覺異常、後頭頸項部疼痛和耳鳴。
感覺區中2/5,治療對側上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
感覺區下2/5,治療對側麵部麻木、偏頭痛、顳頜關節炎等。
(3)舞蹈震顫控製區:
①部位:自運動區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線即是本區。
②主治:舞蹈病,震顫麻痹及震顫麻痹綜合征。
(4)暈聽區:
①部位:在耳尖上1.5厘米處,向前、後各引2厘米的水平線上。
②主治:眩暈,耳鳴,聽力下降。
(5)言語二區:
①部位:在頂骨結節後下方2厘米處為起點,平行於前後正中線,向下方引3厘米長的直線。
②主治:命名性失語。
(6)言語三區:
①部位:暈聽區中點向後引4厘米長的水平線。
②主治:感覺性失語。
(7)運用區:
①部位:從頂骨結節起分別引一垂直線和與該線夾角為40°的前後兩線,長度均為3厘米。
②主治:失用症。
(8)足運感區:
①部位:在前後正中線的中點旁開左右各1厘米,平行於正中線,向後引3厘米。
②主治:對側下肢癱瘓、疼痛、麻木,急性腰扭傷,夜尿,皮層性多尿,子宮下垂等。
(9)視區:
①部位:在前後正中線的後點旁開1厘米處的枕外粗隆水平線上,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4厘米長直線。
②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
(10)平衡區:
①部位:在前後正中線的後點旁開3.5厘米處的枕外粗隆水平線上,向下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4厘米長直線。
②主治:小腦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礙。
(11)胃區:
①部位:從瞳孔直上發際為起點,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2厘米長直線。
②主治:胃脘痛,上腹不適。
(12)胸腔區:
①部位:在胃區與前後正中線之間,發際上下各引2厘米長直線。
②主治:哮喘,胸部不適等。
(13)生殖區:
①部位:從額角處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2厘米長直線。
②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等。
11.6.2操作方法
根據不同疾病,選定刺激區,病員采取坐位或臥位,分開頭發,常規消毒,選26~28號不鏽鋼針,2~3寸長針為宜。針刺要求:
(1)快速進針:針尖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層,然後沿刺激區快速推進到相應的深(長)度,亦可撚轉進針。
(2)快速撚轉:術者肩、肘、腕關節、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狀,用拇指掌側麵與食指橈側麵捏住針柄,然後以食指掌指關節不斷伸屈,使針體來回快速旋轉200次/分左右,持續撚轉1~2分鍾,留針5~10分鍾後,用同樣方法,再撚2次,即可起針。快速運針患者有較強與不同性質針感出現。亦可用電針代替上述手法。
(3)療程:一般每天針刺1次或隔天1次,10~15次為1個療程。隔1周左右,再繼續下1個療程。
(4)注意事項:
①因頭發易藏汙物,故應嚴格消毒,以防感染。
②因刺激較強,留針時間長時,應觀察表情,以防暈針。
③出針後,要用消毒幹棉球壓迫針孔,以防出血。
④如有高熱、急性炎症、心力衰竭等,不宜進行頭針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