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法,是選用適宜的針具,刺進機體的腧穴,使用不同的手法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所用的針具有毫針、皮膚針、三棱針、皮內針等,而以毫針為主,分別介紹如下。
9.1毫針基本知識
9.1.1毫針的結構和規格
毫針是針刺治病的主要針具,臨床上應用最廣。製針材料有金、銀、合金等,現多采用不鏽鋼針。毫針的結構共分5個部分:以銅絲或鋁絲緊密纏繞的一端稱針柄;針柄末端稱針尾;針的尖端鋒銳的部分稱針尖;針柄與針尖之間的部分稱針身;針柄與針身的連接處稱針根。
毫針的長短、粗細規格,是指針身而言。常用的毫針有多種規格,其針身的長短和粗細見。
臨床上以28~30號的1~3寸長的毫針應用最廣。
針具不用時應妥善保藏,可放在墊有數層紗布的盒子內,或兩端塞有幹棉球的針管裏,以保護針尖不受損壞。使用前後,要做針具的檢查,針尖是否帶鉤、變鈍,針身和針根有否彎曲、缺損及折痕。如發現問題,應及時修理,對不合規格的應剔除不用,以防斷針。
9.1.2針刺法的練習
由於毫針針體細軟,如不經過練習,很難做到進針和隨意進行各種操作。而且會因為手法不熟練引起進針疼痛和不易得氣及應有的針感,而影響療效。因此,在臨床應用之前,要經常進行練習。
(1)疊紙或棉紗球練習:用草紙折疊紮成5厘米×8厘米大小,厚約2厘米的紙塊。用毫針撚轉刺入。經常進行指力練習。用棉花,棉紗線和舊布等裹紮成直徑6厘米左右小球。反複進針,並做撚轉提插等動作,以練習指法。
(2)自身試針:通過以上兩種方法練習後,達到一定進針指力和掌握了基本技能後就要在自己身上試針,才能體會到進針手法及針感情況,有利於臨床應用。
9.1.3針刺前的準備
(1)檢查用具:在針刺治療前,必須先檢查所有的各種針具器械。如毫針、針盤、鑷子、火罐、消毒棉球、艾絨、75%酒精或1.5%碘酊、1%龍膽紫等是否準備齊全。
(2)選擇體位:患者體位是否適宜,對於正確取穴、針灸操作,較久留針以防止針刺意外,均有臨床意義。基本體位有以下5種:
①仰臥位:適用於頭麵、胸腹部及四肢前側的腧穴。
②側臥位:適用於身體側麵的腧穴。
③伏臥位:適用於後頭、項、背、腰骶及下肢後側的腧穴。
④仰靠坐位:適用於前頭、麵、頸、胸及四肢的腧穴。
⑤俯伏坐位:適用於後頭、項及背部的腧穴。
(3)消毒
①針具消毒:有多種方式,根據具體情況選用。
高壓蒸氣消毒:將針具用布包好,或裝在試管、針盒裏,放在高壓蒸氣鍋內消毒,一般151.99kPa(1.5個大氣壓),120℃高溫下,20分鍾以上。
煮沸消毒:將針具放入清水中,加熱煮沸20分鍾,此法簡便有效。
藥物消毒:將針具放入75%酒精內浸泡30分鍾以上,取出擦幹使用。
②皮膚消毒:在患者需要針刺部位的體表局部進行,一般用血管鉗子或鑷子夾住75%酒精棉球進行,擦時先從中間向外繞圈進行,必要時要另取酒精棉球重複進行。
醫生雙手在施術前,先用肥皂水洗手擦淨,再用酒精棉球塗擦後方可進行。
9.2毫針刺法
毫針刺法是指從進針到出針的全過程,有很高技巧和規範的操作要求。曆代醫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總結出多種手法,為臨床應用。
9.2.1進針法
針刺操作,一般是雙手協作,姿勢正確,才能操作順利。兩手各有分工,右手持針,進行操作,稱為刺手;左手按壓在穴位周邊,協助針刺,稱為押手。《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難經·七十八難》說:“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標幽賦》說:“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1)指切(爪切)進針法:用壓手的拇指或食指甲按壓在腧穴上,右手持針,針尖緊靠指甲緣刺入腧穴。適用於短針進針。
(2)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對準腧穴,當押手拇、食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腧穴。此種方法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3)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兩指將腧穴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易於進針。此種方法適用於皮膚鬆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兩指將腧穴的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上端或側麵刺入。此法適用於皮膚較薄的穴位,如頭麵部的印堂等穴。
9.2.2針刺的角度和深度
在針刺過程中,正確掌握針刺的角度和深度,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防止意外事故發生的重要一環。
(1)針刺的角度: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麵構成的夾角。一般有直刺、斜刺和橫刺3種。
①直刺:垂直刺入,針身與皮膚呈90°,全身的腧穴,大多數可以直刺。
②斜刺:傾斜刺入,針身與皮膚呈45°角左右。適用於肌肉較薄或深部有重要髒器或不適宜於直刺、深刺的腧穴。
③橫刺:又叫沿皮刺。針身與皮膚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適用於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2)針刺的深度: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體內組織的深淺度。一般以有針感又不傷及重要器官為原則。臨床上根據病情、體質、部位等而定。如老年體弱、小兒稚嫩之體,形體瘦小以及頭、麵、背部等處宜淺刺;青壯年體壯形肥者,以及四肢、臀腹等處可適當深刺。
針刺的深度與角度密切相關,如啞門穴既應注意深度又應注意角度。還有眼、耳區、八穴、胸背和重要髒腑器官等部位的腧穴,都應注意角度與深度兩者的關係。
9.3行針與得氣
行針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了使患者產生針刺感應,而施行一定的手法。得氣亦名針感,是指針刺後患者有酸、麻、脹、重等感覺,或沿一定部位、一定方向擴散傳導等感應。同時醫者的指下有一種沉緊的感覺。若不得氣,醫者感到針下空虛,患者亦無酸、麻、脹、重等感覺。《標幽賦》說:“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鉺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得氣與否以及氣至的快慢,直接關係到針刺治療效果和預後。一般而言,得氣快時,療效好;得氣慢時療效差;若始終不得氣,則可能無效,預後也不良。《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金針賦》還說:“氣速效速,氣遲效遲。”
因此,得氣與否,是針刺的重要環節,是針灸治療的關鍵。臨床上行針的手法分為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兩種。
9.3.1行針的基本手法
基本手法是一切針刺手法的基礎,常用的有提插法和撚轉法兩種。
(1)提插法:當針穿過皮膚後,針身在腧穴上進行上提下插,稱之提插。其方法是在針刺達到一定深度施行,其指力、幅度不宜過大,否則易產生局部痛感或局部損傷以致出針後留有後遺針感等。
(2)撚轉法:進針達到一定深度後,刺手執針,進行一前一後交替轉動。撚轉的幅度180°~360°。撚轉頻率每分鍾約幾十次至200次。應注意不能單向撚轉,否則肌纖維易纏住針身而產生滯針和疼痛。
9.3.2輔助手法
針刺操作時,為使針刺容易得氣或取得較好針感,除運用基本手法外,還有以下幾種輔助手法。
(1)循法:用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方向或針刺腧穴的四周,輕柔徐緩地上下、左右循按或循攝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氣時用之,有行氣、催氣之功,若針下過於沉緊時,用之可宣散氣血,使針下徐緩。
(2)刮柄法:進針得氣後,以拇指(或食、中指)抵著針尾,以食指(或拇指)指甲由下而上,來回頻頻刮動針柄的方法。此法可加強針感並使之擴散。
(3)彈柄法:是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以食指輕輕彈動針柄的方法。《針灸問對》說:“如氣不行,將針輕輕彈之,使氣速行……故曰彈以催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