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熱浪災難故事歐洲熱浪慘劇(1)(2 / 3)

高溫熱浪也使各國的農業遭受了重創,以葡萄種植聞名的法國,境內的葡萄嚴重減產,在一些地區,葡萄的收成甚至不到往年的50%。而葡萄的歉收,又嚴重地影響到了法國的紅酒產業,導致當年的紅酒產量比往年減產了至少30%。

非洲高溫熱浪

非洲的全稱是阿非利加洲,它的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在灼熱的陽光照射下,非洲大部分地區常年熱浪滾滾,持續高溫天氣頻頻造成特大幹旱。

2011年夏季,有非洲之角之稱的非洲東北部便遭遇了一場特大幹旱,上千萬人飽受幹旱和饑餓的肆虐。

幹旱的非洲之角

非洲之角包括吉布提、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裏亞和索馬裏等國家,總麵積約200萬平方千米,人口9000多萬。按照其地理位置,非洲之角又被稱為東北非洲,它實際上是東非的一個半島,位於亞丁灣南岸,向東伸入阿拉伯海數百千米。

非洲之角到赤道和北回歸線幾乎是等距離的,也就是說,它與赤道的距離很近。我們都知道,地球上其他靠近赤道的地方都陽光熾烈、降雨充沛,但非洲之角盡管靠近赤道,但這裏除了陽光熾烈之外,卻沒有充沛的降雨。老天似乎對這裏特別苛刻,每年熱帶季風到達這裏時,已經剩下不多的濕氣,因此,非洲之角的大部分地區降雨稀少。

非洲之角還是全球少有的高溫之地,埃塞俄比亞的達洛爾地熱區是世界上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這裏平均氣溫高達34.4℃,目前全球還沒有發現哪個地方的平均氣溫比這裏高。此外,紅海沿岸地區也是世界上溫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其中7月氣溫達41℃,即使1月,氣溫也有32℃左右。

降雨稀少,氣溫偏高,導致這裏的植物生長極其困難,而且時常發生可怕的旱災。

非洲之角遭大旱

非洲大部分地區一般隻有兩個季節,即旱季和雨季。雨季到來時,老天降下甘霖,從而使旱季裏飽受肆虐的生命煥發生機。但2011年雨季到來時,非洲之角卻沒有如期降下大雨。沒有雨水滋潤和降溫,廣袤的大地一片焦渴,那些在旱季中好不容易挺過來的生命,在高溫的炙烤下很快枯萎了。

這場60年來最嚴重的幹旱,使得非洲之角的索馬裏、肯尼亞、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亞大部分地區受災,1200多萬人遭受幹渴和饑荒,其中受災最嚴重的國家是肯尼亞。

讓我們隨著時間順序,一起去看看熱浪和幹旱下觸目驚心的鏡頭——

7月22日,在肯尼亞北部的伊西奧洛地區,炎炎烈日之下,一名桑布魯名族婦女頭頂水桶去取水。她家附近的水源已經完全幹涸,為了取水,她每天必須走幾千米的路。在取水的路上,和她一樣頭頂木桶的人們,最擔心的一件事,就是在路上被曬暈或體力不支倒地。

8月5日,在肯尼亞北部的卡麗莎地區,牧民們將牛群趕到荒漠地區放牧。這些荒漠地區極度缺水,放眼望去,地上黃塵滾滾,幾乎看不到一點綠色。由於較長時間沒有吃到鮮嫩的青草,這些牛極度瘦弱,它們在烈日下喘著粗氣,有的老牛走著走著,栽倒在地便再也爬不起來了。家畜大量熱死、渴死的同時,斑馬、牛羚、大象等野生動物更是頻頻死亡,大草原上,隨處可見森森白骨,景象令人心驚。

8月13日,在索馬裏首都摩加迪沙的一處魚市附近,兩個孩子坐在蔭涼處,無精打采地玩著龜殼。這些龜殼是他們從一個幹涸的池塘裏撿到的。由於天幹無雨,在烈日暴曬之下,許多河流和池塘幹涸,露出了幹裂的底部,無處可逃的水生動物們被全部活活幹死,很快便隻剩下一堆堆白骨。

8月17日,在肯尼亞北部姆溫吉地區的蒂亞村,村民們將幹涸的河床挖開,希望能找到水。河床被挖了很深,水依然不見蹤影,好不容易有一個深坑浸出了一丁點渾濁的水,馬上有幹渴的村民將水舀出來,直接倒進了嘴裏……

饑餓的非洲之角

高溫幹旱不但烤幹了大地上的水,還使得廣袤的地區充滿了饑餓,尤其是飽受戰亂之苦的索馬裏,更是陷入了“非洲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8月15日,非洲聯盟將這一天定為索馬裏日,以提醒國際社會關注索馬裏狀況和非洲之角的饑荒。

幹旱和食品短缺迫使難民們不得不遠走他鄉。這年8月,一位叫法圖瑪的女人帶著4個孩子,花了一個半月從索馬裏走到達達布。當他們到達達達布時,孩子們的腳上沾著沙子,皮膚皸裂,滲出鮮血。法圖瑪說:“天氣酷熱,沒有避難地。我離開在索馬裏的丈夫,不知道還能不能見到他。”據這名母親介紹,她所在的村莊和鄰村的水井都幹涸了,她喂養的15隻山羊一隻接一隻地渴死、餓死。沒有吃的,她隻得帶著孩子們出門討要食物,但無論走到哪裏,周遭都是和自己境況相似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