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閭山岩廟與文殊(2 / 3)

登善亭

亭子的名稱是由“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中衍化來的,意思就是說人做好事是十分困難的,它既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從零做起,又要一步一步努力地艱難付出。亭柱所懸楹聯為閭山詩人徐長鴻先生撰,遼西書法家任國翥先生書。聯雲:“善德要求真,舉步須登千級路;利名終是幻,洗心且看一亭雲。”亭中石上有碑文,記載明萬曆年間重修青岩寺之事。

南極仙翁

壽神——南極仙翁是由漢白玉雕刻而成,他右手持龍頭拐杖,左手托壽桃,右側立有一梅花神鹿。老壽星慈眉善目,笑迎八方四海遊客。該神像是由阜新信士孫全文、孫全武、孫全金三兄弟敬請。

藥師佛殿

走過登善亭便到了藥師佛殿,殿內供奉的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與左右兩邊的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合稱為東方三聖,又稱藥師三聖。據說藥師佛曾發下12條宏大的誌願,主要有除去一切眾生病,令身心安樂,使眾生解除劫賊橫難,使饑渴眾生得以上食,使貧乏無衣食者得衣食,轉女為男等渡一切苦難。故信士們認為他能使眾生離苦得樂,去憂解難,消災延壽。因此,又稱他為消災延壽藥師佛。

猴石

在藥師佛殿西南,去上院的半山腰處,有一巨石迎麵而立,高約3米多,其狀類猿,稱為“猴石”。宛如蹲在道旁恭候遊客一般。

龜石

離猴石不遠處,路邊有一龜形石,高3米,長4米,寬2米,形如龜,因此稱之為“龜石”。神話傳說,它是東海龍王敖光手下守護渤海的大將軍,特派來守青岩山的。

進香殿

經過讀書軒,走過半步階,前麵隱映在林中的佛殿便是進香殿,俗稱中院。殿內供奉的是觀音菩薩的站像,左為善財,右為龍女,也是歪脖老母的原身塑像。在此燃一柱香就是給老母報道的意思。同時進香殿也供年邁體衰步履艱難的信士在此望山朝拜。

老虎洞

站在進香殿向西南嶺上望去,可以看見一個幽深的石洞便是老虎洞。洞口寬約5米,洞深10米,洞內寬7米,係天然形成,有一人造“猛虎”守在洞中。在清朝以前,閭山青岩寺一帶老虎經常出沒,現如今老虎早已絕跡,但遊人看到黑黝黝的虎洞,猶有望而生畏之感。

龍飲澗

青岩寺上院有天然泉水三處。東邊的一處名曰“龍飲澗”,是峰頂上的一股泉水飛流而下形成的瀑布,落入澗中水池內。古人在澗壁上刻有“玉龍飲澗”,“天與甘露”和“聖水池”摩崖,雖年深日久,但還可依稀辨認。西側還有一泉,從上部懸崖石縫中流入井底,為寺僧食用井,俗你“寶井”,這兩處泉水,為滲山水,甘洌可口,冬不封凍,四季不涸,在這懸岩陡壁間,能有此雙泉水,可稱奇景,據化驗此泉水為優質滲山水,無味無害,雖不能消災治病,但搓手洗臉,可風塵頓消,沉澱後,可以食用。山頂還有一泉,和這兩個泉水相似。

十不全亭

十不全亭內供奉的是一尊殘疾佛像,稱為“十不全”。他是民間神祇,他原為英俊健康之青年,因看到民間多疾病,立誌學醫,在自己身上試針試藥,受盡折磨成了一個殘疾人。為了紀念他敢於為中國醫藥獻身的精神,故而千百年來民間百姓奉以香火以示紀念。

老母洞

老母洞是一座天然加人工鑿成的石洞,洞深5。5米,寬高各4米,洞口高1。8米,洞內供奉的是觀音菩薩

像,通稱“觀音老母”,因稱此洞為“觀音老母洞”,簡稱“老母洞”。“老母”像用花崗岩雕成。奇怪的是,各地寺廟觀音像眾多,不論座像或站像,頭部都是正麵的,不偏不倚,然而此洞的觀音像,頭向一側傾斜,故稱“歪脖老母”。“老母洞”內,“老母”端坐在神台上,神誌端祥,目視前方,手托玉瓶,一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神態。石像雕工精湛,造藝頗深。兩旁塑有善財童子和龍女像,兩側神台上還塑有十八羅漢像。佛龕有一副楹聯寫的是:“白蓮台上慈悲主,紫竹林中自在佛”。洞口上端的橫額刻有“虛無真境”四字。人們把“歪脖老母”看作是“吉祥”、“美好”的象征,表達人們祈求吉祥幸福,消災除惡的願望。千百年來,老母香火不斷,前來降香、朝拜、許願、還願、遊覽、觀光者絡繹不絕,因此,關於老母靈驗的傳說不絕於耳。

仙人橋和藏寶洞

在老母洞東側是半壁樓。過半壁樓,有一處獨石橋,橋長1。5米,寬僅盈尺,橋下懸空,淵深壁絕,不說人行,就連猛獸也難通過,一失足便會粉身碎骨。令人見之,無不目瞪口呆,大驚失色。凡人無法通過,因稱石板橋為“仙人橋”。橋東“藏寶洞”有一間房屋大小。傳說,洞內藏有青岩寺鎮山之寶和珍貴經書文物,因稱石洞為“藏寶洞”,是青岩寺的又一奇妙景觀。

文殊院

文殊院是青岩寺風位置最高的一座佛殿,殿內供奉的是大智文殊佛,佛教認為文殊菩薩以智慧第一,辨才第一,學問深廣,被稱為大智。每到中高考到來之際,許多學子的父母都為自己的子女求學求智慧,以考取更高的學府。

青岩奇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