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大決戰(2)(2 / 3)

將軍金甲箭攢蝟,戰士鐵衣汗流雨。火龍熺焰絳天衢,燧象豗煙煎地府。鯨鯢既翦欃槍落,革木熙陽魚出釜……”(《贈杜安道》)最後的親征。

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四日,朱元璋引得勝之師由湖口回到應天。

幾天後,他帶領眾將祭告了神廟,隨之大封群臣。其中以常遇春、廖永忠等人功勞最大,被賞賜了大量田產,其餘的有功將士也各有封賞。

為盡快解決陳友諒的殘部,朱老大一麵命李善長、徐達、鄧愈等留守應天,一麵則又親率常遇春、康茂才、廖永忠、胡廷瑞等開赴武昌。

就在同時,已經投降了張士誠的謝再興帶領著張家軍進犯東陽,左丞朱文忠率兵抵禦。文忠麾下的部將夏子實、郎中胡深為前鋒,他們與張家軍遭遇於義烏。兩軍剛一接戰,文忠就親自帶著精銳的騎兵截擊敵人後方,一陣衝擊之後,老謝領著隊伍大敗而去。

胡深向文忠建議:諸全乃是浙東的藩屏,諸全不守,則衢州不能支持。最好在距離諸全五十裏的五指山下修築一座新城進行防禦。

這邊,朱元璋聽到謝再興部來犯,急忙派出使者到文忠那裏,建議他再修一座城池進行防守。可這邊使者剛到,那邊諸全新城已經破土動工了,因為文忠在此前已采納了胡深的主意。

不久,張士誠手下大將李伯升率軍大舉進犯諸全,號稱六十萬。不過,當張家軍來到已經修得差不多的新城之下時,看到堅固高大的城牆,隻得悻悻而返。

當這一好消息傳到朱老大那裏時,他為了嘉獎胡深的先見之明和築城之功,特賜之名馬。

也就在這一月,張士誠稱“吳王”。

他之所以這麼急著稱王,是要應那句“試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國”的童謠。而第二年,朱元璋也稱了“吳王”,據說也還是為了應這句童謠。

因為,早在至正五年(1345年),江淮、荊楚地區就流傳著這樣一首童謠:“富漢莫起樓,窮漢莫起屋,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國。”(《元史·五行誌》)這“羊兒年”,有兩種說法,一是指至正十五年,就在那一年,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為小明王,舉起造反大旗;另一則是指至正二十七年。至於“吳家國”,最早的版本很可能是“無家國”,那意思是指將要天下大亂。但不知被誰這樣一改,意義就完全不同了,預言吳國將要興起——所以,張士誠和朱元璋都搶著把吳王的帽子往自己頭上扣。

十月,朱元璋的大軍到達武昌附近,他們馬、步、舟水陸並進,但沒有強攻武昌,而是采取“長圍戰法”。朱老大命常遇春等分兵於四門立柵以圍之,又於江中聯舟為長寨,以絕敵人出入之路。另外,還分兵攻取了漢陽、德安等州郡,對武昌形成重重包圍。

這種戰法,對於困守堅城的敵人是最有效的,如果沒有外援,十之八九都會因拖耗不起而棄城投降。

這一圍就到了十二月,朱老大要回應天了。臨行前,他還特別囑咐常遇春:城中的敵人如同被困在牢籠中的狐狸,想出來已不可能,時間久了他們自然會降服。如果他們要突圍的話,你們千萬不要出戰,隻要堅守好自己的營柵就行了!”

轉眼就到了至正二十四年正月,在李善長、徐達等人的一再固請下,朱元璋終於同意即吳王位,一切看起來水到渠成。

當然,事前也少不得群臣幾番勸諫和朱元璋幾番推辭的表演,雙方給出的都是堂堂皇皇的大道理。

不過,一切表演都會適可而止。“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該出手時就出手,更何況現在已經真到“天命所歸”的時候了。

吳王登基大典,伴隨的是一應典章製度的設立。草擬這個,一向是李善長的拿手好戲。

於是,應天政權建百司官屬,置中書省,大小官職則是:左、右相國為正一品,平章政事從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參知政事從二品,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員外郎正六品,都事、檢校正七品,照磨、管勾從七品;參議府參議正三品,參軍、斷事官從三品,斷事、經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鎮撫司都鎮撫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

並正式任命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其餘人等也各就各位。

既然稱了王,就該有個王的體統,過去的兄弟現在成了君臣,一切得照規矩來。

一天退朝之後,朱元璋便對徐達等同誌說道:“卿等為生民計而推戴孤,然建國之初,當先正紀綱。元氏昏亂,紀綱不立,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致天下騷亂。爾等當鑒其失,宜協心為治,以成功業,萬不可苟且因循、屍位素餐!”

接著,他又說道:“禮法,國之紀綱,禮法立則人誌定、上下安,建國之初,此為先務……爾等既為輔佐,當銘記於心,萬不可有始無終!”

那意思簡單點說就是:你們每個人坐在這位置上,就都守點規矩,給我好好辦事,別占著茅坑不拉屎。

又一天,朱老大端坐於白虎殿中,他興致大發,與參謀孔克仁談論起天下形勢,在回顧了自己那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後,他對天下大勢和未來的行動做了一番勾劃:“自元運既隳,連年戰爭,加以饑饉、疾疫,十室九虛,天厭於上,人困於中。……吾欲以兩淮、江南諸郡歸附之民,各於近城耕種,練則為兵,耕則為農。兵農兼資,進可以取,退可以守。……兵食既足,觀時而動,以圖中原。卿以為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