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大決戰(2)(3 / 3)

顯然,自鄱陽湖大勝後,他已經有了統一天下的想法。

孔克仁回答道:“積糧訓兵,待時而動,此長策也!”

這年二月,武昌已經被圍了四個多月,可是仍然沒有屈服的跡象。朱元璋終於有些坐不住了,他怕夜長夢多,於是再次親往前線巡視。

到達武昌後,朱老大便開始督師攻城。這時,陳理、張定邊見情勢緊急,便讓人突圍到嶽州張必先處求援。不久,張必先率領人馬趕到,準備在距離武昌城二十裏的洪山一帶駐紮下來。

朱元璋命常遇春率精銳五千向張部發起進攻,結果敵人大敗,張必先被生擒。張必先驍勇善戰,人稱“潑張”,武昌城能堅守到今天,指望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就是他。

當張必先被捆綁著押赴武昌城下時,朱家軍的人便向城裏喊話:“你們所指望的不過就是這位‘潑張’,如今他已被我軍擒獲,你們還有什麼可以依賴的?還不趕快獻城投降!”

張必先也在下麵跟著勸降張定邊。張定邊在城上聽了,氣得差點昏厥,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武昌城東南有一座高冠山,那裏可以向下俯瞰城中,有一部漢兵駐守在那裏。於是朱老大問諸將:“誰能奪下高冠山?”

傅友德請命前往,朱老大欣然同意。隻見傅同誌領著數百人,一鼓作氣就拿下了那個山頭,至此“城中益喪氣”。

不過,在登山作戰中,傅友德臉上中了一箭,箭鏃從腦後穿出,又有一箭射中了他的肋骨,但傅同誌毫不為意。大夥對其勇悍佩服到五體投地。

突然,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敵將中有一員使槊的大將,竟一路長驅殺到朱元璋的中軍帳下。當時朱老大正坐在胡床上看書,他疾呼自己的小舅子、郭興的弟弟郭英道:“郭四,為我殺此賊!”

郭英於是挺槍迎麵撲上去,那員敵將“應手殞墜”。見此情景,朱老大笑道:“好!便是尉遲恭再世也未必能及!”說著,解下了自己身上的紅錦袍給小舅子穿上了,算是一種特別的嘉勉。

幾天後,朱老大又派出陳友諒舊臣羅複仁入城,勸降陳理及張定邊等。他保證說:“陳理若來歸降,當不失富貴!”

但是老實厚道的羅複仁卻害怕朱元璋食言,於是再三請求道:“主上推好生之仁,惠此一方,使陳氏之孤得保首領,而臣不食言,則雖死不憾矣!”

朱元璋便解釋說:“孤非兵力不足,所以久駐此者,欲待其自歸,免傷生靈矣。你且去,孤絕不誤你!”

當羅複仁來到武昌城下時,號哭不已。陳理見之大驚,立即將老羅召進城裏,“複相持痛哭”。最後,老羅言辭懇切地轉達了朱老大的意思,絕望之際的陳理與張定邊等終於決定開城投降。

至正二十四年二月十九日,陳理“銜璧肉袒,率其太尉張定邊等出降”。當年幼的陳理到達朱家軍的營門時,他“俯伏戰栗,不敢仰視”。朱老大憐其幼弱,於是拉著他的手寬慰他道:“孤不歸罪於你,你毋須害怕!”

這時陳友諒的父母都還活著,朱元璋因此“命宦者入其宮,傳命慰諭友諒父母”,又約定:凡武昌府庫中的儲蓄,一概由陳理自己支配。文武官僚按順序出城,其妻、子及家裏的下人都可以跟隨。

張定邊、張必先等人雖然智謀出眾、威猛無比,但他們畢竟不是朱老大的心腹幹將,投降之後沒被砍頭就不錯了。到了洪武初年,當蜀帝明昇也投降後,朱皇帝就將他和陳理等人一起遠遠打發到了高麗,去深入體驗朝鮮泡菜般的餘生了。

武昌城歸降後,朱家軍紀律嚴明,按事先約定,不派一兵一卒入城,所以,城內市井晏然,一派安樂祥和的氣氛。朱老大“倡仁義、收人心”的意圖達到了。城中老百姓饑困,他又命配發糧食進行賑濟。

加之朱元璋“召其父老複撫慰之,待友諒父母以禮”,以至民心大悅。很快,漢沔、荊嶽郡縣相繼歸降,這其中也包括陳友諒的二哥陳友才。

不久,朱元璋立湖廣行中書省,以樞密院判楊璟為參政。幾天後,在離開武昌之前,朱老大又命常遇春發遣陳理官屬趕赴應天。

三月,朱元璋終於回到了應天。

陳氏既滅,應天政權也就牢牢控製住了長江中遊廣大地區,具備了掃清南方,逐鹿中原的雄厚資本。此後,四方的諸侯除非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水軍,才能有覬覦應天的資格。而這樣的強敵,在大元廣袤的疆土上是再也不會有了。

需要說明的是:此次武昌督師迫降陳理,也是朱元璋最後一次浸霜露、冒矢石,親臨前線指揮作戰。自此以後,大小戰事,他都不再親征。

一來,因為天下大局已經初定;二來,經過十二年的艱辛奮鬥,乞丐“朱重八”的名字已經徹底置換為“吳王”,未來的曆史將記載的是他新的名字——明太祖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