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大決戰(2)(1 / 3)

朱元璋得知這一消息後,不僅沒有進行報複,還反其道而行之,不僅為被俘虜的陳家軍士兵療傷,而且還將他們一概送還,並下令:“今後再俘虜敵軍,一律不要殺!”

為了進一步收取人心,朱元璋還下令祭拜陳友諒戰死的親人及將士。

時間就在對峙中一天天過去。

這一天,俞通海建議大軍應該扼住長江上流,因為湖水太淺,不利於阻止陳家軍突圍。而劉基也建言當移師湖口,到那裏等著陳皇帝送上門來。朱元璋欣然采納了這一建議。

當朱家軍出湖口後,朱元璋又命常遇春、廖永忠諸將統舟師橫截湖麵,迎候陳家軍於歸路之上,又令一軍立柵欄於岸上,以便於呼應。

朱家軍布防於湖口已經有五天了,但是陳友諒仍舊不敢出戰。於是朱元璋又寫了封信給陳皇帝,語氣緩和了許多,意在招降,內容大致是:

前些時讓人帶信給老兄你,可如今仍不見使者回來,不知老兄是怎麼想的?自至正十一年以來,天下豪傑並起,近來那些中原英雄又向我等大興問罪之師,他們挾天子以令諸侯,老兄你的部下“湘陰劉”也因畏懼而投降了他們……如今江淮一帶,堪稱英雄的,就隻剩下咱哥倆了,老兄你又何苦來挑釁我呢?如今你幾次大敗,對於自己的前途應該比我更清楚!我建議,你最好除去自己的帝號,等待真命天子的降臨吧。不然,喪家滅姓,悔之晚矣!

陳皇帝看了來信,又怒又悔,但他仍舊沒有理會朱元璋。

對於陳友諒的殘部,朱部已成關門打狗之勢,一切勝券在握。此刻的朱元璋,心情舒暢,逸興遄飛。他與博士夏煜等忙裏偷閑,登臨送目,寫下了《題觀音閣》一詩:

一色山河兩國爭,

是誰有福是誰傾。

我來覓跡觀音閣,

唯有蒼穹造化宏。

抒情過後,朱老大意氣彌壯,乃遣禆將率兵長驅湖北靳州及江西興國,不僅將兩地攻克,還繳獲了十餘艘大小戰船。

而陳家軍被關在鄱陽湖內已過百日,所攜帶的軍糧所剩無幾。陳皇帝隻得出動五百餘艘戰船,前往位於鄱陽湖北岸的都昌一帶搶糧。

朱文正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派人到都昌一帶放火,焚燒了不少陳家軍的運糧船隻。糧食沒有弄到,船隻卻被燒了不少,陳部形勢愈加交困了。

坐吃山空的日子是維持不了多久的。到了八月二十六日這天,窮蹙已極的陳皇帝決定突圍。

陳友諒的老巢在武昌,所以他選擇的突圍點就在湖口西麵的南湖觜。但陳家軍主力在南湖觜遭到了朱家軍將士有力的阻擋。無奈之下,陳皇帝又想去湖口突圍。

朱老大親自指揮諸將進行全力阻擊,“我舟與敵舟聯比,隨流而下”,雙方艦隊緊緊地糾纏在一起,廝打著順水進入了長江。

從早晨戰至黃昏,雙方仍然難解難分。船隊一直被衝到了涇江口,駐紮在那裏的朱家軍一部立刻予敵以迎頭痛擊。

陳部仍在作困獸猶鬥。但一件誰也沒有料到的大事發生了——這天夜幕時分,有降卒來奔,言“友諒在別舸,中流矢貫睛及顱而死”——原來陳皇帝為了減小目標、分散敵人的注意力,竟換乘到了一隻小船上,結果被流矢射中眼睛貫穿頭顱而死。

這樣一個天大的喜訊,讓朱部將士聞之雀躍,於是殺敵益奮,生擒了大漢政權的太子陳善兒、平章姚天祥等。

第二天,陳部平章陳榮、參政魯某、樞密使李才等大小官員,帶領全軍五萬餘人來降。隻有太尉張定邊及楊丞相等乘夜以小舟裝著陳友諒的屍首及其子陳理,逃回了武昌。

後來,張定邊在武昌擁立陳理為新帝,並改元“德壽”,但苟延殘喘的日子是注定長不了的。

就這樣,鄱陽湖大決戰以朱家軍的完勝宣告結束。雖然陳友諒死得有些偶然,但是其敗局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陳部兵力占盡優勢,但在戰略戰術上卻把自己置於被動挨打的地步,最終優勢耗盡,隻能迎來失敗。

從軍事學的角度來講,盡管挑釁者未必都能勝,但從來不敢主動挑釁者,是絕對會最終失敗的。打仗不是請客吃飯,溫良恭儉讓者,隻配享有失敗的命運。所以,打仗也好,做事也罷,需要的是主動,主動,再主動,進攻,進攻,再進攻!

鄱陽湖大決戰,論氣勢和其決定性地位,絕不輸於前代楚漢之間的垓下一戰,它既是朱元璋事業的轉折點,也是元末農民起義的轉折點。

劉基之前就說過:“漢地廣大,得漢,天下之形成矣。”朱元璋也意識到了這點。此戰後,他便總結道:“此賊(指陳友諒)平,天下不足定也。”

到至正二十四年,當陳氏政權被徹底消滅後,朱元璋本人對陳友諒做了蓋棺論定:“陳氏之敗,非無勇將健卒,由其上下驕矜,法令縱弛,不能堅忍,恃眾寡謀,故至於此。使其持重有謀,上下一心,據荊楚之富,守江漢之險,……則進足以窺中原,退足以抗衡一方,吾安得而取之?舉措一失,遂至土崩,誠可為鑒戒者也。”可謂中肯之言。

而當年激烈如火的交戰場麵,給每一位親曆者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也成為他們終身難以忘懷的經曆。

朱元璋曾回憶道:“炮聲擊裂,猶天雷之臨首;諸軍呐喊,雖鬼神也悲號。自旦日暮,如是者幾四。”(《禦寶詔書》)而劉基則以文人的誇張筆法,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天昏地暗的戰爭圖景:“憶昔天兵伐荊楚,舳艫蔽江齊萬櫓……明年大戰康郎下,日月坱圠相吞吐。馮夷蹋浪群水飛,巨鼇掉首三山舞。雲隨太乙擁鋒旗,鼉為豐隆拊靈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