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
就在大軍出發前,朱元璋特意鼓舞諸將道:“陳友諒構兵不已,複圍洪都,彼累敗不悟,是天奪其魄而促之亡也!吾當親往,爾等各整舟楫,率士馬以從。”
這番話,算是給老陳畫了一幅恰如其分的像。
這一天,朱家軍在龍江祭起大旗,清點舟師約二十萬眾,其中右丞相徐達、參知政事常遇春、帳前親軍指揮使馮國勝、同知樞密院事廖永忠、俞通海等隨從出征,當然還有參謀劉基等人也隨行。
就在船隊經過新河口時,發現了一條奇怪的大魚,不少人都叫它“龍魚”,這是個好兆頭!
不過也有倒黴的,因為大風把馮國勝的座船給吹翻了,朱老大認為這很不吉利,於是不得不命令馮國勝返回應天——要說運氣,這馮老二一輩子確實夠衰的,到頭來都不得好死。其實,若論戰鬥力,他也算是一流名將了,但就因為這翻船不吉利,鄱陽湖決戰朱老大沒有用他,這實在有點可惜。
而此刻的陳友諒還在死磕洪都,一條道跑到黑,根本就沒料到朱元璋會放棄攻打廬州,回援洪都,更沒想到朱家軍居然是從長江水路回師,奔鄱陽湖而來。
在鄱陽湖湖口,陳友諒根本就沒留下什麼守軍。這樣一來,也就等於斷了自己的後路,或許,他根本也沒料到朱元璋敢來。
當大軍到達湖口時,朱元璋便“遣指揮戴德以一軍屯於涇江口,複以一軍屯南湖觜以遏友諒歸師,又遣人調信州兵守武陽渡,防其奔逸”。朱家軍封鎖住了湖口,將陳友諒的歸路徹底堵住了。
此時,距離陳友諒首戰洪都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八十五天。當陳皇帝突然聽到朱元璋大軍到來的消息時,他先是震驚,繼而不得不解了洪都之圍,並率領全軍東出鄱陽湖,前來迎戰朱部水軍。
朱元璋率領諸軍由鬆門入鄱陽湖時,躊躇滿誌,他再次曉諭諸將道:“兩軍相鬥勇者勝,陳友諒久圍洪都,今聞我師至,而退兵迎戰,其勢必死鬥。諸公當盡力,有進無退,剪滅此虜,正在今日!”
狹路相逢勇者勝,成敗在此一舉。
目前來看,鄱陽湖是我國的第一大淡水湖,麵積在三千平方公裏以上。在元末,其麵積隻會更大,估計應該不下四千平方公裏,相當於今天三到四個縣的麵積。
至正二十三年七月二十日,朱元璋部與陳友諒部在鄱陽湖中的康郎山(即今日鄱陽湖內康山。)附近水域遭遇。
首先說說雙方兵力對比。陳家軍既已在洪都之戰中死傷數萬之眾,而朱家軍也有不少留守湖口的部隊,所以陳、朱雙方兵力大致為2比1。另外,船隻數量的問題後麵還會提到,但可以肯定地說,陳家軍的船隻絕不是像後世有些人說的二百多艘,它至少在千艘以上,而且巨艦不少。開戰在即,陳友諒將他的巨艦群緊密地排列在了一起,以求從整體氣勢上壓倒朱家軍。
而朱部的船隻總體偏小,數量上也大約隻有對方一半不到。麵對這種情況,朱元璋給諸將打氣道:“彼巨舟首尾連接,不利進退,可破也!”雖然樣子很嚇人,但都連在一起,行動不便,反倒容易攻打。
朱元璋有針對性地把大軍分為十一隊,火器、弓弩依次而列,他還告誡諸將:在接近敵船時,先發火器,再用弓弩。等到靠上去後,再以短兵相接。
第一天雙方進行了總體部署,沒有正式交戰。
陳家軍除了船體巨大,占據了以上攻下,以大攻小的有利條件外,其殺手鐧大概在於船上威力巨大的拋石機一類,而且他們還占據了水的上遊。
朱家軍除船體太小外,還處於仰攻及下遊的不利地位,但朱家軍也有其獨特的技術優勢——配備了大量當時最先進的火器,射程遠而且殺傷力巨大。當時這些火器就包括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大小將軍筒、大小鐵炮、神機箭等。
據說劉基對火器就很有研究,也積極提倡,而朱元璋也非常重視火器。甚至在將來北伐時,麵對衝擊力強大的蒙古騎兵,火器也占盡了優勢。
而且後來,終明一朝,軍隊重視火器成了傳統,到永樂時還專門組建了使用火器的神機營。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即命徐達、常遇春、廖永忠等率軍發起了進攻。一時間“呼聲動天地,矢鋒雨集,炮聲雷訇,波濤起立,飛火照耀”,很快“百裏之內,水色盡赤”。
徐達身先士卒,率部奮勇向前,最後擊敗陳友諒的前軍,殺一千五百人,並繳獲巨艦一艘,軍威因此大振。
接著,俞通海又乘風發火炮焚燒了敵船二十餘艘,敵軍因此被殺及被淹死的甚多。但是,麵對強敵,朱家軍所付出的代價也不小,指揮韓成、元帥宋貴、陳兆先等先後戰死。
徐達的先頭部隊衝鋒在前,大火也燒到了徐達的船上,敵人乘機來攻,徐達一邊救火一邊繼續作戰。朱老大見狀,急忙派人前往援助徐達。由於徐達的力戰,最終敵人退卻了。
就在這時,陳部悍將張定邊發現了朱元璋的座船,“擒賊先擒王”,張定邊指揮軍隊襲擊朱老大的座船。就在雙方纏鬥的過程中,朱老大的座船居然不幸擱淺,於是船上的將士隻得玩起了肉搏戰,使得張定邊等人一時無法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