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大決戰(1)(3 / 3)

《明史·劉基傳》中甚至記載了一則奇事:當時朱老大正坐在胡床上督戰,老劉侍立在一邊,忽然他“躍起大呼”,催促朱老大趕緊換船。朱老大倉促之間換到了一條小船上,還沒等坐定,隻見無數飛石襲來,將朱老大先前的座船給砸了個稀巴爛!

但這樣的故事不可全信,畢竟,在《明史》中,“天命所歸”的奇事已經不止一次地降臨於朱元璋身上了,除非這人是魔術師,否則,無法解釋他還能活著。

幾場殘酷的大戰後,雙方都異常疲憊。於是,戰場上出現了難得的平靜——暫時休戰。

七月二十八日,緩過氣來的雙方再次展開了血腥的對攻。

鑒於先前被燒的教訓,陳家軍隻得將巨艦拉開了打。可是由於這些巨艦體型過大,運轉非常不靈活,結果遭到了朱家軍的中小型戰船的圍攻,形成了隻虎搏群狼之勢。

好虎終究難敵群狼。那些被圍攻的巨艦經過一番戰鬥後,兵士大多被殺戮殆盡。而下層劃船的夫勇,對上麵的戰況懵然不知,仍舊呼號搖櫓如故,待到朱家軍放火燒船時,他們就都被燒死了。

就在激戰之時,俞通海、廖永忠、張興祖、趙庸等人,帶領著六隻戰船深入敵陣,尋找攻擊機會。陳部聯大艦極力拒戰,那六隻船不久就消失在朱家軍的視野中,大家都以為他們陷入包圍,凶多吉少了。

哪知過了一會兒,六隻船旋繞敵船而出。在敵陣中轉了一圈,居然全身而還,朱家軍大隊見此情景,無不激動得歡呼雀躍,勇氣倍增,呼聲震天動地,乃至於“波濤起立,日為之晦”。

正是在這樣的勇氣鼓舞下,朱家軍傾盡了最後的氣力,對陳家軍展開了撒手一搏,雙方激戰至晌午時分,陳家軍大敗,丟棄的軍旗、器仗、輜重等遮蔽了整個湖麵。

陳友諒徹底心灰意冷了。張定邊眼看情勢不利,想要保護著陳皇帝退保鞋山,但中途為朱家軍所阻擋,未能得逞,隻好“斂舟自守,不敢更戰”。

當俞通海、廖永忠等人平安返回時,朱老大慰勞他們道:“今日大捷,全賴諸位神勇!”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如果俞通海後來在征討張士誠的戰爭中不犧牲,如果廖永忠不與湯和一樣犯朱老大的忌諱,他們都將是未來大明的開國元勳。

到了這天下午,朱家軍移師駐紮於泊柴棚,距離敵船大約有五裏地。朱元璋多次派人前去挑戰,可是陳家軍不敢應戰。

諸將於是提議大軍暫退,先稍作休整。但朱元璋說:“兩軍相持,我若先退,彼必以為怯而來追,非計也。必先移舟出湖,乃可無失。”出於謹慎,他命大軍暫時轉移到一處河灣裏。

當時水路狹隘,船隻不能並行,朱元璋深恐敵人乘機進攻,要求大軍時刻保持好隊形。到了這天夜裏,他又命令每條船上都掛上燈籠,以利於看清水道。

天明時分,整個船隊終於安全渡過了河灣,轉停到鄱陽湖北岸的左蠡。而此刻的陳家軍,則伺機停泊在了與左蠡隔湖相對的瀦磯。

雙方就這樣劍拔弩張地相持了三天。

這幾天對於士氣低落的陳友諒部來說,相當難熬。但對於朱元璋部來說,則有點靜觀其變的意思。

果然,第三天夜裏,陳友諒的左、右二金吾將軍皆率所部來降。

在這之前,陳友諒見數戰不利,便與屬下商量對策。右金吾將軍覺得:既然如今水戰不勝,想要出湖很不容易,不如焚舟登陸,直趨湖南,再圖發展。

而左金吾將軍則認為:雖然數戰不利,但我軍人數眾多,尚堪一戰。繼續拚下去,我們未必就會失敗,怎麼可以自焚船隻向敵人示弱呢?再說萬一舍舟登陸,敵人派步騎兵追殺,我軍進退失據,性命都難保,還談什麼將來?

陳友諒猶豫了好一陣子,想到幾次交手下來,都是敗多勝少,再打下去,前景也似乎很渺茫。最後他決定,采納右金吾將軍的建議。

左金吾將軍聽了這話,覺得大勢已去,於是便率領部眾偷偷來降朱家軍。右金吾將軍見狀,也無心繼續跟著老陳送命了,幹脆也率所部投降。

兩員大將投降而去,對陳部的打擊是致命的。眾將基本無心再戰了,都在偷偷考慮著自己的後路。

朱元璋見陳友諒久不出戰,便寫了一封書信想要激怒他,其文大意是:

而今天下大勢,同討夷狄以安華夏才是上策,結怨華夏而後夷狄是無策。但老兄你卻一再跟我窩裏鬥,我並沒有因此記恨你,隻想與你和平共處。可你不思悔悟,幾番挑釁,結果丟城無數,兄弟、侄子被殺,數萬將士殞命,這些都是你咎由自取啊!

既然你還想繼續對著幹,那就放馬過來決一死戰吧,做什麼縮頭烏龜呢?如果不敢打,投降也行。何去何從,老兄給個話!

看過書信,陳皇帝震怒了,他撕毀書信,扣留了使者。為表決心,陳皇帝在大營中豎起金字大旗,他還來回巡視水寨,命令將俘虜的朱部士卒一律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