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羞成怒的陳友諒下了死命令,陳家軍一波又一波地上,激戰一直持續到夜幕時分。趙德勝坐在宮步門樓上指揮作戰,這時,一枝冷箭射中了他的腰部,直透骨髓,老趙終因傷勢過重而死。
一轉眼,洪都被圍已經兩月有餘,它與外界的一切聯係都被切斷。
文正實在有些扛不住了。他命手下千戶張子明突圍趕赴應天告急。
張子明從水路晝伏夜出,終於在半個月後見到了朱老大,並將洪都的情況做了詳細彙報。
對於洪都被圍數月,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朱元璋當然已經獲悉。但是,從四月到六月,徐達所率領的主力軍仍然在圍攻廬州,手中無兵,朱元璋實在無計可施——洪都守得住,當然好;守不住,文正、鄧愈等人隻能看各自造化。一切聽天由命了。
此外,洪都雖然地位非常重要,但是也並不是不可失去,別說是一個洪都,即便是安慶、池州、太平這些應天上遊的屏障丟了,也隻能先接受現實,然後再想辦法奪回。
另外,對於洪都保與不保、救與不救的問題,朱元璋的態度其實也很曖昧,他正在權衡之中。如果他想救,早就出手了。
所以,張子明的來報隻是讓他了解了一些洪都的近況,並不會改變他眼下的基本態度。另外,他一向謹慎,在不熟悉敵情、不了解洪都城內情況的前提下,即便手裏有兵,他也不會貿然出動的。
聽完彙報,朱元璋不動聲色,繼續問張子明:“陳友諒兵勢何如?”
張子明回答道:“陳家軍兵力雖盛,但因戰鬥死傷者也不少。如今江水日涸,敵人的巨艦將難以施展,而且他們出師日久,糧食供應估計已經困難。如果主公派出援兵,一定可以打敗敵人!”
小張當然是想搬救兵,但朱元璋考慮的是全局,消滅陳友諒才是根本目的,救洪都隻是其中一步棋。
但張子明不經意的這一句話卻非常關鍵,從根本上改變了朱元璋對於當前形勢的判斷。他原本沒打算過早同陳家軍展開主力決戰,但這一次,他似乎發現了機會,千載難逢!
最後,朱老大一臉決絕地對張子明說道:“你回去告訴文正,讓他再堅守一個月,不久援軍必到!”
張子明有些失望,但也來不及多思考,便興衝衝往回趕路。當他來到鄱陽湖口時,卻不幸被陳家軍俘獲。
陳皇帝親自勸降他:“若能誘城降,非但不死,且得富貴。”
張子明點了頭,可是當他來到洪都城下時,卻向上麵的朱文正等人大喊道:“大軍且至,但固守以待!”陳皇帝大怒,喝令立斬張子明。
張子明的功勞是顯而易見的,沒有他,估計也就沒有後來驚心動魄的鄱陽湖大決戰。所以,後來他追封為“忠節侯”,並得以配享洪都功臣廟。
就在洪都保衛戰剛剛打響時,朱家軍的東線也出了大漏洞——朱文正、徐達二位的嶽丈、諸全守將樞密院判謝再興發動了叛亂,投降了張士誠。
謝再興的謀反純粹是由他跟朱老大的個人恩怨。
此前,老謝麾下有左總管、糜萬戶兩名心腹,這兩人常派人去杭州販賣違禁品,估計就是私鹽、鐵器一類的東西,此事被朱老大得知,他也惟恐因此泄露了機密,因為杭州是敵占區,張士誠又善使間諜。所以,下令斬了左、糜二人,“以首懸於再興廳上”,敲山震虎,意在警告老謝。
還有一件事就是:朱老大擅自主婚,將老謝的次女嫁給了徐達,然後才通知老謝到應天來“聽宣諭”。後來,朱老大又命參軍李夢庚到諸全去節製軍馬,而要老謝聽從其調遣。
老謝感覺簡直欺人太甚——自己的女兒嫁人,老爸居然不能做主,甚至還不知道。現在連官位都還被人看住了。
終於,老謝怒了。他與諸全知府欒鳳一合計,擒住了李夢庚等人,並率全城軍馬赴紹興投降了張士誠。
當時,老謝的弟弟謝三、謝五正在餘杭駐守,李文忠恐其有變,便率先帶兵圍困了餘杭。文忠招降謝氏兄弟,謝五在城頭跟文忠約定說:“隻要你能保證我們兄弟的性命,我們就一定投降。”文忠指天發誓說:“我是總兵官,決不會殺你。”謝三、謝五於是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