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1)(1 / 3)

第一次邀請自然不成功。

胡大海手下的總製孫炎便寫信再邀老劉出山,但老劉依然不從。

孫炎再派人前往劉基處,老劉於是拿出一柄寶劍,讓來人帶了回去。那意思是:別逼我,否則我就死給你們看。

可是孫炎在接到寶劍後,便表示“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人臣不敢私”,於是便讓人將劍送還了劉基。順道還捎去了一封數千言的書信。那意思很明顯:你老劉將來如果被斬,將是因不識時務而死,而絕不會得到一個忠臣的美名。豈不死得很可惜?

最後,威壓之下的劉基總算是想通了,演戲應該見好就收,別真的弄到砸場。所以,他決定出山。

當然,劉基還談不上是貪生怕死之輩,對元朝的絕望也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儒家曆來倡導“聖人革命”、嚴“華夷之辨”——朱元璋依據此提出了“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這才真正擊中了劉基的內心,使他為之傾服而願意出山。

所以,朱元璋能成功,也是因為他巧妙地利用了民族矛盾,將自己領導的這場改朝換代的農民起義,加入了民族解放的內容。如名士朱升之流,正是衝著這杆大旗,才投身到朱元璋的隊伍中來的。而單純的農民造反,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往往是不屑於參與的,比如前代的黃巢起義、後世的李自成起義、太平天國等,這類起義最終都會失敗。

當劉基等人前往應天麵見朱元璋時,朱元璋欣喜不已。一麵命人賜坐,一麵請教道:“餘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紛爭,何時定乎?”

章溢先談了自己的看法。而早就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的劉基則獻上了“時務十八策”,他著重指出:“我有兩敵,陳友諒居西,張士誠居東。友諒包饒、信,跨荊、襄,幾天下半,而士誠僅有邊海地,南不過會稽,北不過淮揚,首鼠竄伏,陰欲背元,陽則附之,此守虜耳,無能為也。友諒劫君而脅其下,下皆乖怨;……夫攫獸先猛,擒賊先強,今日之計,莫若先伐漢。漢地廣大,得漢,天下之形成矣。”

話比較長,但意思很簡單:你朱元璋目前就兩個敵人——陳友諒與張士誠。在總體戰略上,你最好先打強敵(陳友諒),再滅弱旅(張士誠)。

對此,朱老大深表讚同。事後,他將劉基留在身邊做參謀,而且還建了一座禮賢館來專門安頓劉基等人,以示寵遇。

對於朱老大遙奉小明王之舉,劉基是不以為然的。他認為小明王不過一個放牛娃而已,何必尊奉他的年號呢?朱元璋對此有自己的主意,盡管自己已經足夠強大,甚至根本不把元廷放在眼裏,但樹大招風,“緩稱王”的策略還是不錯的。

在劉基的輔助下,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整個戰略規劃是形成了,剩下的就是去執行。

朱元璋的大部隊正對陳友諒部乘勝追擊,而劉基則被允假一年回家“丁憂”。

鹽販子方國珍,對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一向不怎麼服氣,但十分畏懼老爺出身的劉基。出身是一方麵的原因,更多的估計還是從前吃老劉的虧太多,下意識裏就膽寒。聽聞劉老爺“丁憂”在家,他連忙致書吊唁問候。老劉給方國珍寫了回信,並把朱老大狠狠誇了一番。

劉老爺都欣賞的人,方國珍能不敬重麼?於是,他決定向應天入貢。

“丁憂”剛完,返回應天的途中,老劉還順手辦了件事——協助李文忠擊退了張士誠部的進攻。當時他途經浙江建德,正遇上張家軍一部攻打建德,文忠準備奮起還擊。可老劉認為正麵應戰代價太高,而對方是孤軍深入,後援乏力,所以等幾天後再反擊不遲。三天後,敵方旌旗如故,但老劉看出這是為掩護撤退布置的假象,於是建議文忠出兵,終於將這股敵人全殲。

對於劉基,後世人總喜歡把他想像成一個小老頭。智者嘛,肯定是殫精竭慮,形容枯槁,不早衰似乎對不起他。

其實,史書記載青年劉基“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一副豪爽大叔的形象。

朱老大對老劉一向“任以心膂”,每次召劉參謀來議事,總把身邊的所有人都打發走,這樣一來,二人的謀劃大家也就無從得知。

在劉基看來,朱老大既對他知遇甚隆,因此也知無不言。

老劉這人,腦子轉得飛快,“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麵對這樣的猛人,朱老大更是欣賞加佩服,常呼之為“老先生”,而不是直接叫他的名字。

後人因此也將劉基跟張良、諸葛亮等並列。

但比之於有鮮明道家傾向的張良,劉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儒家士人;比之於儒法兼顧的諸葛亮,劉基似乎書生氣更強烈些,也更理想化。

劉基投靠朱元璋,有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在裏頭,所以,凡遇現實問題,總喜歡講原則,鄙視和稀泥。再加上為人剛直,嫉惡如仇,在有的人看來,反倒顯得他心胸狹窄了。所以,大明開國後,劉基就退居了二線。

按現在的說法:劉基本事是有,但做人有點迂,容易得罪人。對比起來,本事平平的李善長則機靈得多,左右逢源,在人堆裏很吃得開。

大明開國,劉基被封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食祿甚至比不上籍籍無名的汪廣洋。其做人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麵。當然,還有其它原因:

第一,朱皇帝鄉土觀念很重,公、侯之類的爵位隻會授予那些淮右係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