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喪鍾為誰而鳴(3)(1 / 3)

朝廷自然也不會虧待李察罕,於是又將他拜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知河南行樞密院事、陝西行台禦史中丞,仍便宜行事。

此時,“察罕帖木兒既定河南,乃以兵分鎮關陝、荊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營壘旌旗相望數千裏”,他成為了手握重兵的中原王,更是各路義軍可怕的死敵——朱同誌此時尚處於事業的起步階段,勢力顯然還無法同李察罕抗衡。

如果不是有山東還在威脅著李察罕部的側翼,如果朱同誌再招搖些,李察罕估計就會在蕩平了龍鳳政權殘部後,下一步就揮師南下滅了他。剩下的陳友諒部估計也多活不了幾天。

山東當時屬於中書省,既是紅巾軍的一大根據地,且又地近大都,李察罕自然不能無視這塊心腹之患。於是,李部“日修車船,繕兵甲,務農積穀,訓練士卒,謀大舉以收複山東”。

可是,就在李察罕已經將進攻的矛頭瞄準山東時,他的後方卻出了問題。

知樞密院事答失八都魯曾節製過河南諸軍,也曾是李察罕的上司,當時答失八都魯的兒子孛羅帖木兒率軍駐守在大同。本來山西、河北的大部分地方都是李察罕所平定和掌握的,但是孛羅帖木兒看著眼熱,也想將山西、河北收入囊中。李察罕自然不依,結果雙方弄到兵戎相見。

朝廷多次下詔調解無效,如此一來,也就延遲了李察罕進攻山東的時間,也大大推遲了他率軍南下的時間,朱元璋部因此獲得了發展壯大、雄踞江南的寶貴時機。

毛貴是至正十九年被趙均用謀殺的,所以到了至正二十一年時,便有消息傳到了李察罕那裏:山東的紅巾軍已經群龍無首,陷入了自相殘殺的境地。

這年六月,看準了時機的李察罕,拖著病體由陝西抵達洛陽,大會諸將,商議征討山東的事宜。到了八月,一路高奏凱歌的元軍已經緊緊地包圍了山東東部的東平城。

東平原是紅巾軍嚴密設防的一座重鎮,守將田豐等人都龜縮於東平城中。隻要一番強攻,東平旦夕可下。

可就在這時,老謀深算的李察罕考慮到田豐“久據山東,軍民服之”,於是專門寫了書信招降田豐。結果,就坡下驢的田豐與王士誠等人投降了李察罕,東平、濟寧等地區就此被元軍收複。

之後,李察罕又繼續攻略山東其他地區,其中,濟南在被圍三個月後被元軍收複。

為了表彰李察罕的卓越功勳,朝廷再次下詔拜李察罕為中書平章政事、知河南山東行樞密院事,陝西行台中丞如故。

到了至正二十二年,山東地區已基本被平定,隻有孤城益都還未拿下。

而就在李察罕將要一舉蕩平北方、重造大元之時,一件誰也沒有預料到的事情發生了,它徹底改寫了大元的曆史。

當時,已經投降的田豐、王士誠等人心有不甘,他們暗中聯絡原紅巾軍將士,準備再次發動叛亂。

而自打田豐投降後,李察罕一者是為了徹底收服人心,二者也是出於過分的自信,對田豐等人基本沒加防範,甚至有好幾次隻帶著少數隨從去田豐營中巡視。這正給了田豐等人以可乘之機。

這年六月的一天,已經打定主意的田豐邀請李察罕到他的營中視察。李的部下已經聽聞到一些風聲,所以力阻他前往,可是李察罕卻說:“我既然推心待人,又怎麼能處處提防別人呢?”屬下人又建議他多帶隨從,結果也被他拒絕了。

最後,李察罕隻帶著輕騎十一人前往。在到達田豐營後,事先早已準備好的王士誠等人率眾一擁而上,將其刺死。

大元柱石一傾,“帝震悼,朝廷公卿及京師四方之人,不問男女老幼,無不慟哭者”。

《元史》中甚至還記載說,此前曾出現了奇異的天象,太史為此上奏順帝說“山東當大水”,而聰明的順帝馬上意料到“山東必失一良將”。皇帝甚至還急忙下詔告誡李察罕留心,但使者還沒到達,李察罕已經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