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喪鍾為誰而鳴(2)(3 / 3)

隻是他的這種誌向是以武力“治國平天下”,基本不考慮仁義的問題。看來,他是把儒家的那一套為我所用了,沒徹底變成書呆子。

至正十一年時,劉福通等人在汝寧、潁州一帶發動了起義。未出數月,江淮諸郡大多已淪於紅巾軍之手。

元廷發兵征討義軍,但成效不大。次年,早已蠢蠢欲動的李察罕於是憤然起兵,開始組織起地主武裝對紅巾軍進行鎮壓。

起初,李察罕手下不過隻有沈丘子弟數百人,戰鬥力很有限。但後來,他與信陽(今河南汝南)的李思齊合兵一處,並出奇計襲取了原為紅巾軍所占據的羅山,由此開始有了一定聲威。元廷聽到這一喜訊,為表嘉獎,特授予李察罕中順大夫、汝寧府達魯花赤之職。

“達魯花赤”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地委書記,正廳級幹部,本來隻有蒙古人才夠格被封的,如今李察罕官一個二等的色目人居然能得此官職,可見朝廷恩遇非常。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小李子決定玩命跟著政府混。

經過幾次大大小小的勝仗,李察罕的名聲慢慢出去了,四方的地主武裝紛紛來投。很快,他手下就擁有了一支上萬人的軍隊,屯於沈丘一帶。

因為沒有漢族人的書呆子氣,李察罕打起仗來蠻氣十足,也靈活性十足,對陣紅巾軍,幾乎是屢戰屢勝!

至正十五年,紅巾軍已經席卷了大半個河南(行省)。此時,李察罕仿佛置身於群羊中的惡虎,左打右殺,吃得那個歡快,簡直無法言表,發展勢頭那是相當的猛。

於是,他率軍向北轉戰,駐屯於洛陽以東的虎牢關,以阻止紅巾軍向西發展。等到紅巾軍北渡黃河,進軍河北,李察罕又迅疾率軍趕往河北,並很快就將這裏的紅巾軍鎮壓了下去。

朝廷對李察罕再次予以重獎,“除中書刑部侍郎,階中議大夫”。隨後,李察罕結營屯於中牟。

為了消滅這個鎮壓紅巾軍的劊子手,紅巾軍集中了三十萬主力準備直搗中牟大營。

危急時刻,李察罕沒有選擇逃亡,而是沉著應對。他“以死生利害諭士卒”,一番鼓勁後,士兵們鬥誌煥發,人人無不以一當百!最後,借著風沙之利,反倒將紅巾軍打得潰不成軍。由此,他的威名迅速傳遍了整個大元帝國。

次年,李察罕又被提升為(行省)兵部尚書、嘉議大夫。這一年,紅巾軍西下陝州,斷殽、函,大有進占秦、晉的架勢。受朝廷調派,李察罕與李思齊率軍前往鎮壓,結果紅巾軍再次失利,李察罕以功加中奉大夫、僉河北行樞密院事。

至正十七年,紅巾軍一路由陝西南麵的武關攻入關中,準備奪取長安,三秦大地為之震撼。在接到陝西省台的告急後,李察罕即領大軍入潼關拒敵,結果紅巾軍一敗塗地,李察罕又因功授資善大夫、陝西行省左丞。

至正十八年,紅巾軍的北伐戰爭已經開始。李察罕遂受詔親率一軍屯駐於涿州以拱衛元大都,其他軍隊仍駐留關中一帶。東路紅巾北伐軍被擊潰後,李察罕又受命前往鎮壓中路北伐軍。等河東之地被基本平定後,李察罕被晉升為陝西行省右丞,兼陝西行台侍禦史、同知河南行樞密院事。

此時,大元的正規軍早已拉稀,而李察罕儼然成為帝國的柱石。

為了便於指揮軍隊協同作戰,元順帝下詔,命李察罕守禦關陝、晉、冀,撫鎮漢、沔、荊、襄(即西係紅巾軍的地盤),“便宜行閫外事”。

如此一來,李察罕基本等同於今天的方麵軍總司令。於是他更加緊練兵訓農,並以平定四方為己責。

就在至正十八年,劉福通所部攻克了中原重鎮——元北宋都城汴梁。他們大造宮闕,更改正朔,正式建都於此,以號召諸路紅巾軍。

為了占據有利地形,李察罕於是北塞太行山,南守鞏、洛一帶,與紅巾軍展開對峙。不久,他又被加封了陝西行省平章政事,仍兼同知行樞密院事,便宜行事。

次年,李察罕欲圖收複汴梁。他部署諸軍,步步緊逼,對汴梁展開越來越緊的圍攻。到這年八月,汴梁城已是糧盡援絕,終於被李察罕所率領的元軍攻破,而劉福通等則帶數百騎掩護著小明王從東門突圍而去。

河南之地皆被平定,李察罕於是派人前往京師報捷。元廷是“歡聲動中外”,大小官兒們在為李大將軍的勝利歡呼的同時,更為自己的官位得保而激動。

李察罕之所以能對紅巾軍招招致命,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看清了紅巾軍的死穴:遊民思想和流寇主義,從來不重視根據地的建設和鞏固。經常是“數攻下城邑,元兵亦從後複之,不能守”。除了朱元璋外,東係紅巾軍隻有毛貴略有點頭腦,把山東根據地經營得很穩固。

針對紅巾軍的這點,李察罕痛下猛藥,采取了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方法,重在消滅起義軍的有生力量,就像後來戚繼光對付倭寇的“大創盡殲”的法子。一股又一股的起義軍隊伍就這樣倒在了李察罕部的屠刀之下。而且,“諸將在外,劉福通不能製”,紅巾軍的各自為陣更是給了李察罕逐個消滅的良機。

幾年下來,李察罕一部,基本把河南、陝西、河北等地的紅巾軍趕盡殺絕了。

河南被平定,江浙的方國珍、張士誠又都被招安,此時,大元頗有點站穩了腳跟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