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一年四月,朱元璋改寧國府為宣城府,以中書省參議李善長為參知政事。五月,以樞密僉院胡大海為中書分省參知政事鎮金華,總製諸郡,都事王愷為左右司郎中。
同時,他又命同僉樞密院事朱文忠在嚴州一帶修築城防,因為那裏距離張士誠部所盤踞的杭州很近,不多做點準備顯然是不行的——朱元璋對安全的理解一向是“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決不寄希望於別人不會欺負我,而應寄希望於我不可被欺負)。
就在不久前,院判朱亮祖曾率兵前往攻打陳友諒的地盤——饒州安仁之石港,不利而還;但朱文輝(朱老大的又一養子)引兵攻打池州之建德,結果得手。
陳部雖然新敗,但諸將也不是吃素的。不久,老陳的部將李明道進攻信州,為了阻止浙東的胡大海來援,他先派兵占據了玉山之草平鎮。胡大海的部將夏德潤出兵前來爭奪,不幸戰死。於是李明道乘勝攻打信州,而信州守將正是老胡的養子胡德濟,他兵力單薄,危在旦夕。
老胡隨即率兵由靈溪西進,當胡德濟聽聞援軍已到,便引兵出城,與李明道展開了激戰。這邊胡大海援兵趕到,父子二人合兵夾擊敵人,結果大破敵軍,並生擒了李明道及其宣慰王漢二等人,繳獲戰馬器械不少。
這王漢二本是王溥的弟弟,而王溥又是饒州的地方軍政長官,饒州沒有被攻下,所以朱文忠就命王漢二以書信招降哥哥。但王溥一時猶疑不定,於是文忠隻得把李、王二人送到了應天。朱老大見二人態度不錯,於是恢複了他們的舊職,並且還決定任用他們作為將來攻取江西的向導。
六月初,由於各處的駐軍不斷被抽調去加強西線,鎮守長興的耿炳文有些擔心了,他給朱老大上書說自己這邊地接敵境,應該把廣興翼的駐軍留下以作為應援。但請求被朱元璋拒絕了,朱老大隻是讓他加強長興守軍、民兵的訓練,自為鎮守。
到了這年(1361年)夏天,雄峰翼分院元帥王思義攻克了鄱陽湖附近的利陽鎮,不久便與鄧愈的大軍會合於三洞源,準備攻取浮梁。
不料鄧愈大軍久攻浮梁不克,朱老大聞訊後派兵前往支援。八月,浮梁終被攻克,敵守將侯邦佐等棄城逃走。
但與此同時,一個大大的壞消息傳來:安慶重鎮失守了!
攻陷安慶的敵主將正是陳皇帝手下大將張定邊,看來他是想扳回一局。
當安慶守將餘某等逃回應天後,雖然有常遇春等人求情,但朱元璋仍下令將他們全部處死。可見這次出事,既出乎他的意料,更讓他震驚!
當然,有個疑問也來了:安慶如此重要的城市,又處在對敵鬥爭第一線,朱老大為什麼不派徐、常之類的猛人,而是派了籍籍無名的餘某去鎮守呢?
這點的確讓人想不通,我猜想,或許是由於時間倉促,西線形勢又過於複雜,朱老大對於西線的防守還沒來得及完全部署好,因此陳家軍突然襲擊得手。更何況徐、常等猛將經常被朱老大調往各線機動作戰——趕上張定邊等猛人出馬,餘某自然扛不住,沒等到增援就被揍趴下了。
不管怎麼說,安慶一失,長江上遊的防守便被撕開了很大的一個口子。
朱元璋本來就擔心西線的陳友諒不好對付,不願輕易派出主力前往征討,想本著先易後難、逐次解決的方針,等掃平東南後,再跟老陳算總賬。
但眼下看來,你不殺老虎,老虎便傷人。隻能先把硬骨頭啃了,再解決其他容易的。
這時,劉伯溫也趁機建議調整總體戰略為“先南後北、先西後東”,先徹底解決掉陳友諒部,再掉頭東顧,消滅張士誠。等蕩平南方後,再揮師北伐。
朱元璋考慮了良久,又和大夥做了反複的比較分析後,決定親率主力伐漢,翦滅陳友諒。
需要強調的是:這是其生平第一次對西線主動用兵,在此之前,麵對陳友諒部的咄咄逼人,朱元璋部在總體戰略上一直處於守勢。
哥兒隻是個傳說
這年八月,元將察罕帖木兒(又名李察罕)攻占了大宋政權的都城汴梁,朱元璋為慎重起見,便派出使節到他那裏通好。
這一遠交近攻的法子,在曆史上是屢見不鮮,但也屢試不爽。
結果相當讓人滿意——察罕帖木兒馬上認可了朱部對大元的忠心。當然,也不是說他智商真的低到了這麼容易輕信人,究其根源,這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李思齊以及後來的王保保等人,跟晚清靠鎮壓太平天國起家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一樣,不過是擁兵自重的軍閥而已。有人前來投表忠心,何樂而不為?
當時察罕帖木兒正全力攻打山東,並且成功招降了田豐等部,其勢力頗大。朱老大也是借機試探一下他的態度,結果發現:這老察果有軍閥本性。那好,大家就心照不宣,一拍即合吧。
北線能暫時相安無事,那麼就可以全力以赴進攻西線了。
朱元璋於是加緊籌備水軍。消滅陳友諒,沒有強大的水軍,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前段時間,李明道被朱文忠俘獲,交至應天後,朱老大便向他了解情況。李明道把陳部的具體情況做了詳細彙報,最後說道:“陳偽主自從篡弑(徐皇帝)以來,將士皆離心,且政令不一,擅權者多,驍勇之將如趙普勝者,又忌而殺之,雖有眾,不足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