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日子要窮過
不管是打仗也好,搞公共建設、給官吏們發工資也好,甚至居家過日子,離了一樣東西就都玩不轉——這就是“錢”!
為了增加稅收,開辟財源,中書省向朱元璋建議征收酒、醋之類的稅費,結果被采納。
到了至正二十一年的年初,在眾人的建議下,朱元璋又命李善長等人專門製定了鹽法、茶法和錢法等,以從根本上保證財源之活水。
這也是一個政權的長久之計,既從製度上規範了人們的經濟行為,又能夠促使這個政權得到穩固。
先說鹽法。該法規定:嚴禁販賣私鹽,並設官鹽局進行專賣。
這也是曆來所有政權都采納的方法,隻不過稅率高低有別而已。朱氏政權以二十分之一取稅,後來一度增加到十分取一。
茶法則規定:商人到產茶區買賣茶葉,必須向政府繳錢換取販茶的憑據——茶引(類似鹽引)。
每引茶的限額為100斤,需納錢200文,不足一引的則叫畸零,發給“由帖”。如果沒有引和由帖,或者茶數與引、由不符,就叫販賣私茶,一旦被告發或查處,直接逮送官府問罪。
當時,政府在寧國府和溧水州都設有茶局批驗所,專門來批驗引由、檢查茶貨。茶法還規定,凡私茶出境或關隘放私的,以及用過引、由不及時繳還的都將處以重罪。
顯然,這是與商人爭利的一種手段,但在當時的環境下,要解決財政困難,就隻得這麼做了,這跟後世的“厘局”很有點相像。
但這些稅法之類的,隻能算是收點“保護費”,還遠遠談不上改善整個財政狀況。要達到這點,必須控製整個金融。唯一的辦法就是鑄錢。
元代的貨幣本來使用的是鈔,類似於我們現在通用的紙幣。起初,這種紙幣用金、銀、絲等硬通貨作鈔本,發行有限額,還可以轉兌金銀,信譽度還比較高。
但到後來,政府財政赤字變高,印鈔量便加大,鈔票於是瘋狂貶值,隨之而來的就是物價飛漲、經濟崩潰、民不聊生。
後來,元廷為挽救經濟又轉而鑄錢,但錢鑄得很“山寨”,質地脆薄,易於損壞,根本不被市場認可,也就無法真正流通。弄到最後,民間又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如此一來,既阻礙了商品流通,也影響了政府的收入,皇帝也開始缺錢了。
接下來,自然是公開對老百姓搶掠,官軍直接變成盜匪。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隻能揭竿而起。
所以,盡管在初占江南時,李善長就建議過朱元璋發行銅錢,以促進貨物流通、增辟財源,但鑒於元朝的教訓就在眼前,朱元璋想了好久,還是把這件事按下沒做。可現在要從根本上解決財政問題,就隻能這麼辦了。
於是,至正二十一年二月,朱元璋批準了在應天設立寶源局,正式鑄錢。其所鑄造的“大中通寶”銅錢,以400文為一貫,40文為一兩,4文為一錢,當年共鑄431萬貫,並可與曆代製錢通用。
結果,這項重大的財政舉措獲得了成功,朱元璋控製下的江南一帶經濟平穩,老百姓的生活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政府也從中得了利。
財源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後,朱家軍的整個軍需供給就一步步轉向正規化,軍隊的戰鬥力明顯提高了。
日子一天天似乎好起來,但朱元璋並不敢掉以輕心。
有一天,朱元璋在東閣視事,南京本是火爐之地,當時又值盛夏時節,所以他老兄坐久了,竟然已是汗透衣襟。
服侍的人趕緊另拿了一套衣服進來,都是一些浣洗過多次的舊衣服。這時,旁邊的參軍宋思顏忍不住插話道:“臣見主公躬行節儉,穿的都是舊衣服,這如同當年討厭新衣服的大禹一樣,您今番的舉動足可以示法於子孫後代。但是,臣仍不免擔心,今日危難,主公可以如此,他日一旦走出困境……恕臣直言,惟願主公能夠始終如一!”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老宋這番話拍馬中也帶著勸諫。
朱老大是個聰明人,曆史上的那些教訓他不可能不聽說過一些,更何況他自己就是窮苦出身,曆來就痛恨驕奢淫逸。
所以,聞聽老宋的這番忠言,朱元璋當即大喜,他讓人拿了些賞賜,以表彰老宋的忠直。
而後,他又表揚了老宋一番。老宋客套了幾句後,趁著朱老大高興的茬兒,他又說道:“近來聽說句容有老虎為害鄉裏,又聽聞主公已經派人將它們給捕獲了,還聽聞說您已經把它們給豢養起來,讓老百姓拿狗肉去喂它們。
這說起來能有什麼好處呢?”
那時沒有動物園,朱老大估計沒見過這些猛獸,可能一時圖個新鮮有趣,養起來過過癮。乍一看,這也算不得多大個事,但問題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你今天能稀罕這個,明天就能稀罕那個,到頭來就很可能會像宋徽宗迷“花石綱”那樣,勞民傷財!所以說,這個壞頭兒也絕不能開。
朱老大一時大悟,“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哪!他便立刻命人把那兩隻老虎與一隻熊都給殺了,然後煮了分賜給百官品嚐——這也算是向大夥表明自己改過的決心。
誰動了我的要害
龍灣之戰,陳家軍主力被消滅大半,想要在短時間內補齊戰力是不可能的,所以朱家軍正好乘勢進取,繼續擴大勝利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