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需要最基本的兩點。
首先,堅守正道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堅守正道既然都有個“堅”字了,就必須得有這個條件了。有時候,守正道的途中會遇到艱巨的難以忍受的困難。舉個例子。“蘇武牧羊”
朝廷派遣中郎將蘇武前去出使匈奴。沒料到,匈奴王經過漠北之戰的教訓之後,(詳見封狼居胥,不過可以不查因為後麵還有一張稿子講到了這點)竟還不知悔改,扣留了蘇武。為了能讓其降於匈奴,單於可謂是絞盡腦汁,製造出了種種磨難。但蘇武堅守正道,不為這些動搖自己的本心。無論是麵對衛律的軟硬兼施,還是寒窖的艱苦生活,他都毫不動搖。最後,他被放逐到北海牧羊(實為貝加爾湖,我國北海位於青州境內)待到公羊能夠生出小羊再放他回漢。
麵對如此苛刻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堅信,他的堅守正道會感動上蒼。渴了,吃雪,餓了,逮田鼠,挖野菜。就這樣苟延殘喘了十九年。但這些還不足以消磨他的心智。他將那根漢節視為他的命根子,日夜操持,耗毛盡落,成了一根光杆。(。。。光棍。。。)蒼天有眼。漢昭帝時,漢使前往匈奴,要求要回蘇武等人。當時匈奴起了內亂,無力麵對戰爭,推說道:“他已經死了。”但漢使早有準備:“前些日子,我皇獵到一隻大雁,是蘇武親筆所寫,說他在北海牧羊,你怎麼能說他死了呢?”匈奴隻好放他回漢。
蘇武的堅守正道終於獲得了回報。所以說,堅守正道是門力氣活,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
同樣的,堅守正道也需要高尚的道德做基礎。不然,那堅守的算是哪門子的正道啊!堅守歪道還差不多。
比如說三國時期的著名隱士,管寧。注明一下,他是著名隱士。在那個時代,隱士能稱作著名的可著實不多。一個經學家鄭玄,就夠你們吃一壺了。同樣,管寧的割席斷交很著名,從小時候學到現在。他年輕的時候厭倦了這個亂世,到遼東來講學,他的學生們沒有不被他的高義所折服的。他老年也不願學生們扶,堅持自己一個人行走。後來他的堅守正道受到了待見。魏明帝曹睿招他進宮,但他仍然穿著年輕時候在遼東講學時穿的衣服帽子。(其實管寧能出山的大半功勞得歸功於以前的好友,華歆)他的學生對他很尊敬,稱他當年在遼東講學的帽子為“遼東帽”。無怪乎後世文天祥這麼評價他“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當然,曆史上的例子還不止這些。就像我前麵提到的鄭康成,他帶著他的弟子居於深山野穀,耗盡畢生精力,編撰出了儒家經典《囊括大典》
好了,說道末,堅守正道實乃立身之根本,做人之根本,千萬千萬不可是掉他。我像沒有人願意像商紂王一樣被“群起而攻之”的吧!屈原曾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味:“路漫漫啊,何其之遠呀,我將上天入地,去追尋我心中的正道!”
堅守正義,在敵人或壓力麵前不屈服,終有一天,會獲得成功!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