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天龍寺論道(3 / 3)

慕容複躬身施禮,謙虛地說道:“晚輩隻是一介凡夫俗子,雖然多讀了幾本書,有些嘴上功夫,但實則並無真正的證量可言。還請大師不吝賜教。”

“貧僧乃學佛之人,自然不能代佛說話。但貧僧可以送你四個字:大愛不愛。”

慕容複聞言一愣,隨即若有所悟地雙手合十向本塵大師行了一個佛禮。“多謝大師指點迷津!”

坐在一旁的段譽,雖未插話,但一直在仔細聆聽。他從小便對佛法有著濃厚的興趣,此刻聽到兩人談論佛教與治國之道,心中更是激蕩不已。

慕容複問道:“段兄,你對佛法如此了解,不知有何見解?”

段譽微微一笑,謙遜地說道:“慕容兄過譽了。我隻是覺得,佛法深奧,卻並非不可觸及。它講究的是內心的平和與寧靜,這與我們習武之人追求的心境相通。我想,如果我們能將佛法的智慧融入武學之中,或許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段正明聽後點頭讚同,說道:“譽兒說得不錯。佛法與武學並非截然分開,它們之間有著許多相通之處。隻有心境平和,才能更好地領悟武學的真諦。”

慕容複聽後若有所思,他以前從未想過佛法與武學之間的聯係,此刻聽段譽一席話,頓時覺得豁然開朗。他心中對段譽的見解暗暗佩服,也更加看重這個年輕的皇族子弟。

慕容複說:“晚輩歎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辯證思維,如是不可思議。但是,晚輩以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別於佛教。佛教以佛法證一,進而證究竟,最終是為給心找個不苦的理由,成佛,無量壽,極樂。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門住福相、住壽相、住果相,是以無執無我為名相的太極我執,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貪執的弱勢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輩以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個人解脫,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議究竟生產力與文明的真理真相,則佛法的佛教即出離宗教的佛教,成為覺悟眾生的大乘法度,慧於綱紀澤於民生,是名普度眾生。”

本塵大師沉默不語,靜靜地看著慕容複,過了許久黯然感歎道:“得智的得智,化緣的化緣,燒香的燒香,坐禪的坐禪。”

段譽和了一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慕容複再度給本塵大師恭敬行了一個佛禮,說:“謝大師開示。”

轉眼已是夕陽西下時分。段正明看了看天色,起身對慕容複道:“慕容公子才華橫溢,未來路途險阻眾多,老衲這裏有一套枯榮禪功口訣願傳授於你以作留念。”說著便將口訣娓娓道來。

傳授完畢後段正明又轉向段譽說道:“譽兒你和慕容公子都是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應當多多親近交流。”

段譽聞言心中一動,道:“慕容公子武功蓋世、才情出眾,你我二人義氣相投,不知公子是否願意與在下結為金蘭兄弟?”

慕容複大喜道:“承蒙段兄不棄。”說著他看向段譽“從今往後你我便是兄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二人相視而笑隨即在佛像前跪下起誓結為異姓兄弟。

結拜完畢後慕容複與鄧百川向段正明辭行帶著從閬圜玉洞搜尋到的武功秘籍踏上了歸途。

一路上慕容複也在不停的思考自己以及慕容家的未來。前世,慕容複如同跳梁小醜,整日叫囂複興大燕,卻終究隻是空談。燕國,那早已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王朝,複興談何容易?

而這一世的慕容複,經曆了現代社會的洗禮,從小在和平與繁榮中長大。然而,他深知,亂世即將來臨,北宋的繁榮隻是暫時的。想到未來幾十年後,這片土地將陷入戰火,百姓將飽受苦難,他心中不禁泛起一絲悲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慕容複喃喃自語。難道他隻能袖手旁觀,任由曆史的車輪碾過這片土地?不,他決不坐視不管。既然重生此世,他就要憑借自己的力量,扭轉乾坤,改變命運。

在這風起雲湧的亂世,唯有強者方能屹立不倒。幸運的是,他已習得數門絕世神功,自身實力大增,手下的四大家臣也因此變得更加強悍。至少,他們已有自保之力,不再任人欺淩。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這險惡的江湖中,過於顯露鋒芒隻會招致無妄之災。因此,他決定韜光養晦,隱藏實力,低調行事。積糧備戰,待機而動,緩緩圖謀天下。

北冥神功,他視若至寶,絕不輕易示人。但淩波微步與小無相功卻是可以傳授給四大家臣的。有了這兩門絕學傍身,他們在蘇州立足將更加穩固。

現在慕容家人還如今慕容家人丁單薄,尚需進一步招攬親信勢力。如今有這麼多武功秘籍,可以因材施教,壯大慕容家。

一路上,慕容複與鄧百川一同修煉淩波微步。時光荏苒,轉眼間,他們已回到了風景如畫的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