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陳嘉映.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現代哲學[J].2006(5)
[2]戴煒棟.外語教學的“費時低效”現象——思考與對策.外語與外語教學[J].2001(7)
[3]江怡.維特根斯坦:一種後哲學的文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4]魯子問.外語教育規劃:提高外語教育效率的可能途徑.教育研究與實驗[J],2006(5)
[5]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6]熊賢君,張雪強.杜威“教育即生活”新釋.教育史研究[J],2004.6
[7]BarryStroud,Mind,Meaning,andPractice.InHansSluga﹠DavidG.Stern,eds.,TheCambridgeCompaniontoWittgenstei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pp.296~319
[8]Cohen,A.D.InWhichLanguageDo/ShouldMultilingualsThink?Language,Culture,andCurriculum.1995(8)
[9]NaomiScheman,FormsofLife:MappingtheRoughground.InHansSluga﹠DavidG.Stern,eds.,TheCambridgeCompaniontoWittgenstei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pp.383~401
[10]StanleyCavell,TheAvailabilityofWittgensteinsLaterPhilosophy.InG.Pitchereds.,Wittgenstein:the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s.NewYork:Doubleday,1966
[11]LudwigWittgenstein,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s.(translatedbyG.E.M.Anscombe)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1
(曠劍敏: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部講師)論電子字典對大學英
語教學的負麵影響
張弢楊軍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融入了英語教學的過程之中,電子字典也越來越多地受到英語學習者的青睞。電子字典始於20世紀40年代美國人對機器翻譯的研究,其英語說法包括:electronicdictionary,computeraideddictionary,computerassisteddictionary,computerizeddictionary,automaticdictionary等等。這些都表明兩點:1.電子字典與計算機技術息息相關;2.電子字典是另一種形式的新型字典。現在的電子字典包括幾種形式,如:光盤字典,袖珍字典,自動字典等,但最常見的是大學生現在普遍使用的袖珍自動電子字典。目前市麵上流行的電子字典品牌包括:文曲星、快譯通、好譯通、商務通、名人學習王子等。
隨著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借助這些電子字典來輔助英語學習,但是電子字典能否真正代替傳統的書本字典?電子字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電子字典的負麵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麵?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希望使英語學習者能夠撥亂反正,采取最有效的輔助手段,從而達到最理想的學習效果。
二、電子字典在大學生英語學習中應用的調查與分析
1.調查對象
本調查對象分別來自中南大學英語、計算機、訴訟法、材料4個專業的三年級本科生和一年級研究生共85人,他們大都在20歲以上,具備了一定的英語語言學習能力。筆者希望通過對這些人的調查問卷分析,能夠得出比較客觀的反映重點大學中大學生電子字典使用的實際情況,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更多的有益的參考意見,使其在教學中最大了限度地發揮有益的作用,去除不利影響。
2.調查結果
筆者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85人當中收回有效問卷81份。
(1)81人當中隻有1.25%的學生既沒有傳統字典又沒有電子字典,除此以外,絕大多數學生既有電子字典又有傳統字典,占45%。
(2)有62%的學生最喜歡用電子字典,有29%的學生最喜歡用傳統字典。
(3)61%的學生聲稱最常攜帶的是電子字典,11.7%的學生既不帶電子字典也不帶傳統字典,25.3%的學生最常攜帶傳統字典,1.9%的學生不帶任何字典。
(4)56.2%的學生認為電子字典最實用,更有利於英語學習,隻有43.8%的學生認為傳統字典最有利於英語學習。
(5)100%的學生認為電子字典更為便捷。
(6)54.9%的學生認為傳統字典注解更為詳盡,43.2%的學生則認為電子字典的注解更為詳細。
(7)70%的學生認為電子字典能夠提高學生的外語自學能力。
(8)85%的學生表示電子字典主要用於英語閱讀和詞彙練習。
(9)有67%的學生在使用電子字典的同時承認會忽視字典裏的英語解釋、用法標注、體例說明等。
(10)隻有25%的學生承認他們的英語教師曾經強調過正確使用傳統字典的好處。大部分的學生表示教師沒有談過英語字典,並且並沒有對電子字典的使用給予過引導。
3.調查分析
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現在絕大多數的大學生相對於傳統字典來說的話,更加青睞於電子字典,因為電子字典有許多傳統字典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更有利於英語學習。這些優勢包括:
(1)小巧便攜。與厚重的傳統字典相比,電子字典小巧輕便,一般不超過1000克。
(2)大信息量。一般的電子字典往往包括漢英字典、英漢字典、英英字典、漢語字典、國際音標、公式常數、詩詞鑒賞、節日節氣、服飾禮儀、開心詞典等等信息。
(3)功能多。除字典功能以外,電子字典還包括其他一些功能,如:遊戲、日曆、計算器、發音、名片夾、時鍾等功能。
(4)發音生動,有示範作用,可以跟讀。
(5)查找快。查找電子字典往往隻需輕按幾個鍵,幾秒之內就可以找到需要的信息,省去了查找傳統字典時檢索和翻頁的麻煩。
(6)考試針對性強。許多電子字典當中含有針對一些重要英語考試的信息和練習,如:四六級、考研、TOEFL、雅思、GRE等。
但是,片麵的認為電子字典優於傳統字典,長期單一地使用電子字典而忽視對英語學習中單詞的發音、詳盡注解、用法的重視,會加重英語學習者對英語學習的誤解。
三、電子字典的負麵影響分析
電子字典雖說具備一般字典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但其劣勢也非常明顯,這注定了其無法替代傳統字典,如不正當使用,會造成學生英語應用危機。
1.負麵影響的理論依據
(1)英語習得的“多元知識的建構過程”(Widdowson,1990:99)指出語言的交際就是語境作用於語法的過程,就是語義轉向語用和理論意義轉向實際意義的過程。我們掌握的詞彙和語法都是意義的潛勢(meaningpotentials)和資源(resources)。他們脫離語境就沒有實際價值。隻有在語境的作用下,語句(sentences)才能轉變為話語(utterances),語言的內在意義才能實現外化(externalization)。因為缺乏語境指導,電子字典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語言習得的外化過程。
(2)語法教學的“語意與形式兼顧”:現在大部分教師主張將語法知識融入以語意為核心的活動中,使英語課堂成為“交際型”而非傳統的“知識傳授型”。Long提出的這種理論其特點是語言教學仍以交際和語義表達為核心,但不忽視語言形式的學習,尤其當學習者在交際活動中出現理解或表達困難時(見張存香,2005)。隻重視詞彙表麵意義,常被用於閱讀當中的電子字典在語言教學中無法達到這種交際目的。
(3)英語學習過程是認知的過程,包括由低到高6個方麵的能力: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知識是指人們知道確切的事實、術語和方法。領會是指對知識的領悟。應用是指能正確地實際運用所學的原理和觀點。分析是指對知識進行分類,理解各成分間的關係,並認識構成該係統的原理。綜合是指級和部分已構成整體。評價是指創造性地對客觀事物進行判斷、權衡、檢驗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電子字典的使用對學生這6種能力的培養和幫助是不全麵的(何英,2004)。
2.常見的電子字典弊端
(1)讀音有誤或不全。在單詞的讀音方麵,印刷字典多采用窄式音標來注音,有些單詞具有不同的讀音,有的字典會標上包括美式讀音和英式讀音等多種讀音,還有的字典上會給出國際音標圖以供查閱者參考。但電子字典往往隻給出單一音標,影響學習者對詞彙發音的全麵認識。如:《OALD》中給出的單詞音標包括KK音標,注明了首詞的讀音和美式英語異讀音。Laboratory/lbrtri;USlbrtri;lbr,tri/,而電子字典中隻有前一個讀音/lbrtri/。
(2)注解不詳盡:詞義孤立、片麵;沒有例句或例句不全。從傳統的印刷字典當中,學習者可以得到充分的信息。印刷字典為每個單詞做出了詳盡的、清晰地、完整的釋義或英文解釋,這有助於學習者理解掌握單詞間細微的差別,以牢固記憶單詞。傳統字典往往會給出搭配信息和詳盡的例句,歸納多種基本句型,使單詞的意義能夠靈活地出現在其不同的上下語境當中,這能突出單詞的詞組搭配和語法結構,是使用者能夠準確地運用每個單詞的具體用法,不會產生誤用的情況。但電子字典在這方麵較弱,為了簡潔,或為了突出一般最常見的用法,很多電子字典隻提供單一釋義,甚至不提供例句,造成學習者學習盲區。如:dry這個詞作形容詞時,在OALD裏的釋義有13條,但在電子字典《外研通》中隻有3條釋義,大大地縮水打了折扣。
(3)無圖解或表格。由於空間有限,電子字典無法像一般印刷字典一樣提供插圖或表格加以解釋或區分詞義。如:OALD裏就有許多這樣解釋性的插圖或表格,提到cube這個單詞時,字典就給出了其他單詞解釋其他各種形狀的立體:sphere,cylinder,cone,pyramid並附圖。這比單純的給出近義詞或反義詞來得更加形象。
(4)液晶屏幕小,顯示內容不充分。由於電子字典要便於攜帶,所以屏幕往往較小,對於詞義豐富的單詞,往往在一頁當中無法顯示其所有內容,閱讀者必須不斷翻頁才可看全,這也在無形中影響了閱讀的流暢性。
3.對學生產生的負麵影響具體表現
(1)學生對詞的概念不清,常出現詞組搭配或語意方麵的錯誤。由於學習者隻注意電子字典給出的單詞的最簡單釋義,無法透徹根據上下文或例句理解單詞的含義,造成學生在單詞搭配和語意理解能力較弱。如:rally主要指“集合”,但rallyfromanillness(恢複健康)就會難住許多人。something這個詞很簡單常見,它的搭配orsomething見於口語中,表示“或諸如此類的事物”,但很多同學卻不知其意或不知如何使用。
(2)無法準確區分近義詞。很多英語學習者發現很難區分近義詞,這其實是受到電子字典隻重漢語表麵意義的影響,學習者沒有認真閱讀印刷字典上給出的英文釋義,隻大概了解一個單詞的含義,使得單詞間的細微差別得不到理解。如:subway這個詞,大家會理解成“地鐵”,但其實它與underground或underpass的區別在於:subway除在美語裏是指“地鐵”以外,還表示“公路或鐵路下的地下人行道”,而underground指的是“地下鐵”,underpass指的是“高架橋下通道或路段(從另一條公路或鐵路下方穿過的)”。又如:“打”的英文近義詞包括:beat,hit,strike,spank,thrash,wipe,dozen等等。但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哪個單詞就隻有通過翻閱印刷字典才能清楚地了解。
(3)語法知識不足、英語聽說應用能力和語篇寫作能力有限。由於電子字典隻能單一的給出詞義,因此過度依賴電子字典的學生往往缺乏篇章構造能力,無法用單詞正確的搭配銜接上下文,或者無法找出恰當的英語詞彙在寫作中加以使用。由於對於生詞意義的過分依賴,會讓學生不經意間忽視對英語聽說應用能力的培養,造成啞巴英語。
(4)生僻詞使用較多,但對常見詞的用法不甚了解。許多學生以為會用生詞能夠展示其英語水平,因此他們通過對電子字典的使用來找些生僻詞,同時又忽視了一些常見單詞的常見用法,這是舍本逐末、得不償失的做法。
(5)圖省事,缺乏紮紮實實的鑽研精神。大部分學生缺乏對電子字典的科學認識,隻注重對詞義的查找,很少留意字典提供的其他信息,更加忽略字典的編撰說明、語法標注、附錄等有用信息,缺乏紮紮實實的學習作風,導致英語學習效果並不理想。
四、結語
OALD的主編荷恩華就說過:“一本正確使用的字典能告訴你的不僅僅是如何拚寫單詞,它能拓寬你的英語知識,提高你的英語水平,其作用遠遠超過任何一本教科書。”所以,圖省事,圖方便並不是我們學習的正確方法。英語電子字典自然能為我們提供許多方便,但隻有了解其弊端,注意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負麵影響,才能使這種英語學習輔助手段達到最理想的使用效果。
針對電子字典的問題,我們應該加強對以下幾個方麵問題的重視:
1.提高教師和學生對英語字典的認識。Cowie(1983)認為:“詞典使用是指用戶應該擁有,並通過習得具備的有效檢索和充分利用辭典的各項技能。”何加寧(2003)認為:“使用詞典的訓練應該是外語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學生使用詞典技能的提高將使他們能更有效的利用辭典中的信息,從而促進他們外語水平的提高。”
2.加強教師對學生字典使用的引導作用。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字典使用情況引導,介紹幾種常用字典及其主要特點。
3.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字典,學會恰當地使用字典。
(1)要了解自己的字典,參考編撰規則體係,以及字典的優缺點。
(2)字典察看要勤,多注意英英釋義。
(3)多利用字典上的信息資源,察看要全麵,包括單詞釋義、用法、搭配、例句等,並能加以模仿。
(4)不可生搬硬套,不知變通。
參考文獻
[1]H.G.Widdowson.AspectsofLanguage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
[2]張香存.中國大學英語教師對“FocusonForms”和“FocusonForm”教學方法的認知[J].外語教學,2005(5)
[3]何英.關於大學生使用電子詞典的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4(2)
[4]CowieAP.EnglishDictionariesforForeignLearners:AHistory[M].In:Hartmann.RRK,1983
[5]何加寧.詞典使用研究評述[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張弢: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部講師;
楊軍: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係講師)論語篇閱讀教學
李俊芳隨著應用語言學、篇章語言學研究成果在語言教學中的推廣和運用及語言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語篇教學法已逐漸為國外外語教師接受和采用。外語學習中,閱讀是關鍵性的一環,其目的是要準確有效地獲取信息。閱讀時,讀者直接麵對的是語篇,語篇的組成和規律對閱讀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著名語言學家卡裏爾(Carrel)的實驗也進一步證明閱讀課上進行語篇教學已成為教學發展的趨勢之一。卡裏爾(Carrel)在1985年曾選擇一所大學裏25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為研究對象,他們都主修專為外國學生開設的英語精讀課,且英語處於中上水平,對他們明確以文章結構分析的教學法為主進行授課。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他得出一個結論:文章結構分析明顯影響人們的閱讀理解,對結構的正確分析和預測能極大地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語篇教學法是以“篇章為基本單位的教學”,它從語篇分析入手,將課文視作一個整體,要求學生不隻局限在字詞句的學習層麵上,而應從文章的層次結構和內容上入手,幫助學生盡可能多地獲取和掌握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同時逐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因此,這種教學方法既克服了傳統的一言堂式教學模式中的不足,又注重了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將語篇分析、打好語言基礎及培養語言交際能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語篇分析不僅涉及字詞句含義、語法結構和句際關係,而且還包括對篇章體裁、背景知識等的研究,也就是說,語篇分析分為微觀語篇分析和宏觀語篇分析。因此,筆者認為語篇閱讀教學可從微觀、宏觀兩個方麵入手。
一、微觀語篇教學
傳統的閱讀教學拘泥於對字詞句知識的教學,不但逐詞逐句解詞釋義,還時而添補一些有關個別詞語用法、變體的例證,讓學生隻見樹木,不見森林。而微觀語篇教學則注重將字詞句段篇作為整體加以講授。教學時,除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依據背景知識、篇章結構猜測詞句意思外,還應重點講解影響理解的部分,以掃除障礙。這類字詞句包括文章中的關鍵實詞、照應詞和功能詞。關鍵實詞是文章主要信息的載體,對把握文章主題至關重要。照應詞和功能詞表現文章意義變化、發展和句際間的關聯,有助於把握文章脈絡和邏輯關係(韓禮德和哈桑,1976)。將句子內部和句際間的銜接手段歸納為五種:連接成分、所指、替化、省略和詞彙聯係。
例1:Butaterribledisasterwastobefallhim.Asearlyas1978,whenhewasonly28andhis2ndsymphonywasnotyetfinished,hebegantolosehishearing.Atfirsthecouldnotbearanyone,evenhisbestfriends,toknowofhistragedy.Wecanhearhismiseryinalettertohisbrotherabouthisafflictionin1802:Whathumiliationwhenanyonestandingbesidemecouldnothear,orashepherdsinging,andIcouldnotdistinguishasound!Suchcircumstancesbroughtmetothebrink.Ifdespairandwellnighmademeputanendtomylife:nothingbutmyartheldmyhand.Thediseaseworsenedandforlastyearsofhislifehewascompletelydeaf.
例1巧妙運用disaster,tragedy,misery,affliction,humiliation,circumstances,disease等一係列近義詞或上下義詞來表示“losehishearing”“couldnothear”“deaf”,既將整段篇章清楚順暢連接起來,又避免了省略、重複可能造成的晦澀或繁冗。如果懂得上述實詞是一種詞彙銜接手段,就能根據上下文猜測出詞義,而不必一見生詞就死抱字典。
例2:Hehandedagoodessay.Hispreviousessayswereallpoor.
例2中的“previous”作為關聯成分,將前後兩句從時間先後順序上連接起來,意指“previoustothegoodessaysjustmentioned”。
例3:Itnevershouldhavehappened.Shewentandleftthebabyunattended.
“It”照應了此例第二句,使上下文既前後呼應又邏輯縝密。
二、宏觀語篇教學
閱讀中僅造語言的表層照應關係和文章的字麵意義並不能保證讀者準確深入地理解原文的內涵和作者的寫作意圖。隻有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對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識、篇章的整體結構做深入分析和研究後,才能理解其深層含義。
1.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指讀者理解語篇所必備的外部世界知識,屬非直觀信息。Anderson(1999)認為,缺乏相應知識會造成閱讀理解障礙;具備相關知識,但不會運用也會造成閱讀障礙。閱讀教學中,如果學生不具備相關背景知識,教師應對其進行講解或布置學生課前預習、了解;如果學生已具備了相關背景知識,教師應幫助學生激活和運用這些知識進行閱讀活動:如在講解課文前,給出標題和另外的一些參選項,這些選項可能與文章內容有關,也可能無關,讓學生依據標題作出判斷,並加以檢驗和限定,同時還可以幫他們建構語篇的主要內容,有效激活其背景知識。
2.篇章結構
篇章體裁及其所采用的布局結構更容易幫助讀者從文章總體框架上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深層含義,並掌握不同類型篇章的建構模式。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篇章模式是VanDijk提出的敘述總結構、論證總結構和實驗報告總結構。
我們將LudwigvanBeetloven這篇傳記文章的結構與敘述結構進行比較後,得出以下區別:
傳記生平引言
少年
中青年
老年
事跡藝術風格
成就(小結)論證
論證
敘述故事情節外框
事件糾節
解開
評估
寓意
傳記從生平事跡到論證,敘述由故事引出寓意或評估,二者都是先敘後證,如果在閱讀此課前,先將敘述結構輸入讀者大腦,一旦所讀語篇與原有體裁框架相吻合,讀者理解起來要迅速得多。從這種意義上講,雖然篇章總結構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產物,但在閱讀中,在語篇、語用、文體等層次的分析上及引導讀者思維上都具有宏觀指導意義。
三、教學程式設計
閱讀教學不僅注重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還注重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閱讀理解是一種積極的交際和深刻的思維活動,為做到二者兼顧,我們將以語篇為基礎的閱讀教學分為三個階段,提出一種新的教學程式:
1.宏觀導入
這一階段主要涉及對模式中背景知識、體裁框架的教學和訓練,旨在使學生初步了解語篇的基本內容及篇章結構的組織方式。
2.微觀剖析
這一階段涉及篇章中字詞句、黏合、連貫的教學和訓練,旨在使學生對語篇理解更具體、透徹。
3.整體吸收
這一階段主要涉及對篇章中微觀、宏觀攝入的教學和訓練,旨在使學生在詳盡理解語篇內容、掌握語篇展開模式的基礎上,攝取語篇的主要內容。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閱讀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微觀、宏觀結構,能幫助學生剖析文章條理、弄清層次,理解其內邏輯關係,然後通過刪除、選擇、概括或歸總等手段抓住篇章的主要信息,提煉篇章主題,進而領會作者的用意及思想感情。因此,語篇指導下的閱讀教學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弊端,將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對改革現行閱讀教學模式,無疑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Anderson,N.ExploringSecondLanguageReading[M].Boston,MA:HeinlePublishs,1999
[2]Brown,G.&Yule,G.DiscourseAnalysis[M],London:Longman,1984
[3]Halliday,M.A.K.andR.Hasan.Cohesionin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4]Nunan,D.LanguageTeachingMethodology[M].NewYork:PrenticeHall,1991
[5]Ruddell,R.,Ruddell,M.R.,&Singer,H.(eds.)TheoreticalModelsandProcessesofReading(4thedition)[M].Newark,De: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1994
[6]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7]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李俊芳: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部講師)對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
英語寫作教學的思考
王曉東鄧煜一、我國大學英語寫作課教學及研究現狀分析
陸穀孫教授曾感慨“當了三十多年的教書匠,深感作文這一課目最是難教(毛榮貴,1997)”。筆者曾多次擔任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寫作基礎課目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也曾思考、模仿過他人的教學經驗,但也大抵是陸先生所提到的選擇“各類修辭範例和教條,逐一解析;對學生的作業,點抹批評之餘,還把嚴重錯誤一一勾出(毛榮貴,1997)”。相信很多教師都采取類似的教學方法,也都有同樣的“作文……最是難教”的感受。誠然,我國多數大學的英語寫作課多年來一直沿用現實-傳統法(祁壽華,2000)。在這種教學法中,寫作教學以教授寫作技巧為主,教師往往都按照詞彙、句子、段落、整篇文章的層次以及不同語篇(描寫文、敘事文、說明文、議論文)的分類進行寫作方法講解,提供範文,然後學生自己練寫,寫完交給教師批改。教師批改後交還學生,將存在的問題指出讓學生改正,並對歸納發現的問題統一進行講解,從而學生能夠得到寫作能力的提升。
從理論上講這種教學方式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無論是過程還是效果都不是十分滿意。首先,對於教師而言,繁重的作文批改任務和缺少合適教材加重了他們的工作量,使他們對寫作課望而卻步;另一方麵,對於學生而言,教學方法和內容的單調以及重複,往往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說來原因主要是下麵幾個方麵:
首先是外語教學長期對寫作在實際操作中不重視引發的後果。無論哪一級別、哪一階段的英語教學,寫作雖然都被認為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或者必修科目,但往往存在被忽視的一麵。比如說英語專業學生在準備專四考試過程中可能花很多的時間在聽力、閱讀上,而作文則往往訓練不夠。其二,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是個緩慢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步登天。於是乎在寫作課上,學生覺得吃力不討好,較難得到明顯的收效,從而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不能積極配合教學。第三,缺乏很好的通用教材,尤其是能夠適應時代要求,適合各層麵、不同水平、不同興趣的學生的英文寫作教材。第四,寫作訓練難以展開。眾所周知,英語寫作如同中文寫作一樣,是一門實踐課,需要學生做大量的訓練,在訓練中成長,在訓練中進步。而我們的寫作課教學往往班型較大,講授的班級較多,這就使得學生作文的批改成為難題,學生得不到充分的訓練和教師的指導。
針對上述情況,近年來我國教師對英語寫作課的研究呈逐步上升趨勢,研究領域也涵蓋了寫作的各個主要方麵——篇章結構、教學法、寫作與相關課程、學科的關係、評估與測試、影響寫作的因素、寫作中語言的使用以及學生作文中出現的錯誤或失誤等;現代技術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如電子郵件、網絡等)等等,相關的科研文章也有很大幅度的增加(李誌雪、李紹山,2003)。在這一過程中,許多語言工作者提出利用網絡及多媒體手段提高英語寫作課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寫作興趣,從現在來看這應是現代英語寫作教學的努力方向。
網絡已迅速成為經濟、文化的交流媒介。因此,新世紀人才的信息素養(electronicliteracy)已成為21世紀人才能力素質的一部分。這就要求我們所培養出來的英語人才要具備熟練使用計算機進行文字處理的能力;獲取、分析、評價網上信息能力;以計算機為媒介進行交流的能力。這是對英語學習者能力的要求,因為理想的寫作能力應在信息時代特定環境中展示;同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要求教師以新方式教授和從前不同的寫作。
二、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英語寫作教學的優點
總而言之,多媒體輔助寫作教學可以較全麵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使之與社會的需求接軌。在具體的教學中,其優勢主要反應在:
首先,對英語寫作課堂的拓展。英語專業寫作課的設置一般是每周兩節,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教師無法細致講評學生寫作練習中出現的優點和問題。而幾乎所有的寫作教師都認為,習作講評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隻練不講,寫了不去總結,效果往往要打折;利用習作講解寫作知識,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講評可以是教師評,也可以先由學生獨立或分組討論評,而後者的效果更好。可是課堂時間實在有限,這樣的教學活動往往難以開展。而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英語寫作教學,可以從時間上和空間上拓展課堂。學生們可以通過網絡論壇來評論習作,而且可以討論、交流寫作知識與技巧。
其次,可以提高教師工作的效率。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們的作文批改量大,而更讓教師感到可惜的是,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隻是作者本人閱讀了。其他的同學無法得益於教師的勞動。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將評改後的習作貼在公共區,可以提高自己的勞動效率,而且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受益於對該文的講評。此外,通過網絡,還可以讓學生參與討論,培養學生對於教學的參與意識、相互學習的習慣和集體合作精神。
再次,可以改變學生的寫作心理。網絡上發表習作可以改變學生的寫作心理。美國有學者通過對美國大學生的寫作進行調查發現,有些學生平時的寫作態度不是很認真,他們可能覺得老師不是很吸引人的讀者。而他讓這些學生在網上發表習作後,發現他們的寫作在各個層次上都有顯著的提高。學生們絞盡腦汁來最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他們很擔心網上的讀者會認為他們的文字拙劣。而在筆者與學生交流過程中也確實發現有這樣一種現象,現在的學生很注重自己在虛擬空間或網絡世界中的形象。
因此可以看出,通過網絡技術輔助英語寫作教學,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壓力,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反思學習,而且適應學生心理。
三、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英語寫作教學的具體設想
利用網絡輔助英語寫作教學,不是嘩眾取寵,隨大流、趕時髦,所以在設置其內容時我們不求其多而雜,而是少而精。在借鑒他人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嚐試提出,英語寫作課的多媒體網絡輔助主要可以包括如下幾個方麵:
1.公共區。教師可以設置公共區,而所有的修課學生都可憑自己的密碼進入。在公共區教師可以張貼教案、寫作知識介紹、經典範文賞析、學生習作點評等。學生可以在這些文章後進行評論,發表留言,提出自己對於文章的看法、評改。
2.討論區。討論區類似聊天室,學生們可以發表對某個問題的看法。教師可以每周留一至兩個問題供學生討論。教師需要加強管理手段,以免討論流於形式,甚至成為真正的“聊天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發揮監控和引導作用。監控學生的討論參與數量和質量;引導討論的進行方向,讓討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3.內部短信。在前文中提到讓學生相互評改習作,有利於他們寫作水平的提高。我們可以通過內部短信讓學生交換習作並進行評改。在這裏,教師要實施好兩點管理:首先,讓學生的評改習作量不要過多,評改過多會令他們因為壓力大而敷衍了事。教師可以規定學生將自己的習作發給某位同學,而且每次最好都換一個讀者。評改同學可以用另一種顏色為同學評改,評改的過程既可以學習其他同學的優點,也可以發現別人的缺點從而以後自己避免。教師還可以讓全班同學評改一篇習作,將評改結果發表在公共區,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別人的評改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但是教師要為學生們提供評改標準,讓學生根據標準自評和他評,這樣才能收到評改的效果,有利於他們寫作水平的提高。
4.協作式博客或者公共社區博客。隨著多媒體的廣泛應用及網絡虛擬空間的實現,可以在網內設置協作式博客或者公共社區博客。利用博客這種個性化很強的新興形式,學生可以對某一觀點進行追蹤,通過搜索提煉信息,為其他同學提供及時的資料,並發表自己的評論。在協作式博客內,小組成員可以就一些共同或者意見不同的話題進行討論,甚至可以共同協商完成同一個項目;公共社區博客是一個個性和公共性的結合,在這個博客裏,可以加強學生和老師的互動,既能體現學生的個性,也能充分利用公共討論的優勢,允許任何人參與、發表言論、討論問題。
四、教學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拚寫和語法檢測軟件,不要過分地依賴它們。因為有很多情況,這些軟件檢查不出錯誤。
其次,學生們在網絡上通常交了一些外國筆友,認為和他們通過打字進行交流,就能提高寫作能力。其實這是錯誤的。這種交流,實質上大多是書麵形式的口語,不是真正的寫作。通過這種方式學習口語尚可,但不是練習寫作的好途徑。
同時,也要正確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和電腦進行寫作,網上信息太多太雜,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虛擬空間的各種設置,將經過過濾的信息傳遞給學生,而學生也可以通過這些設置將信息傳遞給他的夥伴。通過這些設置知識獲取的效率將得到很大的提高。
最後,我們必須認識到多媒體教學雖具有傳統教學模式所沒有的優勢,但它隻能起“輔助”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英語寫作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傳統課堂教學手段和多媒體網絡教學手段的優勢,讓多媒體網絡技術成為課堂的拓展手段,對課堂教學起到加強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創新化,提高協作能力,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誌雪,李紹山.對國內英語寫作研究現狀的思考——對八種外語類核心期刊十年(1993—2002)的統計分析[J].外語界,2003(6)
[2]毛榮貴.英語寫作縱橫談[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祁壽華.西方寫作理論、教學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王曉東: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係講師;
鄧煜: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