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外語教育研究(2 / 3)

四、結語

雖然以上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解決,但筆者認為學術英語的過程體裁教學法這一提法適合我國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趨勢的需要,可以推動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步伐。增強授課內容的實用性與授課方法的先進性將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及社會效益。授課內容的實用性在於確定學術英語(而不是通用英語)為教學的重點。加強英語學術論文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應該是研究生的迫切需要,也應該是各高校發展的需要,更應該是國家科技發展的迫切需要。抓住了學術英語這個“重中之重”,可以解決用大量課時“隔靴搔癢”的問題,使學生用起英語來不再感到困難重重。授課方法的先進性體現在過程體裁教學法的應用。過程體裁教學法在外語教學界具有新的生命力。其生命力不僅在於它是在改善成果教學法、過程教學法及體裁教學法的基礎上綜合發展而來的,而且在於它為轉變教師角色(由獨裁者變成協調組織者)、轉變學生角色(由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探索者)提供了有效的途徑,為“學以致用”鋪平了道路,並且能夠使學生的課外活動成為課堂有限學時的有效延伸。學生收獲的是學習方法、科研方法、思維方法、閱讀與寫作方法等“點金術”(不僅僅是“金子”),這些方法將為學生終生受益。總之,我們既要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也要結合我國英語教學的實際;既要更新教學觀念,又要改革課程設置。隻有通過改革才可以讓更多的研究生學會運用英語輔助其科學研究,從而有助於縮短我國與外國科技進步的距離。

參考文獻

[1]Badger,R&White,G.AProcessGenreApproachtoTeachingWriting[J].ELTJournal,2000(4):153~160

[2]Swales,J.M.GenreAnalysis:EnglishinAcademicandResearch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3]Taylor,G.&T.Chen.Linguistic,CulturalandSubculturalIssuesinContrastiveDiscourseAnalysis:AngloAmericanandChineseScientificTexts.AppliedLinguistics,1991,12(3):319~336

[4]管瑋.體裁教學法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04(2):51~52

[5]韓金龍.英語寫作教學:過程體裁教學法[J].外語界,2001(4):35~40

[6]韓金龍,秦秀白.體裁分析與體裁教學法[J].外語界,2000(1):11~18

[7]鞠玉梅.體裁分析與英漢學術論文摘要語篇[J].外語教學,2004(2):32~35

[8]李紅梅.體裁教學法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5(1):60~63

[9]秦秀白.“體裁分析”概說[J].外國語,1997(6):8~15

[10]秦秀白.體裁教學法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1):42~46

[11]任曉霏.體裁分析法與大學英語閱讀教學[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1(3):69~71

[12]王士先.從Genre出發進行閱讀教學[J].外語界,1998(4):54~55

[13]於暉.語篇體裁分析——學術論文摘要的符號學意義[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14]餘渭深.英漢學術論文開頭段語篇和思維方式對比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8~11

(徐筠: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英語教學部副教授;

雷黎: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對網絡和多媒體技術

環境下的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周覺知為了適應我國高等教育新的發展形勢,改變當前英語教學“費時”“低效”“交際能力差”的現狀,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構建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工程”已經啟動(吳啟迪,2004),全國已有180所高校參加教育部首批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

國際語言學、外語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最新發展為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我國的快速發展與普及,計算機、多媒體、互聯網等先進教學手段用於高校英語教學不但成為可能,而且將必然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教育趨勢。

改革要落實,觀念必先行。這就要求高校英語教師必須全麵改革教學理念,對英語教學改革的方方麵麵有全新的認識,並且在教學實踐中堅定地貫徹執行教學改革,才能使高校英語教學改革這個係統工程真正地進行下去。

下麵是本人關於高校英語教學改革中所涉及的幾個關鍵問題的思考,相信對他們的透徹認識將有助於將英語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一、基於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外語教學新模式的優勢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語言學習是一個基於學習者個人的經驗、信仰、心理和觀點之上的自我探索、知識建構和意義協商的過程。知識或認識是由個人建構的介於主觀和客觀之間的東西,隻能存在於學習者自己腦中,無法通過傳授或灌輸獲得。它要求學習者進行自我規約和調節,並通過對事物不斷的反思和抽象實現對其在觀念結構上的構建(VonGlasersfeld,1995)。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動機,真實情景和互動合作對於知識建構的關鍵作用。

從目前國內外語言教學主流理念來看,大力發展建構主義原則指導下的計算機多媒體外語教學已成為一種共識,因為它具有比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無可匹敵的優勢。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於網絡教學,多媒體語音室能夠提供完善的英語學習界麵,能夠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視聽感官綜合刺激,使得學生能在一個輕鬆和愉快的環境中體驗語言的真實性,從而能夠營造一個自主式、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以多媒體為主導的教學手段,以網絡課件為學習者的主要認識媒體,能夠提供給學習者形式多樣的教學媒體,如文字、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形式。多媒體網絡課堂將聲音、圖像、語言文字等信息有機地組合、互交地傳遞,使大腦各區交替處於興奮狀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知識的獲取和保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網絡課堂基於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在多媒體網絡學習環境下,學生可以自己決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控學習過程,對發展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自我建構方麵提供了一個有益的環境。另外,網上多媒體課件資料豐富、翔實、地道,學生可以直接接觸地道的語言,有利於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多媒體的超文本特性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

課堂活動是最重要的教學部分。外語課堂應是一個充滿“交流”的場所,語言成為交際手段,也就是“用語言去學”。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語言運用機會,通過語言運用,學習者可以產生和理解語言,從而獲得特定的交際目標。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其中,變被動為主動,他們才能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獲得自我滿足,才能通過自己的學習策略達到自己設立的目標。多媒體技術因其聲像並茂、全方位、立體化等特點,更適合語言學習。課堂上,集動、靜、音、像、形於一體的多媒體環境和諸如遊戲、音樂、雙人對話、辯論、複述、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通過真實的語境,完成真實的任務。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提供的多種語言信息源,根據學習內容和主題,創造豐富的信息接受和信息交流環境,為學生提供最恰當、最真實的語言信息輸入和輸出,引導、幫助學生外語知識和能力的習得和發展。

利用互聯網、校園網、多媒體學習軟件所提供的豐富的英語學習資源,學生還可在計算機上進行聽力、語法、閱讀練習和聲像語言互動訓練。也可以在網絡上進行英語交流,鞏固、擴展所學的英語知識,提高英語技能。現代教學手段所展示的知識性、文化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將會明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課上和課後運用英語的積極性,形成自主學習習慣,使外語的教與學不受時間、地點限製,朝著主動式、個性化方向發展。

基於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學習環境,將培養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應注重語言知識、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等方麵內容的有機融合,指導學生全麵深入地獲取、掌握與各主題相關的語言文化知識及豐富的語料。除常規教材及配套的多媒體光盤、網絡版教學課件外,教師可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台及網絡環境資源,攝取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相關領域的原文教材、音像視聽材料、報刊、雜誌、文學作品及其他閱讀材料,增加材料的真實性,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

網絡自主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個別化學習的良好環境,根據需要,“隨”學習者之“意”,學習者可以預測其學習水平,確定其學習進度,並在多元互動過程中隨時展開討論,申請幫助,及時排除困難。網絡還將學生的學習延伸到課後。課後學生可以在網上查找大量相關信息,如語言、文化、社會等方麵的背景知識。

以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為支撐,全麵采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軟件和校園網等先進教學手段,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將從根本上改變外語課堂上較為普遍采用的課本加粉筆加黑板、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法,為師生創造多方位、多層次、積極有效的交流途徑,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麵的積極性,建立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多元化、立體化、新的英語學習環境。

二、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變化

傳統的語言教學把課堂當作傳授信息與知識的“輸送帶”,教師通常扮演著知識與信息的供應商角色。在應用現代信息手段的課堂上,教師在傳統課堂上所作的單詞與課文的朗讀、分析與講解、語言點的書寫等工作已完全被先進的教學設施所取代。雖然老師在體力上似乎得到解放,學生的自主性也得到增強,但教師的作用並沒有減少而應該呈現為多樣化。

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多數學生已形成了英語學習以應試為主要目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等觀念。因此,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促使學生重新審視自己帶有偏見的認識,以實現學生自我意識的內在變化和學習觀念的徹底改變。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起到促進者(facilitator)、協調者(coordinator)、組織者(organizer)和評估者(assessor)等作用。

具體來說,教師除了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來操作機器、調控進度外,要更合理地來設計課堂上學生之間的語言互動,其課上角色與作用應該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習策略的傳授者;解答學生疑難的幫助者;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督促者;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勵者。教師應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介紹學生采用一些優秀的多媒體課件設計,如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體驗英語》,以及介紹一些好的英語學習網站,如:普特英語學習網,英語在線網,滬江英語學習網等;通過定時的課後輔導如交流、答疑、測驗等手段來督促學生學習。

在自主學習中,學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他們是認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這種主動獨立建構的最終結果是來自教師的控製逐漸減少,學生自我控製學習的能力增強。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輔導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教師在學習活動過程中要少講、精講,給予的指導要恰到好處,讓學生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和活動空間,形成師生間“雙向互動”的交往關係。

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學生真正走向成熟的標誌。古人雲:“給人以魚,一日食魚;授人以漁,終身得魚。”

近年來,語言學家對自主學習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Holec(1981)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具體地說,就是能夠負責就有關學習各方麵的問題進行決策。它包括決定學習目標、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估學習效果五個方麵。Little(1991)認為,自主學習“從本質上說是學習者對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的心理關係問題,即一種超越、批判性的思考、決策以及獨立行為的能力”。

在OMalley&Chamot(1990)的三分策略論中,確立目標、製訂計劃、策略選擇、自我監控、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等內容組成了元認知策略,它們在整個學習過程尤為重要。OMalley等指出,不懂得使用管理方法的學生,從本質上說是沒有方向或機會回顧自己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也沒有機會思考未來的目標。但是,Nunan(1997)認為完全的自主學習能力隻是一種理想,而非現實。而且,學習者的這種能力並非與生俱來,需要通過學校教育或其他途徑獲得。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學生,尤其是大學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還是相當薄弱的。大部分學生的課前預習隻限於讀課文和查生詞。學習者不甚了解課外自學材料的用途——外語學習需要大量的課外補充材料來消化、鞏固所學語言。大多數大學英語學習者在方法上沒有足夠的準備,需要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漸進顯示課外自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如何確定自學目標,選擇自學材料。很少有學生經常或定期和老師討論自己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麵,他們對自己的成績不甚了解,隻有很少的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絕大多數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進步,或者不了解進步在何處,還有的學生根本不關心自己的進步。這說明大多數學生還沒有學會正確地評估自己的學習(胡陽、張為民,2006)。雖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對學習自主性的解釋不盡相同,但無一懷疑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他們甚至認為,學習者自我決策、自我評價和獨立學習的能力沒有教師的引導是很難獲得的(Little,1991)。外語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身的學習,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在方法上和心理準備方麵不需要指導。因此老師應該承擔起對學生比以往更多的關於學習策略方麵的指導和監督。

而對學習者的學習策略的指導應該包括兩方麵:學習策略指學習者為調節學習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包括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直接對進來的信息起作用,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去處理信息,學習者所使用的認知策略有重複、歸納、推理、轉向、提問等。元認知策略是用來計劃、監控和評價學習活動的技能,是關於學習的策略,而不是學習策略本身,元認知策略包括定向注意、有選擇的注意、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強化等。兩種策略相輔相成,互為補充,與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密切相關,對學習過程產生直接的影響。外語教師必須有意識培養學生運用學習策略的能力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通過認知策略的培養,使學生了解並掌握學習策略技巧。通過元認知策略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製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安排學習任務、監控學習過程、評估學習任務完成情況的習慣。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針對教學目標確立和修正自己英語學習目標和計劃。學習目標在時間上應該包括近期和中期的計劃,在內容上應該包括讀、聽、說、寫及詞彙各方麵的目標。

四、建立科學、全麵、準確、合理的教學評估體係

教學評估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全麵、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體係對於實現課程目標至關重要。它既是教師獲取教學信息反饋,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又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

探索形成新的評價體係,從製度上保證新的教學模式的建立。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改變舊的應試模式,必須首先改革評價體係。通過評價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調整學習策略,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麵發展。新的評價體係必須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體現評價的多元性和多樣性。

英語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又是語言綜合技能不斷實踐與完善的過程。期末語言知識考試,隻能說明學生對部分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無法考核出學生在學習全過程中的學習表現和他們的實際語言應用能力,也無法發揮考核對學生平時語言學習與實踐的檢查、督促與激勵作用,更無法為教師提供準確的教學效果反饋。外語教學要強調形成性評估。采用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外語教學多樣化評估體係。多樣化評估體係以評估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為出發點,通過綜合學生的平時課上出勤率、是否積極地參與課堂語言活動、課下的學習表現、課後作業完成情況、主動參加課外語言實踐活動的次數、期末考試等多方麵的評估指標,給出該學生的外語最終成績。

建立多樣化評估體係應該在評估方式、考核內容、學期總成績構成做出一係列的改革。在評估方式方麵,以評估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為出發點,采用形成性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方式。考試采用課堂表現與課後表現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主觀題型與客觀題型相結合,校內考試與全國統考結合等多種形式。在考核內容方麵,形成性評估包括平時課上出勤率、課堂語言活動、英語學習中心的自修課學習、階段性測驗、新課預習與課後作業完成、課外語言實踐活動等多項指標。終結性評估以檢查學生所學課本知識結合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期末考試或全國統一考試等。在學期總成績構成方麵,學生的學期總成績由課堂學習成績、課後自主學習成績和期末成績三部分組成。

但是評估不僅僅是為了學分或學位,更重要的是為了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改善和促進今後的學習。McCall(1992)認為評估應該包括兩個方麵:水平(proficiency)與興趣(preference),即在評估學生聽力、語言流利度和準確度和詞彙方麵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時間投入的變化也應該係統記錄。教師必須鼓勵學生學會評估自己的學習,因為評估不是一次性行為,而是學習過程中的持續性行為。因此,學習者需要明確的是語言學習是一種無止境的積累性學習。課程結束後如不繼續學習,則可能前功盡棄,而學會自我評估也是成功進行自學的一個重要方麵。

五、結語

教學模式的改變不僅是教學活動或教學手段的轉變,而且是教學理念的轉變,是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又更加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網絡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但不是放任自流的學習環境,而網絡學習評估能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支持,其中包括計劃、調節、約束、暗示、指引、激勵和促進等等。

在自我評估方麵,應該注意有時一些學生不一定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做出準確的評估,同時預防少數學生由於評估結果會產生重要後果而作弊。另外,也要注意保證評估方式和評估內容的科學性和全麵性。

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在我國還處於初級階段,自主學習對於英語學習者來說,還是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大部分學習者還不能完全獨立自主地在網絡教育環境中學習,還處於依賴性學習狀態。

多媒體課堂教學和網絡自主學習的有機融合有利於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培養。相信這種嚐試會使外語教學明顯改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效果得到顯著提高。英語教學改革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大膽探索。但是相信廣大英語教學教育工作者理念上的更新將是將這一係統工程進行下去的必要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吳啟迪.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外語,2004(1)

[2]VonGlasersfeld,E.RadicalConstruction.AWayofKnowingandLearning[M].London&Washington:TheFalmerPress,1995

[3]Holec,H.AutonomyandLanguage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4]Little,D.Learner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andProblems[M].Dublin:Authentik,1991

[5]OMalley,MichaelJ,Chamot,AnnaUh.LearningStrateg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6]Nunan,D.StrategyTrainingintheLanguageClassroom:AnEmpiricalInvestigation[J].RELCJournal,1997

[7]胡陽,張為民.大學英語學習者使用元認知策略的能力[J].外語教學.2006(3)

[8]McCall,J.SelfAccess,SettingupaCentre[M].London:TheBritishCouncil,1992

(周覺知: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係副教授)大學英語教育困境的

哲學思辨

——以語言遊戲說為視角

曠劍敏近年來對英語教育的批評聲此起彼伏,“費時低效”“啞巴英語”,指出了現時英語教育的困境:學生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多卻成效低,用英語交際困難尤其是開口難;現實英語教育的投入(如資金投入、師資投入等)與產出(如輸送能滿足社會需要的外語人才)的比例嚴重失衡,即國家、教師花了大量的金錢、精力培養英語人才,卻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雖然大學英語四級的通過率不低,但是在英語的實際應用中,已經出現了外語人才的斷層。“能用英語進行交際”如今隻是對外語人才的基本要求,而時代的發展使社會急需有著高品質和文化素養的外語人才。毛躁、功利已成為高懸在英語教育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如何才能使投入得到相應的產出?如何才能走出“費時低效和啞巴英語”的困境?自2000年以來,各大高校展開了對英語教育的改革。不少教師也開展了英語教學的實驗性的研究,如課堂及教案設計等。然而,這些感性的研究未能使英語教育走出困境。戴煒棟教授指出,其病結的根源在於,“對英語教學的理論研究尚欠重視,教師憑經驗教學,相信‘跟著感覺走’不會錯”(2001:11)。可以說,沒有理論的指導如同瞎子摸象,無法洞察問題的實質。就是因為相信感覺,不少教師仍以傳授“知識”為中心,把傳統教學改為了“電灌”教學(多媒體上課)。英語教育又走入了一個死胡同。要走出困境,我們還是要從理論上對英語教育進行探討。

既然大學英語教育是語言教育,當然離不開語言哲學理論的指導。因為哲學旨在消除一些誤解,隻有消除了誤解,才能有正確理論的建構。可以說,“哲學是一種專門的治療,有一種專門的批評和批判是屬於哲學的。這種批判是針對我們的一些初級反省幾乎不可避免會落入其中的那些錯誤,那些我們一開始對概念進行反省就幾乎難以避免的錯誤”(陳嘉映,2006:98)。通過對概念的考察澄清,可以消除我們對英語教育概念的誤解,治療我們在教育理論建構和實踐過程中的錯誤。有了哲學思考,我們才能看到問題的所在,更好地解決問題。

在談論大學英語教育之前,首先應澄清教育的概念。“教育”不等同於“教學”,並不是簡單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現代漢語詞典對“教育”的解釋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照此推理,大學英語教育應該與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英語教育偏離了生活,就偏離了教育的本質。無獨有偶,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指出語言也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要學習一門語言就是要進入一種生活方式。他提出了“語言遊戲說”再現語言的本真狀況,開創了語用學之先河。可以說,不管是教育還是語言都與生活息息相關,以“生活”為本,我們才不會偏離語言教育的大方向。因此,要引導大學英語教育走出困境,我們就要從語言哲學中的“語言遊戲說”理論對大學英語教育進行哲學思辨,對英語教育的一些概念進行澄清,治療英語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的弊端。

語言遊戲說(languagegames)中的“遊戲”沿襲了整個西方哲學對遊戲這個概念的理解,比漢語中所指“娛樂和玩耍”的含義要廣,即指人類的活動。“語言遊戲說”有三個核心概念:其一為生活方式;其二為遵守規則;其三為家族相似。維特根斯坦“把由語言和行動(指與語言交織在一起的那些行動)所組成的整體叫做‘語言遊戲’”(2004:7)。正如其他遊戲一樣,語言遊戲是自主的。在遊戲中的人自覺而恰當地參與遊戲,即根據語境得體用詞,而不去詢問遊戲之外的意義客體。一種語言意味著某些人有著共同的生活方式,即認同自身文化和語言用法。語言學習者要進入一種遊戲係統,首先要認同和共享其生活方式,體驗活生生的語言。要做到生活方式的一致就必須遵守規則。遊戲是有規則的,沒有規則就不會有遊戲。可以說,意義是由符號在語言遊戲中的用法所決定的。當然規則(語法)的遵守並非靜止的,而是在觀察和實踐中學會的。不同的規則形成交叉重疊的相似之網,構成了無數種遊戲,形成一個大家族,這就是語言的“家族相似性”。語言學習者應該對比不同語言的異同,才能更好地掌握語言。語言教學是與語言遊戲相生相輔的,隻有全麵地了解、掌握和順應語言遊戲的規律,語言教學才能使師生的主體性得到更充分地發揮,語言遊戲的旨趣與參與性才能更高,教學的效果才能更好。本文就以“語言遊戲”為主軸,從語言遊戲的三個核心來談,展開對大學英語教育的哲學思辨。

一、語言遊戲生活論與大學英語教育的理念

正如其他遊戲一樣,語言總是與人的活動聯係在一起,不是靜止而單一的抽象體係。維特根斯坦指出,“‘語言遊戲’一詞的用意在於突出下列這個事實,即語言的述說乃是一種活動,或是一種生活方式的一部分”(2004:17)。個人隻有融入生活方式中才能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成為語言遊戲者。對語言用法的認同並非是對想法的認同而是對生活方式的認同。下命令、做報告、表達情感等等都是生活方式,而這些生活方式隻有通過語言遊戲才能描述和體現出來。有了生活方式的一致性,語言遊戲者才能消除“離間”(alienation),產生主體間的交互性,進入語言所創造的自由世界。就維氏看來是不存在“私人語言”的。如果語言隻為個人所理解而不可交流的話,那麼這種語言就無法生存。所以,語言具有公共性和交互性。換句話說,隻有認同和體驗了一種語言所寄居的生活方式才能進入一種語言遊戲係統,與本地人自由地交流,成為真正的遊戲者。

學習外語就是進入另一種生活方式,外語教育就是體驗另一種生活,讓生活更美好。杜威早在1897年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觀點,其旨在於強調教育是美好的,快樂的,能夠滿足學生的欲望,使學生享受生活。不管是從遊戲的旨趣還是教育的本質來說,外語教育不隻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而是教育過程本身應該充滿樂趣,能讓學生快樂地生活,滿足學生的欲望,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通。在我們傳統的大學英語教育中,教師以傳授知識為己任,認為教給學生語言知識,學生自然就能掌握語言。由於對外語教育的誤解和條件的限製,傳統的教學內容明顯落後於時代,學生忙於詞彙記憶應付考試,苦不堪言,毫無樂趣可言。可以說,過去的教育隻能稱之為“應試教學”,與生活毫不相幹,更談不上主體間的互動了。與國外現實生活的脫節,造成學生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之間的“離間”,形成“啞巴英語”;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脫節,造成學生負擔加重,興趣減低,產生抵觸情緒,學習效率降低。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擺脫“啞巴英語”,我們就要清楚地認識到外語教育的理念應該是使學生進入另一種生活方式,享受其生活並樂於其中的過程。外語之所以較母語難以習得,主要是因為缺乏活生生的語言環境,難以接觸到另一種生活方式。可以說,脫離語境學習英語,無異於紙上談兵。要習得一門語言就要移植活生生的語境,隻有在語言內部結構與語言外部環境的整體思維中,意義才能產生,理解才有可能。孤立的語詞是毫無意義的,語言是一個有機整體,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正如遊戲在不斷重複中更新自己。脫離語境,就無法確定意義,語言遊戲便無法進行。隨著多媒體網絡教學的推廣,直接而真實地再現英語語言環境已不成問題。網絡技術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增大了語言輸入,使他們親臨其境,培養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據筆者在100多名06級學生中進行的調查,有87%的學生認為多媒體網絡教學能提高學習興趣與語言能力,尤其是口語能力。生動活潑的語言,具體多樣的語言變化,使學生能很快進入另一種生活方式而參與遊戲。可以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已邁出了成功而可喜的一步。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過多的語言輸入也會帶來副作用。如果教學素材過多、過繁和過長,這不僅給學生帶來負擔也會挫敗他們學習的興趣與信心。因此在選材方麵,不同情景的素材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於有代表性與學生的生活相關(如校園英語、寫工作申請表等),這樣才有便於學生模仿及參與。如同遊戲,由易至難,遊戲者才有信心和能力參與其中。再者,語言是一種遊戲,那麼學習者就既要成為觀者,又要成為戲者。懂得欣賞遊戲,才能更好地參與遊戲,並樂於其中。初學階段,學生多限於語言表麵的理解,不能把握言外之意,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激發引導學生探求文化內涵,捕捉弦外之音,成為語言遊戲的真正觀者和參與者。

二、遵循規則的遊戲與大學英語教育的模式

遊戲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遵守規則。沒有規則,就不會有遊戲。“語言遊戲”並不是指用語言來玩遊戲,而是指語言活動就是一種遊戲(game)。語言遊戲規則就是語言的用法。維特根斯坦(2004:70)認為,規則是在先形成的。我們在進行語言遊戲的時候,是在遵守已有的規則。但是我們不是靜止地學習規則,並不是先學會規則,再按規則行事,而是在看別人怎樣進行遊戲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學會規則。例如遊泳,不管你對自由泳、蛙泳等的姿勢研究得多麼透徹,沒有實踐,一切努力皆為白費。對於形而上學的語法研究,維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們是在沒有摩擦力的光滑冰麵上,從而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條件是理想的,但是,正因為如此,我們也不能行走了。我們想要行走,所以我們需要摩擦力。回到粗糙的地麵上來吧!”理想的語法就像光滑的冰麵,要行走就要回到地麵即日常語言。他一再強調,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使用。有很多句子符合語法規則,卻偏離活語言,無法為人們接受。因此,語言學習在於日常語言的訓練而非形而上學地分析規則。

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多為語法翻譯法,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偏重書麵語言。這其實是對規則的誤解。隨著時代的變遷,語言遊戲係統也在變化,規則也不可能保持一成不變。語言本身就是粗糙的、模糊的、不確定的。正是這些不完美使語言能夠承載我們的思想(參見NaomiScheman,1996)。實際上,語言的規則有時是鬆散的、靈活的,尤其是口語。枯燥的語法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語言循規蹈矩,亦步亦趨,分析語法很在行卻開口難。這如同把學生推向了光滑的冰麵,他們又如何能獨立行走?其實,規則的掌握程度並不意味著語言的掌握程度。符合語法的句子不一定能達到交際的目的。要學好語言,就如同玩遊戲,隻有在不斷地模仿、揣摩及參與遊戲中才能學會其規則,體會其樂趣,領悟其精髓。接觸活生生的語言,不斷地參與互動,領悟言外之意,體驗不同的生活文化,隻有這樣才能回到粗糙的地麵,自然而然學到英語,擺脫“啞巴英語”。離開了互動與趣味,遊戲便難以成其為遊戲。教育部把改革指向了“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可以說,這一方針確立了教師與學生的主體間性,即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係。語言遊戲本身就是在主體間進行的,隻有每個參與者都積極地、自由地參與其中,遊戲才能正常進行。在教學中,教師不管是采用聽說法還是交際法教學都應該要使學生接觸活的語言,根據不同的情景把語言與生活聯係在一起,如通過編故事,進行對話、演戲、演講、作品欣賞、電影配音等等活動,使學生自然地進入遊戲狀態,在遊戲中動態地觀察規則,自由地輸出語言。

語言遊戲強調每個語言使用者的在場,將語言發展為主體自身的一部分。如果采用60人甚至100多人的大班上課,教師無法麵麵俱到,個體的差異更是難以察覺,語言遊戲進行就不順利,互動的效果不好。在許多高校,隻有聽說課采取小班上課,而精讀課仍然是大班。精讀課也就陷入了教師/學生——主體/客體的困境。大班上課難以充分保障師生之間的交互性及人人參與性。如果精讀課也改為小班上,學生在語言遊戲中的主體地位才能完全確立。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語言遊戲並不局限於課堂教學,而在於全方位的語言獲得。網絡教學雖然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由於設備缺乏等原因,學生在課外真正運用教學網絡的不到30%。即使有設備,沒有老師的監督,學生不會自覺學習。因此,每周4節課的英語課時可以適當增加,提高學生接觸語言環境的機會。

三、“家族相似”的遊戲與中西文化衝突

就維特根斯坦看來,沒有本質性的規定來確定遊戲,不同遊戲之間是一種錯綜複雜、互相交叉具有相似關係的網絡,他用“家族相似性”來刻畫這種關係:因為家族成員在長相、性格等方麵總有相似。因此,不同語言遊戲也具有家族相似性。(維特根斯坦,2004:47~48)雖然家族成員是相似的但並不是相等的,我們在實際判斷中常使用另一個作為參照物。維氏還指出,“語言遊戲是作為比較的對象而提出的,它們應不僅通過相似而且通過相異來闡明我們語言的實際狀況”(維特根斯坦,2004:76)。在語言的實際應用中,同樣符合語法的一句話,在不同的語言遊戲係統中會體現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中國人以“你吃了嗎?”打招呼,反映了“民以食為天”的中國文化,而在英美國家這表示著發出邀請。“研究語言,觀察語言用法,遵守語法規則,就是在掌握文化……人類存在的文化模式正是語言遊戲與生活形式的統一。”(江怡,2002:104)可以說有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種文化。進入一種語言遊戲係統意味著共享某種生活方式,或者說文化模式。這種文化的共享遠比語法規則的遵守更容易產生主體間的互動。換句話說,對語法的錯用有時交際還能正常進行,對文化的誤解卻無法產生主體間的互動。因為語法錯誤可能是口誤或是語言熟練問題,而文化的誤解是對其生活的一種否定。

大學英語的教學對象是以漢語為母語的成年人,可以這麼說,每個學生會不自覺地以自己的生活習慣方式套用另一種生活方式。Cohen(1995)的調查顯示,懂兩門或多門外語的人常常在這些語言之間發生轉換,這些轉換可能是無意的(如用某一種比另一種語言思維更容易,大腦自動轉換),也可能是有意的(如用某一種語言來幫助理解另一種語言)。語言遊戲的“家族相似性”決定了外語學習者必定會麵臨的文化衝突。既然“語言不僅通過相似而且通過相異”來表現,那麼外語學習者要共享另一種生活方式就不得不對比兩種文化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不能排斥漢語,應該需要他者(otherness)的存在,因為外語教學活動是使那些不能完全分享外語語言遊戲的人能夠從不能理解、不能參與到自由地遊戲的過程。外語教學與其說是一種告知,不如說是一種訓練與實踐。充分利用母語的正遷移,有效地進行英漢文化的對比,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信心和興趣,更能加深印象,促進英語甚至漢語的學習,使學生跳出漢化英語及英化漢語的怪圈,更好地吸收和利用不同的文化。因為“語言自身就是思想的載體”(維特根斯坦,2004:160)。熟悉了英語文化背景與思維習慣,自然對漢語的依賴就會降低,參與英語語言遊戲的靈活度就會提高,有能力直接用英語思維。這樣一來,大大縮短了輸出的時間,提高了學習和交際效率。

四、結語

語言遊戲說是語言哲學的重要概念,它還原了語言的本真狀態,強調語言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整體,強調語言的多樣性、相似性、參與性。從語言遊戲的三個核心來談,大學英語教育要擺脫困境,我們應做到以下三個方麵:首先,教育應該充滿樂趣,與生活息息相關;其次,應使學生接觸和參與活的語言,在遊戲中學會規則;再次,應進行兩種不同文化的對比,使學生能共享另一種生活方式,自由進入英語語言遊戲係統。因篇幅有限,本文隻從“教”的方麵來談脫“困”。其實“教”與“學”是相對應的,“教”又與“考”密切相關。從語言遊戲所呈現的語言規律來看,“學”的觀念不僅要更新,“考”的方式更應改革。“學”就要學會活的語言,享受不同的生活方式並樂在其中;“考”也應改一改僵硬的選擇語法和區別單詞細微差別的方式,而應考查學生靈活運用語言與人交際的能力即參與語言遊戲的能力。借維氏的話來說,讓大學英語教育“回到粗糙的地麵上來吧!”希望本文能拋磚引玉,使外語學術界對語言遊戲說引起足夠的重視,開展全麵而深入的研究,更好地優化教學資源,使教學體係更完善、更科學、更具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