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應用翻譯研究(二)(2 / 3)

很多時候,把我們平時的習慣用法稍加以修改,再與原來的對應,便可成為很有趣的文字遊戲。如“陰謀”、“陽謀”,家醜的“內揚”、“外揚”等。漢語習慣上是說“家醜不可外揚”,不過在數代同堂的大家庭裏麵,說話做事恐怕都得多幾個心眼,特別是方老先生這樣的“一家之主”。方鴻漸連幾天路程也等不及,趕著在香港結婚,家裏人都覺得奇怪,為了讓那兩個長舌婦的媳婦不至於過於多嘴,方老先生以“方鴻漸是為了省錢”作為借口,實際上自己對此也很不以為然。自家的媳婦也不說實話,自然是家醜不“內揚”,住慣了大家庭並且熟悉這條習語的中國人自然會會心地微笑。不過翻成英文,雖然英文裏也有諸如dirtylaundry和tohaveaskeletoninonescloset一類的表示“家醜”的詞語,但卻沒有所謂的“內揚”、“外揚”的說法,即使翻譯出了“內”(within)、“外”(abroad)的意思,也不是習語的改造,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順便提一句,有些翻譯倒是中英文出奇的巧合,如此處的“丟臉”,在英語裏麵正好就是一模一樣的“丟”(lose)加上“臉”(face),loseface,對應得天衣無縫。

第4類:煉字

有時候文字遊戲就靠一個字出味道,古人寫詩講究“煉字”,為了“吟妥一個字”可致“撚斷數莖須”。文字遊戲亦然。不過此處和第一類的“異詞同字”不同,此處的字不是出現在不同的詞語中,而是單獨存在,借助對此字不同意思的提煉獲得幽默的效果。

“所以我總讓她三分”,他所說的“讓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隻有三分月”的“三分”。(P115)

SoIalwaysgiveintoherthreepartsoftheway.The“threeparts”referredtoin“giveintoherthreeparts”wasnotthe“threeparts”of“threepartswater,sevenpartsdust”,butratherthe“threeparts”asin“therearebutthreepartsmoonlightinalltheworld”.(p.109)

《圍城》中常常引經據典,中西詩詞、名言典故都是順手拈來。細讀譯文,上麵一段話的意思還是翻譯得相當準確:“三分”翻做threeparts,不管是“三分流水七分塵”還是“天下隻有三分月”裏麵的“三分”,都是百分之三十的意思,譯為threeparts(outoften)可謂之“達”。然而熟讀中國詩詞的讀者一目了然的一個引用:前麵的三分是30%,而後麵的卻是100%,畏妻如虎的周經理的三分自然屬於後者。筆者擔心其譯文可能會讓西方讀者難免莫名其妙。把原文的一個“分”字翻成part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吧。再請看下文,同樣是個“分”字,同樣的不好翻:

總而言之,批分數該雪中送炭,萬萬不能吝嗇——用劉東方的話說:“一分錢也買不了東西,別說一分分數”——切不可錦上添花,讓學生把分數看得太賤,功課看得太容易——用劉東方的話說:“給窮人至少要一塊錢,那就是一百分,可是給學生一百分,那不可以。”(P232)

Insum,whenmarkingoneshould“sendcoalwhenitsnows”.Thatis,providethatwhichismostneeded,andneverbestingy—asLiuputit:“Onecentcanbuynothing,letaloneonetenthofacent!”Norontheotherhandshouldonegildthelily,lettingthestudentsregardgradesastoocheaportheirschoolworkastooeasy—asLiuputit:“Abeggarmustbegivenatleastonedollar,thatis,onehundredcents,buttogiveastudentonehundredpercentwasoutofthequestion.”(p.224)

三閭大學一群不學無術的教授,成天鉤心鬥角,想著如何討好上司,拉攏學生,閱卷看的不是成績的好壞,而把分數當成了籌碼。如果譯分,是大有學問的。錢先生將分數比喻為錢,玩起了一分錢和一分分數。無奈英文中雖然有“一分錢”的“分”(cent),卻沒有“一分分數”的“分”。為傳達出原文裏的比喻效果,聰明的譯者把100分譯成onehundredpercent,讓percent再現一個cent-percent-cent,能與前麵的“分”形成呼應,且讓讀者產生分分計較的聯想。

第5類:諧音

諧音是文字遊戲的老把戲了,即使是三流的廣告也能爛俗地用上幾句。《圍城》中諧音的文字遊戲並不很多,且看一下精彩的段落。

假使訂婚戒指是落入圈套的象征,紐扣也是扣留不放的預兆。(P27)

Iftheengagementringwereasymbolofthetraponehadfalleninto,buttonsewingwaslikewiseanomenofbeingtieddown.(p.28)

這裏的原文的幽默是靠“諧音”,在歸國的輪船上,蘇小姐對方鴻漸步步緊逼,一會兒洗手帕,一會兒釘扣子,一心想和他結為連理。所以方鴻漸覺得“假使訂婚戒指是“落入圈套的象征”(因為兩者都是圓的,西方習俗中之所以戒指是圓的,也是象征婚姻愛情像“圓圈”一樣沒有盡頭)。同時“紐扣也是扣留不放的預兆”,“紐扣”和“扣留”,讀音相諧,意義相似,正好反映了方鴻漸生怕自己被蘇小姐的“小恩小惠”逼上紅地毯的心理。而英文翻譯中卻做不到這一點,和“button”諧音或相似的表示“扣留”的單詞找不到,雖然有一個“buttondown”的詞組,但意思卻是“把……弄清楚”。所以譯文中就不能體現原文的“諧音”幽默了。

我們雖然僅僅對《圍城》中五類文字遊戲的表達做出了簡單的分析卻使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文學作品翻譯的困難,而其中文字遊戲的表達又是難上加難。造成這種困難的原因是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言係統,構詞方法差別甚殊,翻譯必須是靈活變通。既是如此,要想真正做到完美,幾乎是不可能的。它也許正應了“文學翻譯是一個令人遺憾的事業”的老話。但話又說回來,文學翻譯正因為其難,就需要譯者付出更多的努力,發揮更多聰明才智。付出總有回報,從這一點看,該書的譯者可以說是“譯”而無憾了。

注釋

①錢鍾書:《圍城》。JeanneKelly&NathanK.Mao翻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以下凡引自本書處,皆隻標出頁碼。

②錢鍾書:《圍城》。JeanneKelly&NathanK.Mao翻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以下凡引自本書處,皆隻標出頁碼。

(張春敏: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教研室講師)小議廣告翻譯的

美學取向

肖文輝顏齡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廣告已成為企業市場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廣告宣傳在商業競爭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已成為企業實現其目標的必要手段之一。美國廣告協會把廣告的目標歸納為認知、理解、說服、行動(awareness,comprehension,convictionandaction)。人們對新產品或新觀點通常比較陌生。廣告的作用在於引起公眾對其注意和認識。所以一則好的廣告必須新穎獨特,引人注目。同時,廣告要讓人理解它要傳達的信息,人們才會對其中某些有益的信息感興趣或被說服,最終根據自己的需要采取某種行動。所以,上乘的廣告往往具備詩歌的某些特點:立意新穎、語言精練、音調鏗鏘、形象生動。這就要求在做商業廣告語的翻譯時往往要作較大的變通,切忌死譯,一定要將商業廣告語原文中美的內涵與美的語言在譯文中得到體現。

當前,人們審美品位的不斷提高,廣告學與美學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審美理念已成為廣告策劃的不二法門和檢驗其成敗的重要標準。一則成功的廣告具有內涵美和語言美兩方麵屬性。其中內涵美包括: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文化美;語言美包括:簡潔美、詞彙美、構句美、聲韻美、修辭美。廣告對語言審美藝術的鍾愛,對修辭手法和大眾化表達形式的重視,都是為了獲得最強烈的審美效果,增強其感召力和誘惑力,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其交際目的。

二、廣告語的內涵美

翻譯時,譯者要潛心研究,深入發掘,力求在譯文中充分再現原文中美的內涵,以起到好的宣傳效果。筆者認為,要在譯文中再現商業廣告語中的內涵美,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意境之美

意境是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與情調。一則成功的廣告常常會將讀者引入到一個美妙的意境中,以此扣動讀者的心弦,深深吸引他們。翻譯中,譯者要最大限度地、準確地再現原文中優美的意境,不但求形似,更要求“神”似,例如:

例1:MyParisinaperfume.(我的巴黎風情就在一瓶香水中。)(香水廣告)

例2:Goodtolastdrop.(滴滴香濃,意猶未盡。)

(美國麥氏咖啡廣告)

這兩例譯文都準確地再現了原文優美的意境。例1將Paris譯為“巴黎風情”,將讀者引入到以時裝、香水聞名於世的國際大都市那充滿情懷浪漫、風情萬種的意境,頗令讀者神往。而例2則向讀者描繪了那清香四溢、美味可口的麥氏咖啡令飲者回味無窮的情形,意境之美,盡在不言中。讀者讀後,無不有香氣撲鼻、垂涎欲滴之感。

2.形象之美

一則成功的文字廣告通常都力求通過精辟文字的表達,將自己優美的產品形象、企業形象中服務精良的形象呈現給廣告讀者。翻譯時,譯者要力求在譯文中準確地再現原文中美的形象,例如:

例1:Likeagoodneighbor,Statefarmisthere.(州農業保險,猶如您的睦鄰。)(州農業保險公司廣告)

例2:Cometowheretheflavoris,MarlboroCountry.(光臨風韻之境——萬寶路世界)

例1譯文中的“睦鄰”兩字表現保險公司“隨時為您服務”的親近形象,讀者讀後,對之的信賴油然而生。例2把商標名稱嵌入廣告詞,使讀者仿佛進入了萬寶路的世界,購買之念油然而生。

3.情感之美

優秀的廣告語常常力求在感情上親近讀者,在心理上接近讀者,以求借助情感美在感情上引起讀者的共鳴。翻譯時,譯者應注重情感交流,多用“YoureyourAttitude”原則,即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巧用情感之美,例如:

例3:綠丹蘭——愛您一輩子。(Ludanlancosmetics—Lovemetender,Lovemetrue.)(綠丹蘭係列化妝品廣告)

例4:接天下客,送萬裏情。(Readytoreceiveguestsfromallovertheworld;Readytospeedthemontheirway.)(出租車公司廣告)

例3原文溫情脈脈,愛意濃濃,動人心弦。譯文仿美國民歌“Lovemetender,Lovemetrue”,以擬人手法將原文中第二人稱改為第一人稱,賦綠丹蘭化妝品以生命和情感,雖然未直譯出“一輩子”,但“tender”和“true”兩詞足以將濃濃愛心表露無遺,讀者讀後怎不會產生柔情似水的感覺?而例4譯文中第三人稱措辭完全站在企業角度突出自我,缺乏與讀者感情交流,讓人有麵若冰霜之感。倘若改用第一、二人稱行文,將其改為:例4:Readytoreceiveguestsfromallovertheworld;Readytospeedthemontheirway.讀起來就會深感親切。

4.文化之美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每一個人都易於接受自己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成功的文字廣告常常借助名言、格言、諺語、成語、典故等來宣傳自己的產品與形象。不同語言的文化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性,翻譯時,譯者要恰當地將文化廣告中的文化美予以再現或拓展,例如:

例5: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葉青。(BetteradinnerwherethereZhuyeqingspiritis;ThanastalledoxandZhuyeqingwithout.)(竹葉青酒廣告)

例5中漢語廣告仿擬諺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句表達人們追求謙虛、正直的美德,廣為中國人所熟悉、推崇。譯文仿英國諺語“Betteradinnerofherbswherethereloveisthanastalledoxandhatredtherewith.”(同愛人一道吃草,勝於同仇人一道吃肉),其文化內涵近似於原文,能為英文讀者樂意接受,廣告的效果亦隨之而出。

三、廣告語的語言美

一則成功的文字廣告在具備優美的內涵時,通常還具有優美的語言表現形式,“內在美”與“外在美”雙管齊下,牢牢抓住讀者的心。廣告語的翻譯中,譯者在再現廣告原文內涵美時,須利用各種手段再現原文的語言美,並在必要時加以拓展,使譯文達到與原文等同的宣傳效應。在翻譯中再現原文中語言美可從以下的幾個方麵著手。

1.簡潔之美

縱觀國內外著名品牌廣告,多是十分簡潔有力。例如:“春蘭空調,冷暖如意”(春蘭空調廣告);“Wearetemptation”LaneCrawford(百貨公司廣告),寥寥數筆,將產品的特色或企業的實力勾畫得淋漓盡致。在翻譯中譯者要盡量多用簡短的句子,再現原文中的簡潔美,同時也就保持了原廣告的宣傳力度。

例6:Yourcarknows.(您的車知道。)(艾摩克汽油廣告)

例6原文幹淨利落,對讀者產生很強的震撼力,而譯文較好地再現了原文的風格,精練簡潔,令人醒目。

2.詞彙之美

優秀廣告語的用詞常常是經過反複推敲、精心挑選的。其中點睛之詞通常是既能反映產品、企業特點或風貌,又能最大限度地給讀者帶來視覺美和美好聯想的優美詞語,例如:

例7:Theoffspringofspring.(泉水的後代。)(皮瑞爾礦泉水廣告)

例8:Cokerefreshesyoulikenoothercan.(沒有別的東西會像可樂那樣使您振奮,沒有別的飲料能像可樂那樣令您清新。)

例7中“spring”是原文的關鍵詞,在此句中有“春天”與“泉水”雙關語意,語意非常優美。而譯文“泉水的後代”韻味失之原文太遠,而且這種比喻難以被漢語詞者理解。筆者認為,可以將spring的雙關語詞意合譯為“春天的泉水”,而將spring一詞意譯為“來自……的,源於……的”,整句改譯為“源自春泉”,這使人易於聯想到礦泉水的清純、潔淨,對讀者更具吸引力,廣告宣傳的效果與原文更接近。例8中利用了can的歧義(作名詞意為“罐頭”,或作助動詞),使譯文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構句之美

優美的廣告內容要用優美的句子來表達。但是,不同的內容、不同的風格要用不同類型的句子來表達。隻有內容與句子結構相統一,才會產生和諧的美。在具體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充分利用目的語的各種特點,造出與內容要求一致且反映原文風格的句式,以求在讀者中產生與原文等同的宣傳效果,例如:

例9:創一流服務,迎四海嘉賓。(Welcomingourhonoredguestsfromallovertheworldwiththefirstclassservice.)(賓館廣告)

例9原文采用對仗工整、用詞洗練的楹聯句式,使讀者產生受到尊敬的感覺,讀後愉悅之情頓生。而譯文平鋪直敘,頗失原文風韻,若改譯為Firstclassservicetoallourguests,則會給讀者帶來備受尊敬的感覺,宣傳效果倍增。

4.聲韻之美

優美的詞句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優美的聲韻則給人以聽覺上的享受。一則成功的文字廣告常常能恰當地運用押韻修辭技巧,使其音樂節奏性、和諧性以及裝飾性的聲韻美充分展示,以吸引讀者注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翻譯時,譯者應盡力將其再現,並可適當加以拓展,例如:

例10:TomorrowTechnologyAtYourTouch.(明日科技,您手可及。)(史密斯柯羅納牌打字機廣告)

例10譯文以“技”、“及”二字押韻,再現了原文采用的頭韻修辭(Alliteration)所產生的聲韻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5.修辭之美

話語的美感功能極其重要,而修辭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美感功能。修辭在商業文字廣告中運用十分廣泛,在上麵列舉的諸多例子中,大量地運用了比喻、比擬、重複、誇張、對偶、押韻等修辭手法。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可以使廣告文采大增,效果輩出。

在翻譯中,譯者應巧用修辭手法,以再現或拓展修辭之美,增加譯文廣告效果,例如:

例11:Everythingisextraordinary,everythingattempts.(件件超凡,樣樣迷人。)(卡地亞裝飾品廣告)

例11原文與譯文皆使用了重複修辭手法,隻不過原文用的是句首重複,而譯文用的是同義重複。譯文較為準確地再現了原文的修辭之美與內涵之美,達到了吸引讀者的目的。

四、結語

翻譯美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對其研究隻能是寬口徑、多角度、多層次的,通過所有這一切努力,共同推動翻譯質量朝更準、更精、更雅的方向提高,這也是翻譯實踐者追求的永恒目標。廣告翻譯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原則與策略不應是普通意義上的忠實、通順等。這就要求文字廣告本身就是一件能吸引人的美的作品。翻譯時譯者要盡力充分運用各種手段,將廣告的內涵美與語言美在譯文中再現給讀者,必要時加以拓展,以達到與原文同等的宣傳效果。

參考文獻

[1]毛榮貴.翻譯美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3]賈文波.談對外廣告翻譯的情感傳遞[J].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4]李營.國內廣告翻譯研究一覽[J].中國科技翻譯.2005(1)

[5]唐豔芳.論廣告翻譯的美學策略[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3

[6]汪文格.談商業廣告英漢互譯美的再現[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2

(肖文輝:湖南郴州職業技術學院外語部講師;

顏齡: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外語部教授)從權力話語角度談

英漢影視翻譯

謝紅秀一、理論回顧

20世紀70年代以來,翻譯理論研究開始了“文化轉向”,翻譯研究者的目光不再局限於語言研究,其研究範圍越來越廣,逐步涉及諸如文化、曆史、意識形態和權力等領域。權力話語理論是法國哲學家福柯提出來的。福柯認為人文科學本身隻是一種權力和知識相結合的產物,它隻能是某一個時期的人文科學,是這一時期權力話語控製的產物。翻譯活動也不例外,它是權力話語製約作用下的產物,翻譯研究絕不可以隻局限於作者、文本、譯者之間,而應置於大的文化視野中去。翻譯活動實際上自始至終都是一種被權力話語所操縱與控製的活動,是受社會、文化、曆史、意識形態、道德倫理、價值觀所製約著的活動。福柯雖然沒有對“權力”下過一個十分明確的定義,但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它是指一切控製力和支配力。這其中有有形的,如政府機構、法律條文;還有無形的,如意識形態、道德倫理、文化傳統與習俗;也有思想、宗教的影響。這些都可以視為權力,它們是一種對人們思想行為的控製力、支配力。它們形成了龐大的網絡,任何人都不能獨立於這個網絡而存在。在不同的文化中和不同的曆史時期這些權力是變化的,是不同的。它們左右著人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可以接受什麼,不可以接受什麼(呂俊:2002)。而“話語”則是權力的表現形式,所有的“權力”都是通過“話語”來實現的。所以權力實質上都是說話的權力,即發言權。翻譯活動實際上自始至終都是被權力話語所操縱與控製的,它是兩種權力話語相互作用下的產物(何敏:2004)。

福柯的權力話語理論給翻譯領域帶來了新的生命力,並拓寬了翻譯理論研究的範圍,深刻地揭示了翻譯活動的社會性以及背後的操控因素。

二、影視翻譯——多元權力控製下的產物

縱觀國內有限的影視翻譯研究,大多數囿於影視翻譯的語言和風格翻譯,並且大多是經驗主義,對影視翻譯文本外的因素考慮比較少,但是從影片的引進到影片的語言處理,權力話語的影響無處不在,所以英漢影視翻譯過程不可避免地采用了變譯手段,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現象。

1.政治因素

政治對翻譯自古以來就有影響,影視翻譯也不例外。供片方提供的影片裏麵如果含有反華、美化資本主義製度、攻擊社會主義製度、宣揚資本主義人生觀、醜化和歪曲中國人形象等等的敏感政治問題,這就需要“沙裏淘金”,選出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視性強的節目,同時對這些節目裏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進行改寫,不然勢必會造成不良影響,有時還會引發犯罪。比如美國電視係列劇《特警4587》中一個黑社會的頭子有這樣的台詞:

“先打進海洛因……用銀行來阻止共產主義的傳播。中央情報局會感激你們的……窮人會關心由誰來統治嗎?什麼民主的榮耀,什麼共產主義呀,對窮人都一樣……”

這明顯是歪曲共產黨的形象,譯者把這段台詞改成走私販毒的內容,脫離了政治影射。(趙化勇,2000:31)

2.經濟因素

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贏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譯者就千方百計地迎合觀眾。無論是影片的引進還是影片的發行,經濟因素在其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引進公司付給譯者一定的錢,所以譯者也必須千方百計地滿足公司的要求。而公司也是為了贏得潛在的觀眾,特別是對於商業電影而言,引進電影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娛樂而不是學術上的學習,所以譯者翻譯時為了讓劇情進行得更加自然,也為了增加娛樂效果和吸引力,譯者運用變譯手段達到這個商業目的,盡管有時不可避免偏離原作。比如說《加菲貓2》係列影片根據風靡美國的同名漫畫改編,加菲的妙語連珠是該漫畫最大的特點,為了更好地在譯製版中體現原著的風貌,《加菲貓2》的台詞翻譯也相當口語化,翻譯出很多“中國特色”,借用了中國時下不少流行語和網絡用語來吸引觀眾,把原版劇本中令中國觀眾陌生的美國俚語換成“中式”俗語,保持了這部影片濃厚的喜劇色彩,再配上合適的場景,常常讓人忍俊不禁。而“滿眼盡是傻大木”“我頂你”“歇菜吧”“痛扁”“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這些時下流行的國產時髦俚語,令觀眾覺得與加菲貓更親近。很多觀眾聽到這些話更是會意地大笑,所以說加菲貓能取得這麼高的票房收入,翻譯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

(1)Look,Ilikeyou,butnotasaspouse.我倆雖來電,但是沒有夫妻相。

(2)Welldone,Garfield.Iwasrootingforyouthewholetime.幹得好,其實我一直是頂你的。

(3)Weknow,Ihavetobelievewecandobetter.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

3.倫理道德

倫理道德是個敏感的話題,廣電部關於影視審查的規定中明確指出,凡不恰當地敘述和描寫性及與性有關的情節,必須刪剪修改。由於西方文化的廣泛傳播,外國引進節目的增加,完全避免與違背我國倫理道德有關的鏡頭既沒必要,也不可能。所以在翻譯過程,為了不與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相悖,我們就需要進行變譯了,以免造成不好的影響。比如:

(4)Lt.Dan:Youcallthisastorm?Comeon,yousonofabitch!(ForrestGump)

Lt.Dan:這算是風暴嗎?來吧,去你的!

(5)Lefty:Getapairofpants,willyou?Thisaintafuckingrodeo.DresslikeIdress.(DonnieBrasco)

Lefty:再換條褲子,這兒不是西部。你要像我這樣穿衣服。

(6)Lefty:Hesastandupguy?

Lefty:這家夥可靠出眾嗎?

Jilly:IsaidIknewhim.IdidntsayIfuckedhim.(DonnieBrasco)

Jilly:我隻是認識他,跟他沒那麼親密。

從上麵我們不難看出,英語原話中“yoursonofbitch”、“fuck”這些粗俗詞都在中國文化中作了適當的處理,采用了比較中性的一些語言或者直接進行改譯,這樣比較適合中國人的道德觀,所以說接受國的道德倫理觀念同樣也是引起影視翻譯變譯的一個重要原因。

4.文化傳統與習俗

各國文化傳統和習俗不同,在英漢影視翻譯時必須發生變譯,因為我們要把其與本民族的文化衝突考慮進去,並且采取不同的變譯策略。文化翻譯觀強調譯語文化是決定翻譯的因素,影視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是較難把握的,譯者若缺乏兩種文化的對比知識,就無從談起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與表達。翻譯出來的東西還必須要讓觀眾一聽就懂,而不能像文學翻譯一樣利用注解來說明,這就決定了譯者必須在翻譯時采用變譯手段來使譯語觀眾與原語觀眾在接受性上和諧統一。比如:

(7)Kitty:Oh,takenonotice.Theolddragonmakeherwritethat.

Kitty:你別在意,是母大蟲讓她這麼寫的。

在上麵的例子中,由於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了翻譯中的困難。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龍”是皇帝的代表,是尊貴的象征,整個中華民族都是龍的傳人。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種會噴火的凶猛的野獸,是“邪惡”的象征,它在原句中指代“夫人”,把它翻譯成“母大蟲”顯示說話人對她的厭惡。所以這時我們隻能選擇中國觀眾所能接受的文化意象來進行影片翻譯,否則就有可能造成誤譯。

5.價值觀

由於各國價值觀不同,因此在英漢影視翻譯時為了迎合本國大眾的價值觀,而對影片進行變譯。比如說,《蜘蛛俠2》中,在英文原版中,有一段這樣的場麵:蜘蛛俠有一段時間失去了神奇能力,有一次他路過一街角,看到有一大樓著火,裏麵還困有一個孩子,他雖然沒有了神奇能力,但還是忍不住以一個平常人的身份與狀態衝進去救出了這個孩子。後來消防隊員趕來,看到了這樣的情形,拍拍他的肩膀說:你很勇敢,小夥子,不過下次不要再這樣子了。當時蜘蛛俠是以一個平常人的身份去救人,但是在美國人意識裏:你是一個平常人,你沒有專業的救火知識,這樣的行為是莽撞的,精神、勇氣可嘉,但決不提倡!而在國內放映的國語翻譯版《蜘蛛俠2》裏,這句話卻被刪掉了!到這一場景時,消防隊員隻對他說了一句:你很勇敢,小夥子!一句台詞處理的不同,反映出英雄主義教育意識的不同,對於美國電影人來說,這部電影要表達的主題本就是一個平凡的英雄,在擁有著超人能力的同時,也充滿著一個普通人的種種弱點。而對於中國式的英雄主義來說,是那種見義勇為、超越自我能力和認識、奮不顧身的完美典範。

三、結語

20世紀的電影藝術的誕生催生了一種新的翻譯類型:影視翻譯。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加速以及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與其他國家有了越來越多的文化交流,這其中影視的交流占到了很大的一部分。影視劇作為一種大眾媒體起到了向大眾傳播文化與信息的作用。本文利用福柯的權力話語理論分別從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倫理道德、文化傳統與習俗、價值觀等方麵來研究各種權力影響影視翻譯的現象,希望能給影視翻譯提供更多的參考資料,促進翻譯事業的繁榮和全麵發展,為中西文化交流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顧鐵軍.外國新電影翻譯與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何敏,李延林.隱性權力話語對譯者的影響[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

[3]呂峻.翻譯研究:從文本理論到權力話語[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1)

[4]麻爭旗.影視譯製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5]牟麗.論再創造和影視翻譯[J].山東外語教學.2006(3)

[6]王治河.福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7]張春柏.影視翻譯初探[J].中國翻譯.1998(2)

[8]趙化勇.譯製片探討與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謝紅秀: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中西方文化差異對

《紅樓夢》英譯的影響

——楊憲益和霍克斯英譯本對比研究

張娟花一、引言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曆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文學、藝術、科學等。就翻譯方麵來看,文化是指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或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包含一個民族的各個方麵,如思想體係、風俗習慣、文學藝術、語言等。文化差異是人們在不同的生態和自然環境下所形成的語言、知識、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麵的不同。正是由於中西方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差異,人們對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釋不同,同樣,對同一文本的翻譯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紅樓夢》不同譯本的出現也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上的差異會導致在翻譯中,原民族文化信息在譯本中有所遺失或產生變異。本文通過從語言文化和非語言文化兩個方麵分析文化差異對《紅樓夢》英譯的影響,從而對楊憲益和霍克斯的《紅樓夢》的英譯本進行對比研究和探索。

二、非語言文化

非語言文化的差異是指不同的語言文化在曆史傳統、價值取向、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的差異。語言文化涉及地理環境等方麵的差異。

1.思維方式不同

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理解和思維方式,正是這種理解與思維上的差異,構成了不同的文化類型。英漢兩個民族也不例外,在觀察、理解與思維方式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同一事物,往往因理解不同,而產生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

西方民族的思維方式是分析型的,這種思維方式使西方人注重分析方法,慣於“由一到多”的思維方式。而東方民族的思維方式是綜合性方式,注重整體和諧,強調“以多歸一”的思維方式。

2.文化背景不同

任何一種翻譯活動,都離不開翻譯主體中起作用的譯者,都離不開譯者對原作者所認識的事物的再認識和再表達。由於譯者所處文化背景的不同,他們在翻譯過程中的再認識和再表達不同。楊憲益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因而他的翻譯思想以“忠實”為第一要義。但是,霍克斯是英國漢學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其翻譯傾向於交際翻譯,很多地方譯得很傳神,譯文通順流暢,是地道的英語,但由於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得不夠深刻,有些地方的翻譯顯得不足,原文的民族色彩顯得有些淺淡。

1)社會文化背景

社會文化是一個大的文化範疇,包括人們的價值觀、風土民俗、哲學、曆史、神話傳說等等。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係並反映在語言當中,給翻譯造成一定的影響。譯者往往會在翻譯的過程中,麵臨不同的價值觀的衝突,並在譯文中體現自己的價值觀。如:

例1:你倒也三從四德的,隻是這賢惠也太過分了。(第四十七回)

楊譯:Quiteamodelofwifelysubmissionandvirtue,arentyou?Onlyyoucarrythisobediencetoofar.

霍譯:Imustcongratulateyouonyourwifelyvirtue—thoughImustsay,Ithinkthatinthiscaseyouarecarryingwifelinessalittlefar.

中英文化中的“婦德”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雖然楊譯和霍譯中都有使用“wifelyvirtue”,但是楊譯中的submission和obedience更加準確地闡述了其深層的文化內涵,體現了封建社會人們的價值觀。但是由於霍克斯不能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封建製度的文化底蘊而無法把中國古代人們的價值觀在翻譯中體現出來。

2)宗教文化背景

宗教是人類文化、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文化代表不同的文化特征和背景。東西方在宗教信仰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一切,宗教多有“聖經”“洗禮”“修女”“教堂”“上帝”等詞彙,而中國人信奉佛教、道教,多有“玉帝”“觀音”“菩薩”“佛主”“慈悲為懷”等宗教詞彙。楊譯反映了中國佛教文化和道教思想,而霍譯帶有明顯的基督教的價值取向。如:

例2:世上都曉神仙好!(第一回)

楊譯:Allmenlongtobeimmortals.

霍譯:Menallknowthatsalvationshouldbewon.

例3:賈瑞一把抓住,連叫“菩薩救我”。

楊譯:WhentheycompiledheseizedholdoftheTaoistandcried:“Saveme,Bodhisattva!Saveme!”

霍譯:“Holyone.Saveme!”Hecriedoutagainandagain.

在例2中“immortals”神仙之意,是道教概念,道教認為“天,地,人”合而為一,人死後都渴望升天成仙。但是“salvation”是基督教概念,根據基督教的說法,人們生來是有罪的,所以不斷地贖罪以求上帝拯救其靈魂(salvation)。

在例3中“Bodhisattva”菩薩之意,是佛教用語,楊憲益受中國傳統宗教文化的影響,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含義,而霍克斯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響,用基督教中的“Holyone”代替菩薩。

3)生態文化背景

語言根植於人類所生存的自然環境,包括山川、河流、森林、土地。人類的生活環境不僅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同時也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語言。因此在翻譯時要將生態文化背景的不同考慮在內。如:

例4: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粥來。

楊譯: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notcookamealwithoutrice.

霍譯: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notmakebreadwithoutflour.

例5:對立東風裏,主人應解憐。

楊譯:Facingeachotherinthesoftwind!

霍譯:Theirmistress,standinginthesoftsummerbreeze.

在例5中,由於中英地理差異,“東風”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表達不同的含義,楊憲益和霍克斯對“東風”進行了不同的翻譯。在漢語中,“東風”代表春、夏季節從太平洋上吹來的溫暖潮濕氣流。在英國,“東風”指的是秋冬季節從歐洲大陸吹來的寒風。楊憲益忠實於原文采取直譯法,而霍克斯則考慮到外國讀者的需求把東風譯為“thesoftsummerbreeze”。

在例4中,由於地理差異造成了中英兩國人民飲食習慣的不同,英國人主要食用牛奶和麵包,中國大部分地區人民以米和麵條為主食,漢語中經常用“魚米之鄉”來指富饒的地區,英語中則用“landflowingmildandhoney”指富饒的地區。對於在中國土生土長的楊憲益來講“沒米的粥”自然會譯為“amealwithoutrice”,但霍克斯則考慮到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將其轉義為“breadwithoutflour”,因此我們看出文化差異對譯者的翻譯策略有著很大的影響。

4)物質文化背景

人類生活在物質世界,物質文化指的是人類所接觸的各種各樣的物質的文化,包括衣、食、生活、工具等,是文化的表層部分。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使用相同的物品,但是由於生活環境和習慣的不同,相同的物品也許用途不同或者不同物品用於相同目的。如:

例6:那薛老大也是“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

楊譯:HsuehPanisanotherofthosegreedyguyswhokeepsoneeyeonthebowlandtheotheronthepan.

霍譯:YouknowwhatcousinXueislike:always“oneeyeonthedishandtheotheronthesaucepan”.

例7:一時丫鬟們又拿了許多各種各樣的磅飯的來,頑了一回。

楊譯:Themaidsbroughtmanyothersofdifferentkindsandplayedwiththemforawhile.

霍譯:Amaidcamearoundofferingthemallsweets.

在例6中,在中國很多地區人都是用碗吃飯喝水的,但英國則多用“cup”喝水,“dish”吃飯。因此,楊譯保持了中國的飲食習慣運用直譯,而霍譯則進行了文化轉換以“dish”譯“bowl”,看似不忠實於原文,實則是譯者本身文化觀的反映。

在例7中,在中國,所有吃的東西都是可以成為飯,所以楊譯將飯譯為“differentkinds”,而在英國,一般會吃點心,並且霍克斯認為當時吃飯太早了所以改譯為“swe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