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霧中,前方高處浮起一個燈火輝煌的物體
我們仰頭看了很久,才明白那是光明頂
但另一處被我們誤認為是寺廟的所在
原來是一團半月,在霧海裏若隱若現
我們在山上的小茶館裏喝茶、聊天、聽黃梅戲
另一群人則在賓館裏飲酒、打牌、講黃段子
在這非人間的世外桃源似的佛山上
商店、發廊與喧嘩、叫賣一應俱全
但半夜我們走過大悲寺時
抬頭看見山頂有燈,一盞、兩盞、三盞……
佛法如燈,一燈可燃千燈明
1每個人心中的那盞燈也被依次點燃
——一燈可燃千燈明:《佛山》賞析
佛界和俗世或許隻是一牆之隔,俗世與佛界有時甚至連為一體,禪意何處尋覓,佛法存留何方,不在於外在修建的廟宇多少,而在於人類心靈領悟的程度。少君的《佛山》一詩,將俗世的活動與佛法的玄妙對照起來寫,寫出了一種啟人心智的佛意與禪趣。
全詩圍繞三個字有序展開。首節寫的是“看”,立於視覺的角度寫出對佛山周圍物象的感受與認知。詩人身處夜霧彌漫的環境之中,由此而來的“看”必然是真假莫辨,似幻似真的。“夜霧中,前方高處浮起一個燈火輝煌的物體/我們仰頭看了很久,才明白那是光明頂”,雖然身在佛山,但並非對佛地一切所在了然於心,同時因為大霧籠罩,對這前方高處的光明頂,我們仰頭“看”了很久才能辨認出。這樣的描述一方麵是當時觀看實情一種真實傳遞,同時也暗示觀看者對佛法的領悟還不到火候。“但另一處被我們誤認為是寺廟的所在/原來是一團半月,在霧海裏若隱若現”,這也是寫“看”,不過所看的景物被有意無意地佛理化了,如果說前麵所寫的是正看的話,那麼這裏的看就是誤看,它從另外的角度交代了觀看者參悟佛法還很淺薄的心理狀況。
第二節著眼於“玩”,是對俗世活動的直觀表現。在佛門淨地,我們一眾居然在“喝茶、聊天、聽黃梅戲”,或者“飲酒、打牌、講黃段子”,這頗有點反諷的意味。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世外桃源般的佛山,居然“商店、發廊與喧嘩、叫賣一應俱全”,商業社會的遊戲規則已經滲透到偏居山遠地帶的佛門寺院,這不能不令人唏噓感歎。在現代化的身軀四處伸展的時候,一切堅固的東西都將煙消雲散,何況這區區寺廟。而無心向佛的我們,在佛門之地嬉戲玩樂,無意之中變成了現代化的同謀。
第三節重點突出一個“悟”字。當我們半夜走過大悲寺,看到山頂次第的燈盞時,突然領悟到某種深遠的奧義:“佛法如燈,一燈可燃千燈明/那一瞬間,我們全都駐足,屏氣息聲/每個人心中的那盞燈也被依次點燃”,這裏由山頂的燈,聯想到如燈的佛法,再想到心中的燈,顯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當我們的心燈被點燃,對於世界的感知驀然之間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顯而易見,這裏的領悟不是漸悟而是頓悟,是對於佛法理知的茅塞頓開,是內在神明被驀然照亮,由此而獲取的精神騰躍便是異常顯明的。
“一燈可燃千燈明”,這是詩人在夜霧之中領悟的佛家禪理,也是這首詩的詩眼所在。詩歌因此啟迪我們:當人類奔忙於滾滾紅塵,被眼花繚亂的物質、商品與欲望所蒙蔽的時候,是需要一盞立意高遠的智慧的明燈,將我們的內心驀然喚醒和照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