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及時將15~20mL冷卻至46℃的馬鈴薯-葡萄糖-瓊脂或孟加拉紅培養基(可放置於46℃±1℃恒溫水浴箱中保溫)傾注平皿,並轉動平皿使其混合均勻。
(7)待瓊脂凝固後,翻轉平皿,置25~28℃溫箱中培養,3d後開始觀察,共培養觀察5d。
3.菌落計數
肉眼觀察,必要時可用放大鏡,記錄各稀釋倍數和相應的黴菌和酵母數。以菌落形成單位表示。選取菌落數在10~150CFU的平板,根據菌落形態分別計數黴菌和酵母數。黴菌蔓延生長覆蓋整個平板的可記錄為多不可計。菌落數應采用兩個平板的平均數。
4.結果統計
(1)計算兩個平板菌落數的平均值,再將平均值乘以相應稀釋倍數計算。
(2)若所有平板上菌落數均大於150CFU,則對稀釋度最高的平板進行計數,其他平板可記錄為多不可計,結果按平均菌落數乘以最高稀釋倍數計算。
(3)若所有平板上菌落數均小於10CFU,則應按稀釋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計算。
(4)若所有稀釋度平板均無菌落生長,則以小於1乘以最低稀釋倍數計算;如為原液,則以小於1計數。
5.報告
(1)菌落數在100以內時,按“四舍五入”原則修約,采用兩位有效數字報告。
(2)菌落數大於或等於100時,前3位數字采用“四舍五入”原則修約後,取前2位數字,後麵用0代替位數來表示結果;也可用10的指數形式來表示,此時也按“四舍五入”原則修約,采用兩位有效數字。
(3)稱重取樣以CFU/g為單位報告,體積取樣以CFU/mL為單位報告,報告或分別報告黴菌和/或酵母數。
六、報告結果
七、說明
(1)為了準確測定黴菌和酵母菌數,真實反映被檢食品的衛生質量,首先要注意選取有代表性的樣品。體積大的固體食品樣品,要用滅菌刀或鑷子從不同部位采集試驗樣品,再混合磨碎。如樣品體積不是很大,最好把全部樣品放到滅菌均質器內攪拌均勻。液體或半固體樣品可通過多次迅速顛倒容器來混勻。
(2)培養基的選擇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黴菌和酵母菌在PDA培養基上生長良好,但用PDA做平板計數時,必須加入抗生素以抑製細菌。孟加拉紅(虎紅)培養基中的孟加拉紅和氯黴素也具有抑製細菌的作用;孟加拉紅還可抑製黴菌菌落的蔓延和生長;在菌落背麵,由孟加拉紅產生的紅色有助於黴菌和酵母菌落的計數。糧食和食品中常見的曲黴和青黴在高鹽察氏培養基上的分離效果良好,它具有抑製細菌和減緩毛黴科菌種生長速度的作用。
附:黴菌直接鏡檢計數法
黴菌直接鏡檢計數法稱為郝氏黴菌計數法,或稱霍華德黴菌計數法。本方法適用於各種加工的水果和蔬菜製品,如番茄醬、果醬及果汁等。黴菌可以作為一種指示菌,表明加工製品的原料存在黴菌所致的腐爛。此法是在一個標準計數玻片上,計數含有黴菌菌絲的顯微鏡視野的百分數。
1.檢樣製備
取定量檢樣,加蒸餾水稀釋,使其折射率在1.3447~1.3460(即濃度為7.9%~8.8%),備用。
2.顯微鏡標準視野的校正
按90~125倍的放大率調節顯微鏡的標準視野,使其直徑為1.382mm。
3.塗片
洗淨郝氏計數玻片,用玻棒均勻地將製好的標準樣液塗布於計數室內,以備觀察。
4.觀察
將製好的載玻片放於顯微鏡的標準視野中,進行黴菌觀測。一般每個檢樣應觀察50個視野,最好同一檢樣由2人進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