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與要求
1.掌握黴菌和酵母菌數的測定方法。
2.掌握食品中黴菌和酵母菌數的測定報告方式。
3.初步學會鑒定常見的黴菌。
一、原理
由於遭到黴菌和酵母菌的侵染,食品和糧食常常會發生黴壞變質,有些黴菌的有毒代謝產物引起各種急性和慢性中毒,特別是有些黴菌毒素具有強烈的致癌性。實驗證明,一次大量食入或長期少量食入,皆能誘發癌症。目前已知的產毒黴菌如青黴、曲黴和鐮刀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較廣,對食品的侵染機會亦多。因此,對食品加強黴菌的檢驗,在食品衛生學上具有重要意義。
黴菌和酵母數的測定是指食品檢樣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後,1g或1mL檢樣中所含的黴菌和酵母菌落數(糧食樣品是指1g糧食表麵的黴菌總數)。黴菌和酵母數主要作為判定食品被黴菌和酵母菌汙染程度的標誌,以便為對被檢樣品進行衛生學評價時提供依據。測定方法參照GB/T 4789.15-2010。
二、設備和材料
冰箱,恒溫培養箱,恒溫振蕩器,顯微鏡,架盤藥物天平,滅菌具塞錐形瓶(300mL),滅菌廣口瓶(500mL),滅菌刻度吸管(1mL、10mL),滅菌平皿,滅菌試管,載玻片、蓋玻片,滅菌牛皮紙袋、塑料袋,滅菌金屬勺,小刀等。
三、培養基和試劑
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附加抗生素;孟加拉紅培養基。
四、檢驗程序
五、操作步驟
1.采樣
取樣時必須特別注意樣品的代表性,同時避免檢樣被汙染。首先準備好滅菌容器和采樣工具,如滅菌牛皮紙袋或廣口瓶、金屬刀或勺等,在衛生學調查的基礎上采取有代表性的樣品。樣品采取後應盡快檢驗,否則應將樣品貯於低溫幹燥處。
糧食(包括糧庫的大量貯糧和糧店、家庭的小量存糧)樣品的采集,可根據糧囤或糧垛的大小和類型分層定點取樣,一般用三層五點法或分層采集不同點的樣品,充分混合後,取500g左右送檢。小量存糧可使用金屬勺采集上、中、下各部分的樣品,然後混合。
每一船艙海運進口糧以表層、上層、中層及下層分別采樣,每層再分別從五個點取樣混合,船艙盛糧超過10000t時,則應加采1個樣品。必要時,應采集可疑樣品送檢。
對於穀物加工製品(包括熟飯、糕點、麵包等)、發酵食品、乳及乳製品以及其他液體食品,應用滅菌工具采集250g可疑黴變食品,裝入滅菌容器內送檢。
2.檢樣的稀釋及培養
(1)固體和半固體樣品稱取25g樣品至盛有225mL滅菌蒸餾水的錐形瓶中,充分振搖,即為1∶10稀釋液。或放入盛有225mL無菌蒸餾水的均質袋中,用拍擊式均質器拍打2min,製成1∶10的樣品勻液。
(2)液體樣品以無菌吸管吸取25mL樣品至盛有225mL無菌蒸餾水的錐形瓶中(可在瓶內預置適當數量的無菌玻璃珠),充分混勻,製成1∶10的樣品勻液。
(3)取1mL 1∶10稀釋液注入含有9mL無菌水的試管中,另換一支1mL無菌吸管反複吹吸,此液為1∶100稀釋液。
(4)按(3)操作程序,製備10倍係列稀釋樣品勻液。每遞增稀釋一次,換用1次1mL無菌吸管。
(5)根據對樣品汙染狀況的估計,選擇2~3個適宜稀釋度的樣品勻液(液體樣品可包括原液),在進行10倍遞增稀釋的同時,每個稀釋度分別吸取1mL樣品勻液於2個無菌平皿內。同時分別取1mL樣品稀釋液加入2個無菌平皿作空白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