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致死量
致死量即為可以造成機體死亡的劑量。但在一個群體中,死亡個體數目的多少有很大程度的差別,所需的劑量也不一致。
2.絕對致死量(LD100)
係指能造成一群機體全部死亡的最低劑量。由於在一個群體中,不同個體之間對外來化合物的耐受性存在差異,可能有個別或少數個體耐受性過高或過低,並因此造成LD100過多的增加或減少,所以表示一種化合物的毒性高低或對不同外來化合物的毒性進行比較,一般不用LD100,而采用半數致死量。
3.半數致死量(half 1ethal dose,LD50)
係指能引起一群個體50%死亡所需劑量。LD50數值越小,表示外來化合物的毒性越強;反之LD50數值越大,則毒性越低。由於動物物種、品係、外來化合物與機體接觸的途徑和方式都可影響外來化合物的LD50,所以表示LD50必須注明試驗動物的種類和接觸途徑。例如:對硫磷大鼠,經口LD50為每千克體重13mg。此外,還應注明95%可信限,一般以LD50±1.96標準差表示其誤差範圍,例如某種化合物LD50為每千克體重1300mg,其95%可信限為每千克體重1200~1492mg。與LD50概念相同的劑量單位,還有半數致死濃度(LC50),即能引起一群個體死亡50%所需的濃度,一般以mg/L表示水中外來化合物濃度,或以mg/m3表示空氣中外來化合物濃度。
4.最大無作用劑量(maximal no-effect level)
在一定時間內,一種外來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徑與機體接觸,根據目前認識水平,用最靈敏的試驗方法和觀察指標,未能觀察到任何對機體的損害作用的最高劑量。
最大無作用劑量的確定係根據亞慢性毒性試驗或慢性毒性試驗的結果而確定的,是評定外來化合物對機體損害作用的主要依據,以此為基礎可製訂一種外來化合物的每日容許攝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和最高允許濃度(maximal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ADI是指人類終生每日攝入該外來化合物不致引起任何損害作用的劑量,MAC為某一外來化合物可以在環境中存在而不致對人體造成任何損害作用的濃度。
5.最小有作用劑量(minimal effect level)
即在一定時間內,一種外來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徑與機體接觸,能使某項觀察指標開始出現異常變化或使機體開始出現損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劑量,也可稱為中毒閾劑量(toxic threshold level),或中毒閾值(toxic threshold value)。在理論上,最大無作用劑量和最小有作用劑量應該相差極微,但由於對損害作用的觀察指標受此種指標觀測方法靈敏度的限製,所以實際上最大無作用劑量與最小有作用劑量之間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涉及外來化合物在環境中的濃度,則稱為最大無作用濃度或最小有作用濃度。
(四)效應和反應
效應(effect)表示一定劑量外來化合物與機體接觸後所引起的生物學變化。此種變化的程度用計量單位來表示,例如某指標變化了若幹個、毫克、單位等。反應(response)是一定劑量的外來化合物與機體接觸後,呈現某種效應並達到一定程度的個體數在某一群體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以%或比值表示。
(五)劑量-效應關係和劑量-反應關係
劑量-效應關係是指外來化合物的劑量與個體或群體中發生的量效應強度之間的關係。劑量-反應關係為外來化合物的劑量與某一群體質效應的發生率之間的關係。劑量-效應關係(dose-effect relationship)或劑量-反應關係(dose response relationship)是毒理學的重要概念。機體內出現的某種損害作用,如果肯定是某種外來化合物所引起,則必須存在明確的劑量-效應或劑量-反應關係,否則不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