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食品安全麵臨的機遇與挑戰(2 / 2)

另外,在過去的10年裏,HACCP的應用已經被擴展為“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食品加工過程,對可能出現的危害進行監控並采取預防措施,而不必等待出現問題時才采取補救措施。HACCP係統應用得成功與否,可以反映出食品企業生產與管理的現代化程度。而對食品安全控製和食品工業係統來講,發展檢測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檢驗方法和程序將是一個持續性的挑戰。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快速檢測能有助於避免食品安全的潛在問題,逐步提高產品的安全質量。

三、特定食品的安全性評價

特定食品主要包括生物技術食品(轉基因食品、食品工業用菌、益生菌等)、保健功能食品(功能因子食品、傳統藥食兩用食品、營養素補充劑等)、輻照食品、航空航天食品、綠色食品、新資源食品。除了進行外源性汙染的安全性評價外,還必須對這些食品本身屬性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安全性評價。

四、食品安全保障技術及管理者的責任

1.食品安全法規的健全與實施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製定一係列各成員國都認可的食品衛生應用導則,隨著危險性分析技術在令人信服的科學基礎上的廣泛應用,其國際科學委員會的權威性必將進一步加強。我國於1985年加入CAC,並於1995年正式成立中國食品法典協調小組,分別在農業部和衛生部設立國際和國內協調秘書處。每年派越來越多的專家出席CAC各專業委員會的會議,及時掌握國際CAC動態,並與我國相關標準法規緊密結合。在1999年6月的協調小組會議上,通過了盡快成立中國食品法典委員會的動議,2000年3月在北京協辦第32屆食品添加劑和汙染物法典大會。中國已經加入食品安全國際化的領域,加入WTO後將更加促進我國與FAO、WHO及其他成員國的交流,在修訂食品衛生法、完善食品衛生標準與法規、製定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和相關決策過程中適應最新的國際潮流。

2.建立國家食品安全控製與監測網絡

係統地監測並收集食品加工、銷售、消費全過程,包括食源性疾病的各類信息(流行病學、臨床醫學、預防與控製),以便對人群健康與疾病的現況和趨勢進行科學的評估和預測;早期鑒定病原,鑒別高危食品、高危人群;評估食品安全項目的有效性,為規範衛生政策提供信息和預防性策略。

3.加強國家食品安全控製技術的投入和研究

麵對新出現的世界性的食源性疾病問題,我國尚缺乏快速準確鑒定食源性危害因子的技術和能力,甚至在食品中無法檢測。需要加強與國際發達國家的合作研究,包括改進檢測方法,研究微生物的抗性,病原的控製等預防技術,食品的現代加工、貯藏技術等。同時對食品安全技術和管理人員應強化訓練,使食品檢驗實驗室的技術達到國際標準,包括采樣和分析方法。

4.加強對食品加工企業以及消費者的培訓和教育

食品安全的保障是多方麵共同的責任,政府、企業、農民、消費者都應接受食品的生產或加工的知識培訓,特別是要參與HACCP或類似係統的實施。消費者保證自己家庭廚房的衛生與安全同樣是為社會做出貢獻。

保障食品安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預防與控製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和傳播,避免人類的健康受到食源性病原的威脅,甚至因全球貿易而擴大為國際化的食源性疾病流行。這是全球的責任。食物可在食物鏈的不同環節受到汙染,因此不可能靠單一的預防措施來確保所有食品的安全。人類對食物數量和質量的需求對生產、製備、管理食品者來說是一個永不休止的挑戰。新的加工工藝、新的加工設備、新的包裝材料、新的儲藏和運輸方式等會給食品帶來新的不安全因素。但我們相信21世紀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將同樣會使新的檢測程序和安全保障係統得到進一步完善,我們餐桌上的食品將更加豐富、更加營養、更加安全。